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不同结构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大气压氮气流中、不同激励电源电压条件下,具有单、双两种电介质层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的放电特性,利用CCD影像技术和放电电压-电流波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无论是哪种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在大气压、氮气条件下微放电是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本质,在通常条件下观察到的大气压窄间隙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均匀而强烈的放电形貌实际上是放电集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种新型的零电压开关电路ZVT-PWM半桥式逆变电路拓扑结构,说明其工作原理,通过仿真和实验表明该电路拓扑结构具有实现零电压开关的占空比调节范围大以及负载变化范围较大,并且其零电压开关的实现不受变压器漏感影响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按照不同分类方式,对单相逆变器拓扑结构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几种常用拓扑形式逆变电路在功能、效率、成本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重点对带有功率解耦电路的光伏并网单相逆变电路、H6逆变电路和前级boost+后级全桥逆变电路进行分析,介绍其中的工作原理、运行模式.最后,进行比较总结.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际讨论了大功率中频电源的设计方法,所设计电源采用交-直-交变频方案,由全控型器件IGBT构成并联谐振式逆变电路。逆变电路的工作频率受控于负载电路的谐振频率,具备很好的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功能。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频感应电源的负载等效电路及其参数变化;研究了并联和串联两种逆变电路的电流波形及半桥串联逆变电路的调功方式.通过比较证实,串联谐振中频电源比并联谐振中频电源更节能.  相似文献   

6.
为描述介质阻挡放电型臭氧发生器电路的实际工作过程,在分析一种移相全桥脉宽调制下串联负载谐振电源供电的臭氧发生器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微分-差分方程来描述电路的工作过程,并给出了电路可能的工作轨迹.通过实验验证了用微分-差分方程来描述DBD电路的正确性.该方法不仅能描述电路的稳态工作而且能描述电路的动态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一种准谐振直流环节逆变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其不同工作模态,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Power System工具箱的准谐振直流环节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结合仿真结果研究了谐振参数变化对准谐振直流环节逆变电路的影响.在全负载范围内谐振电路能正常运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介质阻挡放电中的位移电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低频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解决了将安培环路定理应用于含有电容的交变电路中出现的矛盾.运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和位移电流,并指出介质阻挡放电中放电通道内fd和fc在时间上是有规律交替出现的,各个放电通道之间各自jd与jc的转换不一定在同时刻进行.  相似文献   

9.
为增强微弧氧化过程中电弧的可控性,从脉冲能量控制角度,设计了一种逆变式高频窄脉冲微弧氧化电源.该电源在传统的两级逆变电路结构基础上,增加了阻抗匹配电路,实现了变极性模式下回路及负载中能量的快速释放与存储.文中还详述了实现多种模式输出的协同控制策略及对应的电路工作模式,分析了电源的负载特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波形验证了该负载特性等效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电源输出脉冲频率(最高20 k Hz)及减小脉冲宽度(最窄20μs),可实现对脉冲能量的精密控制和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高频窄脉冲处理模式获得的膜层表面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更低.  相似文献   

10.
对现有逆变式弧焊电源的逆变电路加以改进.提出了采用正激逆变电路的新方案.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样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压脉冲脉宽及频率对介质阻挡放电效果的影响,文章设计了一款功率1kW、幅值5kV、脉宽1~20μs可调、频率15~25kHz范围可调的单向高压脉冲电源。与传统高压脉冲电源多采用工频升压加磁压缩开关或旋转火花隙获取高压脉冲能耗较大且不易控制不同,该电源主电路采用半桥式拓扑结构,以SG3525作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主控芯片,利用LCC串并联谐振软开关技术,大大降低开关损耗并能有效降低高频脉冲变压器分布参数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该脉冲高压电源满足介质阻挡放电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变频调速系统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对该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的换相过程分析表明,该电路系统具有不存在叠加尖峰电压、电容器的充电电压与负载大小无关以及负载电流对换相过程影响小等优点。同时该换相分析过程也表明该新型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适用于泵类、风机类等负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串联二极管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变频调速系统存在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对该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的换相过程分析表明 ,该电路系统具有不存在叠加尖峰电压、电容器的充电电压与负载大小无关以及负载电流对换相过程影响小等优点。同时该换相分析过程也表明该新型短路换相式电流型逆变电路适用于泵类、风机类等负载  相似文献   

14.
蓄电池应用十分广泛,对充、放电设备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对蓄电池充、放电采用两套独立设备,在放电时以纯电阻为负载,将大量的电能转变为热能而浪费了。本装置既可作充电的电源,又可作放电的负载,将放电的电能通过有源逆变电路回馈到电网,得到再生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电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蓄电池应用十分广泛,对充,放电设备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对蓄电池充,放电采用两套独立设备,在放电时以纯电阻为负载,将大量的电能转变为热能而浪费了,本装置既可作充电的电源,又可作放电的负载,将放电的电能通过有源逆变电路回馈到电网,得到再生利用,可以节约大量电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种微弧氧化逆变电源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微弧氧化工艺要求,设计出一种两级逆变式微弧氧化电源,介绍了该电源的控制系统.它以高性能DSP作为控制核心,通过调节输出两组4路PWM (脉宽调制)信号分别驱动前级功率逆变电路和后级斩波逆变电路.功率逆变电路采用有限双极性的控制方式以实现电压的调节,通过控制斩波逆变电路可以得到所需的各种电压波形.同时,该电源控制系统还具有过流、过欠压、过热、参数超限等故障诊断与保护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精密、稳定的电源控制,提高电源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全自动不同断逆变电源,该电源的逆变电路简单、性能可靠,采用VMOS管作用功率输出级,逆变效率高,控制电路在市电接通时,对负载供电,同时对电瓶充电,充满自停,能实验市电和逆变电源供电的自动转换,设有电瓶充电过压和欠压保护电路,实现了全自动控制,可作为家庭小功率应急电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单周控制的电压型可调交流电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工业应用的实际需要,将单周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压型逆变电路中,给负载提供所需要的交流电压源.根据单周控制原理,解决了2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用2个积分器交互工作解决了积分器的复位问题;再用增加直流偏移量解决实际电路中遇到的电压测量问题.对于逆变电路而言,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可以提高逆变器的输出能力,减少逆变器开关的动作次数,就能减少开关损耗.采用双积分器单周控制的电压型逆变电源,其逆变电路硬件结构简单,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可调,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较强的抑制电源扰动,直流电压利用率可达到92.8%,电压谐波总畸变率(THD)最小为0.255 9%,降低了谐波损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提高真空下介质阻挡放电(DBD)的电源效率,考察其能效特性,利用正交设计法安排实验,研究了DBD放电等离子体激励电源的工作频率、占空比、放电环境气压和电极间隙对DBD放电能效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寻找最优组合使电源效率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占空比是影响电源效率的主要因素,放电环境气压影响其次,加载电源频率和电极间隙大小对电源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微型原子化器中平板型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仿真与研究.主要对不同介质阻挡材质、不同介质厚度、不同放电间隙、不同激励电极形状以及不同激励电压对放电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仿真表明:介质阻挡材质介电常数越大,越容易获得较大的放电密度;选用圆形激励电极获得的放电密度远大于选用方形激励电极;相对而言,较薄的介质阻挡材质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放电密度;较小的放电间隙更利于提高放电的密度和放电的均匀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