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发展养猪事业和饲料生产,我们在开门办科研中结合利用微生物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研究的任务,从我省大面积栽培蘑菇的实际出发,对蘑菇糠的资源、价值、加工、发酵和喂猪效果进行了多点试验和调查研究,取得了初步结果。一、蘑菇糠的资源调查:蘑菇糠是指收完菇,取走覆土后,剩下长满蘑菇菌丝的培养料,经过晒干粉碎而制成的粉状物。据福州、莆田、晋江、龙溪四个地区统计,1974年栽培蘑菇面积达5000万平方尺,近年更加发展。我们按此测算,每年可以拿到5万吨以上的干  相似文献   

2.
蘑菇地栽是我省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改传统蘑菇房或大棚内多层立体栽培为大田中棚平面栽培,并实行水稻或麻、菜与蘑菇轮作的新型栽培方式,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今日科技》杂志今年第二期报道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现将该技术整理成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培养料一次性翻堆发酵露地垄式菇床,播种后随即覆土,菇床如覆盖层栽培双孢蘑菇。它比同等营养水平的常规室外荫棚栽培产量增加21.7%,成本降低27.1,利率达74.6%,则室外荫棚栽培的2.8倍。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常青保健晶有限公司,在前几年培育成功高温蘑菇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将原来栽培蘑菇的备料、腐熟、接种、覆土这四步常规步骤,简化为一步,菇农只要把该公司已接种好的菌种腐熟料袋拿去剪开拆封,放在遮阴露地、大棚或水泥地上,覆上土,喷水保湿,15天后就可出菇。这一新方法已引起省市科委的重视,浙大著名蘑菇专家寿诚子教授认为是蘑菇栽培技术中的首创。  相似文献   

5.
高温蘑菇——新登96号 在自然环境中蘑菇子实体的生长适宜温度是14℃~16℃,19℃时就要开伞破裂,22℃时则会死亡,故历来蘑菇栽培只能在春、秋两季。为破此局限,丰富夏季副食供应,浙江省富阳市“唐人园”食用菌菌种场从去年4月开始,将野生能耐高温的蘑菇孢子进行了组织分离、原种培育、栽培种复壮和栽培试验,掌握了它的温度、湿度等环节综合控制的诀窍,创造了一套可在室外条件下调节昼夜温差、适时加水等管理措施与操作方法,于今年7月25日长出了头潮高温蘑菇。一周后,二潮蘑菇又破土显蕾。两潮蘑菇累计产量超过了10kg/m~2。  相似文献   

6.
蘑菇室外稻田栽培,方法是在水稻收割后,利用冬春季节闲置的稻田进行蘑菇堆料和栽培,这是蘑菇种植的一种新模式.操作为就地收集栽培原料(稻草)、就地进行原料堆制发酵、就地进行做畦栽培.蘑菇的这一新的栽培模式具有投资少,操作方法简便,适宜贫困山区推广应用,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6种覆土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6种覆土处理分别是常规覆土、常规覆土+恶臭假单胞菌UW4菌剂(用量为覆土干重的2%)、灭菌常规覆土、灭菌常规覆土+UW4菌剂(用量为覆土干重的2%)、灭菌蛭石和灭菌蛭石+UW4菌剂(用量为蛭石干重的2%).UW4是常用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产生菌.结果表明,灭菌蛭石+UW4菌剂处理出菇最早,产量最高,无杂菌污染,出菇比其他处理提早1~8 d,比常规覆土提早3 d,第一潮和第二潮菇产量之和比其他处理提高19.8%~115%,比常规覆土提高35.1%.采收二潮菇后,不同处理覆土材料中细菌和ACC脱氨酶产生菌的数量均与菇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灭菌蛭石中添加ACC脱氨酶产生菌剂替代传统覆土是实现双孢蘑菇绿色、高效生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利用职权沼渣栽培蘑菇、草菇已经获得成功,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1],但是利用沼渣栽培榆黄蘑仍处于一片空白,经过我们反复利用沼渣栽培榆黄蘑后获得成功,现将其基本技术给予介绍.  相似文献   

9.
实用技术     
《石河子科技》2011,(6):62-63
<正>蘑菇接种室该咋消毒在蘑菇的制种和栽培中,应保证菌种优良纯正无杂,并且掌握和运用消毒、灭菌技术,严防杂菌污染,以此降低微生物对蘑菇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无菌操作环节1.接种室应保持清洁,用煤粉酚皂  相似文献   

10.
稻茬田栽培蘑菇,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新课题,是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新方法,是发展粮、菇生产的一条新途径,其栽培新技术是: 一、选建料床与栽培时间 稻茬田栽培蘑菇.宜选用茬口早、排水好、通风畅的田块,它具有成本低、见效快、周期短、后茬肥、效益高的特点。早茬水稻收割一离田,及时栽培蘑菇,作畦要科学,方法要新颖,以南北向好,每畦宽1.5m,长  相似文献   

11.
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按照营养成分的相关测定标准测定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等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与传统常规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草无粪栽培蘑菇的营养成分接近或略高于常规栽培蘑菇,其中菌草无粪栽培白蘑菇和棕色蘑菇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蘑菇高出28%和30%;氨基酸总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30.5%和20.13%,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常规栽培蘑菇分别高16.0%和14.2%;菌草无粪栽培蘑菇油脂含量与常规栽培蘑菇的油脂含量相近,所含脂肪酸组分不同,但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都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皮蛋或称松花蛋,是群众喜爱的食品,但制作后,历来沿用外包砻糠泥贮藏,一般可保存三个月左右。这种传统贮藏方法费工费料,工人劳动条件差,对消费者食用也很不方便。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所和杭州市食品公司,为改革皮蛋的贮藏技术,经双方共同努力,筛选研制了“101号”和“38号”两种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科技》2011,(6):62-62
在蘑菇的制种和栽培中,应保证菌种优良纯正无杂,并且掌握和运用消毒、灭菌技术,严防杂菌污染,以此降低微生物对蘑菇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青海属非产棉区的特点对栽培金针菇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用松木屑、杨木屑与棉籽壳搭配作为栽培料,用覆土菌墙出菇的方法解决了因气体干燥金针菇的后期生长中严重失水问题。以探索栽培优质高产金针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覆土栽培是平菇获取高产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出菇前或头茬菇采收后,覆土表面常常会由猛长出的气生菌丝形成一幅不透水、不透气的菌膜,影响出菇.这种菌膜会消耗大量养分,造成平菇减产,生产上必须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绿色鸡腿菇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分别从鸡腿菇栽培季节、菌种选用、原料要求、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归纳出了绿色鸡腿菇栽培的技术,并对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水、肥料、农药等方面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覆土栽培、菌袋栽培和菌棒栽培三种栽培模式对灰树花出菇时间、单朵质量和生物转化率的影响,以覆土栽培、菌袋栽培和菌棒栽培模式为试验变量,分析试验变量对灰树花出菇时间及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影响很大,覆土栽培模式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达64.7%,但损耗较大;菌棒栽培模式产品形状最好、损耗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天水双孢蘑菇大规模生产后期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如覆土后菌丝退化萎缩、畸形菇、死菇、空心菇、薄盖菇等。找出其原因和解决对策,以减少菇农的损失,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浅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时,车辆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不同深度覆土层会发生沉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过程中拱顶覆土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采用ABAQUS数值模拟(FEM)验证本文所建立沉降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Peck公式中土体体积损失参量进行修正并基于非线性荷载作用下的Boussinesq解所建立的等效地表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能有效预测车辆循环荷载和隧道盾构耦合作用下盾尾拱顶覆土沉降发展规律。在盾构过程中,盾尾拱顶覆土沉降扰动增加区段位于接近区至下穿区前2/5处,下穿区出现沉降峰值后进入沉降扰动平缓区段,远离区为沉降扰动减小区段,沉降发展规律符合Protodyakonov压力拱理论,沉降增加主要发生在压力拱破坏期间;盾构完成后,车辆循环荷载影响5 m左右深度的覆土层沉降,深度大于5 m时车辆荷载发生应力扩散,沉降主要影响因素为隧道开挖造成的土体体积损失。  相似文献   

20.
井壁稳定是当前水基钻井液钻深层页岩气的技术难点。以二乙烯三胺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超支化聚合物HP-NH2。采用红外光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凝胶色谱法、粒度分析法和热失重分析法表征了HP-NH2的结构和特征。研究发现,HP-NH2的数均分子量为3 371 g/mol,多分散指数为2.7,分子量分布较宽,粒径280~1 900 nm,抗温能力达到280℃。通过线性膨胀实验、回收率实验、泥饼分散实验和“人造泥饼”法分析了HP-NH2作为防塌剂的防塌性能。研究表明,随着HP-NH2浓度的增加,膨润土的线性膨胀率逐渐降低(最低为19.11%),岩屑的滚动回收率逐渐升高(最高为75.18%),人造泥饼的渗透率逐渐下降。小分子HP NH2能够插入蒙脱石的晶层间,交换出层间易水化的阳离子,拉紧基底间距,抑制蒙脱石的水化分散;大分子HP-NH2能有效封堵泥饼的微纳米孔缝,起到一剂多用的功效。因此,HP-NH2可作为一种潜在的一剂多用防塌剂应用于水基钻井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