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学研究跨世纪的历史趋向 ,要求人们从哲学上弄清一个根本问题 :即世界的实践形态是如何存在的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的超越性和世界的内在联系 ,从历时性维度来表述 ,便是如何在人自身的意义上来解答历史的可逆与不可逆之间的矛盾。对于仅仅将存在问题最终归结于“物质本体”的传统哲学来说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难题。在本文中 ,笔者尝试在当代宇宙学的背景下 ,从对象学哲学的视野来探讨这个棘手问题———它实际上是当代人类在实践中遭遇的“持续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反映。一、对象学哲学和新宇宙学的内在联系 :实…  相似文献   

3.
采拮并梳理了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会议上音乐美学界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对音乐美学面对风起云涌的当代音乐实践思潮,音乐美学学科应该如何在此风头浪尖巩固和发展自己,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对象、方法、学科自身、美育等4方面提出了叩问,揭示音乐美学学科在当今面对的困窘,引起对音乐美学学科的关注及促进对其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傅安辉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32-134,142
事实上已成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理论在整个20世纪都与美学等学科相含混,没有独自的学科界限,本文对此思考了相关的一些问题,并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上,朱光潜、蔡仪和李泽厚先生被公认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三大家,他们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美学的代表。朱光潜先生持唯心主义美学观,认为美即欣赏,是人们心中的看法,是把主客观统一于心的结果;蔡仪先生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泽厚先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创造的,是劳动实践的产物。这些美学大家的思想体现了美学学科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和扬弃性。从历史的分析入手,比较各家美学观点的异同,有利于理清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当代美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这是关系当代美学发展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反思中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和存在性两种基本方法的历史走向,揭示当代美学研究的发展应当在价值实践基础上遵循逻辑与历史具体统一的基本方法,从人与对象价值实践发生学的经验历史视野出发,确立经验"知觉模式"在微观审美实践中具有的"在场"本体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美学的发展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口是对"经验知觉模式"亦即对于价值实践方式的历史生成给予科学的阐释。当然这已经是审美实践的具体研究,它只表明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不仅仅在于你"说"的方法应当是正确的,还在于你能够正确的在场"运用"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朦胧作为当代颇有争议、颇有影响、而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思潮,已有20余年历史。岁月使模糊的逐渐清晰起来。结合朦胧诗代表作,从认识论和美学研究的角度,审视朦胧的特征、表现方法、朦胧美的特质问题,并对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理论上的论述,提出了“真正的朦胧比清晰更精确”的主要理论命题,从而在时代和历史的视野中向人们提出了诸多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阐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客观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艺术问题的理论来源。关于艺术问题的转发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是理性为世界立法的历史。这种哲学以求真作为自身存在的第一目的,由此衍生的美学偏离其学科特性,将追求客观性放在第一位,将美作为现象的残余。但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固然具有说言的特质,而理性同样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图景。在这种背景下,以求美为目的的美学与其信任理性,还不如特而重视常识性的审美经验。美学在当代的救赎之路只能是一条下降的通道,即关注美的当下存在,以常识性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判断的第一根据。  相似文献   

11.
建筑设计初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当代城市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历史拷问和美学思考并结合作者近年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在学习建筑设计初期,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积极的审美观,其次应对建筑师负有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再次应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对建筑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尤其是从结构及设备专业的角度思考建筑可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阐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客观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艺术问题的理论来源。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和维柯皆是中西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哲学家.其中都包含着一种真正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其目的是要消解理性的二元论所导致的僵化的差别,把历史理解成变化和循环的过程,他们对历史所作的整体的思考对于当代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可以弥补理性主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美学学科的诞生是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美学一诞生便展开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美学的学科独立诉求,对于人类知识价值体系的完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的内容、表现形式、创作主体观念都在发生变异。当代艺术家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美学信念,更多地体现崇形式、重表现、反传统、非理性。我们对当今的哲学、美学、艺术哲学进行的一些思考都要以艺术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异为出发点,在批判性的检视中重新思考美的定义问题和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海昏侯国遗址要在文化旅游上实现世界级的目标,让"文化乡愁"走向世界,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译工作,在文化空间的建构中,作全面的、延展的、对接的介入,并树立外译工作意识,注重翻译美学的问题。本文从现实中的问题出发,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 ,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  相似文献   

19.
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思想代表了他对以往理性的眷念情结:企图继续完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用“历史理性批判”把理性建立在历史的根基上,为人文科学奠定基础;但在这种理性情结中,他的“想象”论美学思想则代表了他对新时代非理性美学的张扬:把“想象”作为美学的坚实根基。从而呈现生命被遮蔽的价值和意义。这两雏形成的深刻矛盾折射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学在理性阴影下非理性的时代转捩。  相似文献   

20.
究竟该如何把握美学的知识形态 ,这迄今仍是一个问题。从历史上看 ,美学其实一直是借诗学的营地来构建自身的地盘。从这段历程的荣与衰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美学的学科特色之所在。概言之 ,美学作为“诗之思”的实质 ,是面对“存在”之思。故而美学最终突破诗学的樊篱 ,走向真切的“生活世界”,是必然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