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对大家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词的探讨。因为他的词另辟蹊径,以诗为 词,扭转了在他之前的"温柔香软之态"与"婉约绸缪之情"的词风,而取词的躯壳并赋以诗的神韵,首创豪放词 风。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和诗的淳朴,刚健与柔婉并存,对词的发展不只是理论上的倡导,更突出表 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  相似文献   

2.
柳永是两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被人们广泛传诵,甚至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词人之一,因为他的词具有雅和俗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本文将分别分析柳永“俗词”和“雅词”各自的特征,探讨柳永词形成雅和俗两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周玲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1):50-54
张先作词注重意境的创造,一方面与晏欧等人交游往来,共创深婉凝聚的小令,另一方面从自己的生活空间环境出发抒唐五代词人所未发之情,与柳永共拓词境,创写慢词,白描铺叙,既不同于花间晏欧之“艳”气,又异于柳词之“俗”气,因此形成清丽婉约的词风,精美工巧,炼字炼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正是张先词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获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幔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他和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同颁同光词坛。他们除了词的创作以外,主要成就是在校勘学和词论。况周颐的主要建树是在词学理论方面。《惠风词话》是况周颐的论词专著。在这部词话中,他提出:“作词有三要,日重、拙、大。”(卷一)本文对况周颐的这一论词主张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一曲《念娇奴》已使苏轼不朽.诚如其言,历史的风涛公正而无情,大浪淘尽泥沙,历史选择了自己的伟人在文学的领地上,豪杰毕出,各领风骚,时至北宋,中国文学有了苏轼,凭添了几多内涵、才情与风韵!于诗于文于词,成就卓著.单论词,“词至东坡,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①今人袁行霈先生说:“苏轼一个人为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相当于陈子昂和李白两个人对唐诗的贡献”②因了苏轼非凡的创造力,词成为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间的代表文学,自此中国文学诗、文、词鼎足而立 苏轼以自己的词作开创了一代词风,于词史上有空前绝后的地位,自然词这种独特的文学式样也深刻地反映了苏轼的“内在宇宙”.苏轼一生作词三百余首,词中记载了他大半生的坎坷.笔者试从其词中觅其心路历程,看其人生境界,他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流放”的过程,历顺境逆境,经大起大落.试以其人生转折点为界限,分黄州以前词、黄州词,惠州儋耳词三段述之.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柳永慢词的铺叙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技巧,尤以“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最为突出。深入探究柳词的铺叙技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柳永在词的创作手法上的拓展,甄别柳词艺术的高低优劣,并以此透视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在创作技巧和语言使用上成功开创的作词方法。最早描述辛词这一特点的是刘辰翁,刘氏在反对陈师道《后山诗话》评韩愈"以文为诗"、苏"以诗为词"之"非本色"观点基础上,在其《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率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乃稼轩横竖烂漫。乃知禅家棒喝,头头皆是"。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对此重又申说,钱先生从宋代诗人刘辰翁论词与论诗采用同一个准则说起,讨论诗文的侵入与扩充问题。刘辰翁把诗和词放在一个点上考察,意为《后山诗话》所言未得诗词用语之自由。他对辛弃疾作词用语的突破大加赞赏,认为"横竖烂  相似文献   

11.
《词径》是晚清时期一篇较有系统的词学论文,它对传统词学中所谓“正统”的词学观进行了总结,其“作词十六字要诀”是对词的本体美学特征的体认。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3.
苏武《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是中国古代以悼亡入词的第一首,而且是一篇梦词。词题记中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小序作注,证明这是一篇真实录梦的词。词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1)梦中回乡、(2)梦中相见、(3)梦后感想。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中关于梦的解析,梦的改装与梦的材料来源等基本理论来说明苏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是如何运作的等问题。“本文将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作者政治、经济与家庭生活的状况,作者的身份、交友情形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苏武此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一个作家的风格,争议最多的莫过于辛弃疾了。八百余年来,论者从未取得过一致意见。辛弃疾平生作词多达629首,他的词不是史诗,却具有史诗的气魄,不是情诗,却具有情诗的风采;不是政治诗,却具有政治诗的脉搏;不是哲理诗,却具有哲理诗的幽深;不是田园诗,却具有田园诗的舒展与流畅。在他的词里,将生与死、爱与恨、  相似文献   

15.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要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历史形成的 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lffig),朝廷名臣,一代文豪苏武因“乌台诗案”被贬滴黄州,任黄州团绒副使,“本洲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自此,苏武在黄州城外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七年(公元1084),苏武移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公元lod),宋神宗去世,苏武奉诏返京。苏武此番受贬累计六载,居黄州五年。苏东坡为官半生,多次受贬。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官员,政坛失意,官场受挫,苏武的心情不能不感到郁闷压抑,寂寞惆怅;但同时,作为文学大师,黄州之行又是苏武广泛体察社会生活,饱览祖国河山的难得机遇。在黄州这几年,…  相似文献   

17.
元丰二年(1079)秋冬的“乌台诗案”,对苏武是一次深刻的生死体验,“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予以事系御史告狱……》,以卜凡苏武作品,仅注篇名)。这次灾难及其后数年的流放生活,给苏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思想、创作都为之一变。所以,我把“苏武的前期”定在“乌台诗案”之前。我本康鹿性谅非伏辕姿——人性与官场的冲突苏武一生,无论在朝,还是远贬“待罪”,严格地说,都是政府官员。但自出蜀人仕开始,就一直对自己喜爱自由的个性能否适应过分拘束的官场规范怀着深深的忧虑:“尘劳世方病,同促我何堪。尽解林泉好…  相似文献   

18.
一文人好酒,自古皆然;酒后作诗亦极普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酒具有镇静麻醉作用。在古人眼里酒是解忧扫愁的良方,因此在产生离愁别恨、羁旅行役、壮志难酬等优惠情惊时,他们总用酒来麻醉自己求得解脱。曹操就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唐人翁统也说“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①二是酒有刺激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诗人饮酒后大量的美感经籍和潜意识被调动起来,感情充沛,思如泉涌,想象奇特能写出优美的篇章来。李白“斗酒诗百篇”,苏武“文章本天成,饮酒自得之”都说明了这一点。辛弃疾对酒特别偏嗜,他“平日为…  相似文献   

19.
今人对苏轼的豪放词己经认同甚至赞赏,但在以婉约词为霸主地位的北宋词坛,苏轼的豪放词一出现,便引起了天下舆论哗然,明眼人一下就看出苏轼是在“以诗为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相似文献   

20.
词是产生于隋唐鼎而盛于南宋的一种倚声文学。自隋唐历五代以迄北宋之初,均以温婉为宗,题材狭窄,风格旖旎,被作为“析醒解愠”、“娱宾遣兴”之具而披之管弦、付之清讴。其后,横放杰出的苏轼“以诗为词”,不受音律的束缚,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改变声律比词情更重要的要求,“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词境扩大,词体始尊。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全词坛的认可和响应,不仅他人难乎为继,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