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翻译活动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本文主要讨论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这一思想的内涵以及和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专著众多,《饮冰室文集》为其著名的代表作。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变法思想、立法思想和法史学与法理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梁启超在不同阶段思想的体现。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法制近现代史中不能忽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新闻思想与中共新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在他主持与编辑过的报刊中,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与观点与中共新闻理论或新闻政策有着深刻的关系与渊源,包括:梁启超的“去塞求通”思想与中共早期”的“启发民智”;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与中共“喉舌论”;梁启超的“政治家办报”与中共“政治家办报”的新内涵等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知识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意义等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有少许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6.
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新陈代谢的急遽步伐,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复杂多变的印记;同时也造就了像梁启超这样的"英雄"和"思想勇士"。个人是时代的产物,而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将梁启超这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历史潮流中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认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真实意义和价值。尚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追求冒险、竞争、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小的冲击。尚武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尚武思想的鼓荡,军国民体育思潮乘势而起,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尚武"之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近二十年学术界关于梁启超"尚武"思想研究的成果进行剖析和归纳,主要从梁启超"尚武"思想的成果、专论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指出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读者或学人的体育实践或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考察1894-1911年,自梁启超开始关心国事到辛亥革命的言论与思想中对“国权”与“民权”的论述,从中国历史语境去理解梁启超的“国权与民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梁启超从一开始就将个人置于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论述,个人与国家、民权与国权,两者紧密地联系与调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师事康有为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万木草堂时期为其一生学术和事业奠定基础。梁启超痛斥科举祸国殃民,八股取士为中国败弱根源,主张维新变法必以废科举为首要急务。洋务教育在中国近代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对之深入剖析,指出其成效不大和种种弊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梁启超提出教育纲目18条,其教育思想精深博大,具有时代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新民思想”评议朱苏南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新民思想”曾经风靡一时,梁氏被称誉为“言论界之骄子”。①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受了梁启超以“新民”为宗旨的启蒙宣传的影响,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胡适曾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启蒙民众的目的明确,彰显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瞻性、社会性和实用性。他倡导的"趣味"和"生活的艺术化"是对美的本体规定与价值规定,通过趣味、情感、境界的提升,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真善美的升华,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梁启超把审美的外在目的和内在需求统一起来的实用化美论对于今天寓美于德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离开官场后,梁启超有感于思想文化界的混乱和肤浅而赴欧考察.1920年初归来后,梁启超带着灵感和激情领导创办了讲学社,邀请外国著名学者来华讲学,杜威、罗素、杜里舒和泰戈尔先后来华,史称四大名哲,轰动一时,对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作为讲学社的实际负责人,为讲学社的酝酿、成立、运作、邀请等重要事项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体系性、变异性、功利性这三个问题在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中最具争议性.梁启超的美学思考是其启蒙新民的文化系统工程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是一个以"趣味"为核心、以"情感"为基石、以"力"为中介、以"移人"为目标的审美实践论体系;其前后期美学思想具有"变而非变"的基本特征,不仅典型地体现出上个世纪之交先进知识分子追随社会步伐、努力求新求变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地体现出梁启超以启蒙新民为核心、追求学用相协的学术宗旨;其美学观既与传统的政教论审美理念相区别,又与旧式文人的所谓纯审美理念相区别,是关于美的功利主义与审美主义的梁式化合.  相似文献   

14.
在《时务报》的创办及发行过程中,四川达县的吴德潚、吴樵父子作为报纸的幕后支持者,参与了《时务报》筹备、发刊、发行的主要过程,在制定办报方针策略、推荐梁启超参加《时务报》、筹备费金、获取官方认可,在西南地区、杭州等地报纸发行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时务报》发生内部矛盾时,吴氏父子对调解汪梁纷争也超到了重要作用。吴氏父子之所以积极参与《时务报》的种种活动,与他们具有维新思想和忧国思想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他们的活动多处于幕后并且是阶段性的,故其作用未被世人重视。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和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对财政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一生撰写了大批有关财政问题的论著,并在民国初期两度参与理财活动,在近代财政思想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章,也给后人留下若干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一立宪运动中的财政著述活动为了配合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开展,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的几年里撰写了大批研究、谈论财政学和清末财政问题的文章,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如《中国古代币材考》、《中国改革财政私案》、《地方财政先决问题》、《币制条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的管子研究集中体现在《管子传》一书上。他试图通过采用西方近代政治、法律、经济等理论来发掘与阐发管子思想,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开创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有关梁启超撰写《管子传》的起始时间、缘由、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学术界作了一定的探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最后就如何深化包括梁启超管子研究在内的管子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早期的民权思想主要包括"君民分权"与"民权本位"两个历史阶段。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萌芽可用"君民分权"来概括,主要经历了"君民分权、相嬗共治","兴民权、广民智"两个层次。寓日早两年里,逐渐显露出"民权本位"的思想,先后经历了"发达民权、国民自治";"国民独立、积民成国"两个层次。梁启超早期的民权思想在接受西方宪政思想之后,进而在探索宪政中国化理论的道路上功勋卓然。  相似文献   

18.
对于梁启超在诸多领域内的卓越成就,近百年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异常丰富的学术成果。但是,与思想、历史、政治等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他在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多年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综观近年来梁启超研究的历程,海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和突破,尤其是作为晚清文学革新运动主将的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在当代人物传记方面的创作成就很少有人注意。本文从它的几篇代表作出发,分析了梁启超当代人物传 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肯定他在传记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不仅积极地参与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而且也是子女教育的典范。《梁启超家书》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梁启超的以身示范以及书本学习和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子女的思想和方法。在21世纪的我们还在为这一问题上的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精英和平民的路径争论不休的时候,梁启超早就以其超越时代的做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由此为我们树立了难以企及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