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顶山香山寺有"观音祖庭"之誉.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详尽描述了中国民间观音应化故事,最终固化了外来佛教观音信仰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形象,反映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观音信仰是我国民间乃至整个华人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于这一重要的宗教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历来学界都非常关注,但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音文化的内涵、观音法门的表现形态、观音思想的组成与主要特点、各种观音灵验故事、诗文  相似文献   

3.
“观音故里”是昌吉市曾经使用的宣传名片之一,在昌吉打造观音故里的同时,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也抢先打造观音故里,三地“观音故里”之争各执己见,各有论据。本文通过引证丰富的佛教历史遗存、西域古籍文献等,选取生命美学视角分析观音意象创作的生态环境,对“观音故里”生成于昌吉的观点以合理的文化阐释,旨在强化昌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汝梅 《科技信息》2006,(3):202-203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文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文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文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7.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0-11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花子经是民间信徒朝山拜佛或进庙烧香时演唱的一种民歌,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与地方特色。通过对平顶山花子经的现状进行调查、描述和分析,并从花子经发展背景、演唱群体心理、文化功能等方面来分析它的文化内涵,认为花子经是一种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的宗教类风俗歌曲。  相似文献   

10.
移民在进行空间移动的同时 ,也在传播其精神文化如风俗、信仰、习惯等。本文就清代东北地区出现的众多碧霞元君庙 ,从移民角度 ,通过多个个案的分析 ,证实这些祠庙正是由鲁冀豫等地移民建立的 ,同时指出东北的碧霞元君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混杂 ,如碧霞元君、观音、斗姆的合祀或难以区分等。  相似文献   

11.
民间陶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一部分。民间陶瓷在其发展的过程、主要艺术形式和分布等内容上都要受到各个时代审美观的影响。而且它的创作规律与人们的生活情趣息息相关。至今 ,民间陶瓷文化仍然对生活及艺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莲池会”是白族民间以观音信仰为主集众神祭拜为一体的中老年妇女组织,从该组织的成员构成、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以及发挥的文化功能来看具有明显的母性文化特征。从“莲池会”对白族妇女主体意识的提高,对白族生殖崇拜和本主文化的传承以及观音老母信仰的事实出发,探讨其与白族母性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中流行的是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中国传统佛教在新马一带传播并扎下根基,此种普遍的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功不可没。至于观音信仰在新马华人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构建一种广泛的宏观联接,提供一种"弱强度联接",提供某种"间接关系联接",进而增强其结构内在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聚了民族的传统和智慧。民间信仰在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传统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及西方节日的涌入,致使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有所淡化,这既与传统节日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也与民间信仰的淡化有关。尊重民间信仰、提升文化自觉,保护和创新有机结合等是保护与发扬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关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壮族民间歌谣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恙蕴,成为了承载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壮族地区道德传播和文化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谚语语料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三个方面,这两大类是指俗谚和雅谚,三个方面是指俗谚主要是来自民间口语的谚语,而雅谚主要包括来自佳作典籍和宗教文献等方面的谚语,还有源于赌场的谚语文化和源于战场的谚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土地庙是乡村社会用于供奉土地神的庙宇,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地区为对象,运用口述访谈、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当地土地庙的存废状况考察民间信仰的变化。研究发现,有别于其他地区土地庙的复兴现象,义乌地区出现了土地庙持续消失的现象,反映出近些年来以供奉土地神为主的民间信仰在当地的式微。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地社会变迁、传统文化的流失、外来宗教的冲击以及地方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游客视角出发,以北京香山红叶节为例,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萃取影响景区节事活动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即节事成熟度、节事文化性和体验性、景区内部环境、节事信息及附属设施和景区外部环境.并对香山红叶节举办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存在文化挖掘不深、体验开发不足、信息传播不广等问题,提出加强文化创新、改善景区环境、转变运作方式等改进措施,为其他景区节事活动的举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伏牛山文化是指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伏牛山文化圈范围包括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豫北部分县市,湖北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县区。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伏牛山文化圈具有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化。伏牛山文化圈文化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文化特征。伏牛山文化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加强对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第一纽带。而以研究观音信仰为核心的观音学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发展史的内容。通过对观音信仰及其文化现象的研究,能够准确认识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人文性、多元性、世俗性、圆融性等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