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乳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单体投入方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单体转化率、凝胶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最有利于硅丙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0.6%,平均粒径为100nm,且分布较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阴离子)/m(非离子)/m(两性)复合乳化剂体系配比为2:1:1且用量为4%时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反应性乳化剂DNS-86可以随其他种类乳化剂一起全部加入反应体系.红外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表明在该最佳乳化剂体系条件下通过单体滴加方式能够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基本一致的硅丙乳液.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作为软硬单体,NP和DBS的混合乳化剂作为乳化体系,采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并引入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来制备苯丙乳液.在聚合过程中改变加入的乳化剂量.研究了乳化剂对苯丙乳液的平均粒径、稳定性、吸水率、粘度和流变性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乳液胶粒的平均粒径减小,而乳液的粘度和胶膜的吸水率却增大.乳液的稳定性受乳化剂中非离子乳化剂和阴离子乳化剂的质量配比影响较大,而乳液的流变性则与乳化剂的浓度无关.并对乳化剂对乳液性质的影响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制备不同用途的苯丙乳液时,必须要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及配比.  相似文献   

3.
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苯丙乳液;测定了乳液的粘度、粒径分布、凝胶率、稳定性等;测定了乳液成膜后的各种性能,如吸水率、热性能分析、玻璃化转变温度、附着力、硬度等.结果表明改性的苯丙乳液比纯苯丙乳液的热性能有所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降低,附着力提高.并得出2%含量的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2%乳化剂、40%固含量的苯丙乳液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分别用琥珀酸聚乙二醇辛醇双酯磺酸钠(RCS-8),琥珀酸聚乙二醇十二正烷醇双酯磺酸钠(RCS-12)和琥珀酸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酯磺酸钠(RCD-NP)为乳化剂合成了苯丙乳液,并进行了乳液表面张力、机械稳定性、粒径和粒径分布等的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烷基醇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取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用于苯丙乳液合成,其结构对合成乳液的性能影响大.采用RCS-8与RCD-NP为乳化剂合成的苯丙乳液其主要理化性能无明显差异,而其凝胶率、机械稳定性、粒径分布等方面优于后者.聚合温度为8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时,用RCS-8合成的苯丙乳液的粒径最小,粒径分布范围最窄.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乳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液聚合常出现凝胶率过高、乳液粒径过大、分布过宽、乳液在配制涂料的过程中易破乳以及涂料最低成膜温度过高的问题.利用自制马来酸酯乳化剂便宜、无毒无污染、反应性好等特点,作为无皂乳液的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来解决上述问题.选用性质不同的乳化剂复配,得到的乳液成膜后对成膜能力、耐水、耐酸碱能力进行对比,确定复配和乳化能力更好的乳化剂,并通过粒径和电位等的测试来确定乳液的性能.最终得到马来酸酯乳化剂与OP复配的比例为1∶1,乳液的吸水率为8.27%,固含量为48.06%,凝胶率为8.16%,单体妆化率为98.01%. 乳液的粒径控制为3.325 dnm,PDI为0.233.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二乙烯基苯(DVB)四元共聚反应性微凝胶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共聚合行为,讨论了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单体DVB含量和聚合温度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VB为交联剂,St-BA-MAA微凝胶乳液聚合反应速率Rp∝[E0]0.93[I]0.928,其乳液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具有优良的性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子,探索了交联剂EGDMA、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和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对纳米粒子的粒径、乳液固含量、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EGDMA、KPS、SDS加入量分别为10%(单体摩尔分数)、0.4%(单体摩尔分数)和0.4%(质量分数)时,制备得到的乳液单体转化率达95%,乳液凝聚率低,得到的聚合物粒径达到45nm。  相似文献   

8.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有机氟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等为共聚单体,制备含氟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乳化剂种类、乳化剂量、反应温度、引发剂量、恒温时间和氟单体含量等各种工艺条件对乳液聚合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的乳液进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接触角等表征,结果表明在使用R-A/R-D复配乳化剂,乳化剂用量为0.24 wt%,反应温度为85℃,引发剂用量为0.3 wt%,恒温时间为2.5 h,氟单体含量为20 wt%时制备的乳液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和较低的凝聚物含量,乳液转化率达到99%,凝聚物含量为0.19 wt%.制备的乳液涂膜后,乳胶膜具有很好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9.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叔碳酸乙烯酯为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叔碳丙烯酸酯(叔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聚合性能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为0.3%(占单体总质量),乳化剂用量为3.0%(占单体总质量),软硬单体比为2∶1时制得的乳液及乳胶膜性能最佳,其转化率为93.5%,凝聚率为0.36%,接触角为112.5°,吸水率仅为3.79%。  相似文献   

10.
水性涂料苯丙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适应环保、市场要求,开发研制了新型水性涂料苯丙乳液,分析了苯丙乳液的组成以及该组成与其性质之间的关联,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作为主要单体,引用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必要成分,采用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在乳化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帛蜊苯丙乳液,通过一系列试验,确定了生产该乳液的配方,探讨了乳液聚合的种类,确定以种子聚合作为生产该乳液的最佳乳化方式,明确了该乳液的生产工艺,提供了该乳液的生产设备,并且配  相似文献   

11.
甲基丙烯酸羟酯类单体改性苯丙乳液在纸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目标是制备纸张高效湿强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结合预乳化工艺,以苯乙烯、丙烯酸乙酯为主要聚合单体,甲基丙烯酸羟酯类功能单体进行改性,加入复合型乳化剂、引发剂合成两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丙乳液.且其在纸张中的应用表明两种乳液对纸的湿强度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与国内其他产品相比在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对纸张的干抗张指数、湿强度、耐破指数都有显著的增强.考虑到HPMA及HEMA制备的难易程度、得率高低、对纸张各项性能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选择HPMA作为苯丙乳液聚合时的功能单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选用3种乳化剂体系(SDS/OP-10,DNS-86,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制备含氟苯丙乳液,研究其对合成核壳含氟苯丙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和乳液涂膜疏水疏油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水/油接触角测试对所制备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化学组成、涂膜表面元素信息和疏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丙-硅溶胶纳米复合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以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壬基酚聚氧化乙烯基醚(OP-10)按质量比为2∶1复配时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好;当乳化剂用量为0.75%~1.5%时,所制复合乳液稳定性好,乳胶膜的吸水率为3.64%~5.72%.与共混乳液(硅溶胶和苯丙乳液的共混物)和苯丙乳液的乳胶膜相比,复合乳胶膜的吸水率显著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结果表明:与共混乳液相比,复合乳液中游离的纳米SiO2粒子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乳液聚合工艺,用半连续加料法合成了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的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共聚微凝胶,考察了软硬单体配比、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配比和用量及MMA、DVB用量对共聚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粘度和成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具有高反射率的隔热外墙涂料,以降低室内温度,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方法将Ti O_2粉体作为无机组分,制备具有较高反射率的复合苯丙乳液,进而制备具有高反射率的隔热外墙涂料.结果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3%、温度为80~85℃、丙烯酸质量分数为3%、软硬单体m(BA)∶m(St)为1∶1、搅拌速度为600 r/min时,合成的复合苯丙乳液的转化率达到了53%,乳液的粒径相对最小,并且乳液的机械稳定性较好.结论当添加的Ti O_2质量分数为0.4%时,用此复合苯丙乳液制备的外墙隔热涂料,反射率较高,隔热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环保、市场要求,开发研制了新型水性涂料苯丙乳液分析了苯丙乳液的组成以及该组成与其性质之间的关联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作为主要单体,引用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必要成分,采用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在乳化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制得苯丙乳液通过一系列试验,确定了生产该乳液的配方,探讨了乳液聚合的种类,确定以种子聚合作为生产该乳液的最佳乳化方式,明确了该乳液的生产工艺,提供了该乳液的生产设备,并且配备了详细的设备安装图研究了该乳液配方中乳化剂、引发剂和缓冲剂等在其生产中的作用及对最终产品用途的影响,以及种类与用量的确定最终采用的乳化剂是OP-10、OS-1的混合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小苏打为缓冲剂来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及产品的质量,因而引出了氨水的使用目的、使用用量及使用效果另外,探讨了单体滴加方式、滴加时间,提供了产品的检测手段及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无皂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液聚合以其反应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乳化剂的存在给聚合物的性能、乳液的稳定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外加对反应有促进作用的甲醇、丙酮来实现无皂乳液聚合,由于引入有机试剂而带来了污染;离子型共聚单体乳化剂参与疏水单体的无皂乳液聚合,使乳液中不存在游离的乳化剂,可得到粒径(及其分布)小而洁净的乳胶粒。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研究了苯乙烯(S 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和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 AC)共聚反应中反应温度、引发剂、乳化剂、单体质量分数和单体比例等因素对DADM AC转化率、单体总转化率和乳液阳电荷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条件对DADM AC的转化率影响较大,DADM AC的转化率随其质量比和S t与BA的质量比的增加而减小,随AM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及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在温度为75℃时,单体总转化率、DADM AC的转化率及乳液阳电荷密度最大,当阳离子单体质量分数稍大于5%时,单体总转化率可达94.6%.  相似文献   

19.
在阴离子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两性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与自制改性炔二醇活性剂(R-DDTM)组成的三元复配乳化体系中,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丙乳液。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核-壳单体质量比、壳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成壳聚合反应温度对核-壳结构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借助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分析(DLS)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对核-壳结构苯丙乳液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元乳化剂体系制备的苯丙乳胶粒子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100 nm左右,且乳胶粒子单分散性良好;当核-壳单体质量比为1:1,成壳聚合反应温度为80℃时制备的硬核软壳型苯丙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其乳胶胶膜耐水性良好,吸水率较低,光泽度及透明性高。  相似文献   

20.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_4~(vi))为反应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可聚合乳化剂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复配作为乳化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改性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考察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单体质量比等反应条件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分析仪(TG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粒径分析仪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可聚合乳化剂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微乳液离心、高温和电解质稳定性;当乳化剂和改性剂用量分别为混合单体总质量的20%和6%、m(CTAB)/m(APEG)=5、m(D_4)/m(D_4~(vi))=2和聚合反应时间为6 h时,制备得到浅蓝色透明有机硅微乳液单体,转化率为84.61%、乳胶粒平均粒径为44.8 nm、透光率为62.78%。热分析表明,共聚物分解温度随着单体D_4~(vi)用量的增加明显升高,乳胶膜的耐热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