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西方诠释学的主题之一。我们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二阶段,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诠释学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发展出本体论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从而为一般人文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然而,与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本体论及海德格尔"道言"思想相比较,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就彰显出来。其中,"理解"的认识论之维与语言的私人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本体论的超越特性,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诠释学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发展出本体论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从而为一般人文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然而,与占据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本体论及海德格尔"道言"思想相比较,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就彰显出来。其中,"理解"的认识论之维与语言的私人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本体论的超越特性,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加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区别于以往的一切诠释学,它不是去发展一种关于理解的方法和程序,而是从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和时间性范畴出发,去探究理解以发生的条件,阐释了“既往、现在和将来”在“现在”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说明了理解是对生活世界或历史意义的相对把握;它还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学理论,论证了理解是以语言为普遍媒介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寻求的是一种超出科学的“经验”概念之外的“诠释学经验”。他认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历史性”,即“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是由它的“时间性”规定的,基于“时间性”才能阐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性”显现自身为“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洞见”。“诠释学经验”具有的“有限性”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区别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诠释学认为,在诠释者与被诠释文本的理解之间会产生“视野融合”,在这一观点下使用“诠释熵”理论来分析诗歌诠释中的过度诠释现象,能更有助于我们对哲学诠释学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述,也能对诗歌过度诠释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理解的语言性及其诠释学因素的客观存在,伽达默尔提出了“不可翻译性”之诠释学原则。从佛经翻译到全球境域中的东西互译所显露出的种种翻译死角也局部支持这一结论。伽达默尔本人对《真理与方法》中文翻译的态度变化,不仅状写了可翻译与不可翻译之两难,而且也是本体诠释学对翻译何以可能的一个隐微的方法论之回答。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基于不同的前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之间又具有一致性——具体的一致性(共同性),这使得伽达默尔的理解学说具有了实践哲学的色彩,同时又实现了理解意义多元性和一致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与学术探讨。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叉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本次对话,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以历史和哲学双重进路分析了应用概念及其在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或者说真理问题中的地位及作用。其中渗透着他对诠释学应用特征的深刻把握,也开启了他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叶海霞 《科技信息》2008,(9):163-163
本论文主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文学翻译中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效果历史”中实现的融合。揭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自律性和开放性,文学文本阐释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给文学翻译及其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和原文一样,是意义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对话的不可能被穷尽的意义世界,译文是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中重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中二元对立模式深深地影响着传统阐释活动的知识探究体系。主体与客体、审美观照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文与“隐秘意义”等对立的存在就深源自这种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以其理论的深广度揭示出传统阐释学的局限和弊病所在,是对传统阐释学的反叛与超越,它完成了诠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其中对阐释活动中“视域融合”的讨论极具启迪和理论发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先通过考察三个例证,分析了经验概念,然后再分析了三种类型的“我”与“你”的关系,阐明了三种不同的诠释学经验,最后指出效果历史意识是真正的诠释学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波,蔚然而成一股理论潮流。诠释学将人的理解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凸显所有解释都是翻译,所有翻译都是解释。顺着诠释学开辟的道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及读者反应论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长驱直入翻译研究,并形成了跨学科趋势,自然而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但自诠释学以降的这条翻译研究路径过于强调读者的主体认识论,忽视了翻译研究中各因素的合理交往,因此有必要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以期在作者一译者一译本一读者等多元因子之间建立合理交往,实现翻译研究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传统主义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传统经典的方法。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域中孔子的传统主义解析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二者都主张经过创造性理解和解释经典,从传统内部寻找思想史演进和现代性形成的文化基础。这种解析可在"理解"和"解释"两个理论层面加以完成。其意义在于:梳理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内在逻辑,即澄清孔子仁学普遍理性化的现代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埃尔金以“不当步骤”和“正确物”思想改造传统建构主义,并通过解释名称指称为之作出系统辩护。她强调诠释和理解在解释语言-世界之间关系中的作用,以此批判主流名称指称理论,并对指称概念进行扩充。埃尔金为其建构主义的辩护是不彻底的,但它道出了融合分析哲学和诠释学重构认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艺术意义世界即艺术真理的世界,艺术真理作为意义真理,是在理解中实现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三个范畴的阐述,揭示了艺术真理于理解中从潜在到实现的具体过程.艺术真理是人类理性的、文化的、精神的意义世界,是人从动物界“绽出“的真实标志.  相似文献   

20.
试图从伽达默尔(Gadamer)和赫施(E.D.Hirsch)现代诠释学的理论精华文本含义入手,讨论其在典籍翻译中的作用,以期探讨典籍翻译某些带规律性的问题,对含义(Sinn,significance)与意义(Bedeutung,meaning)的区分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视点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观对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我们从已知世界进入未知世界的进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