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后期,唐初“民主”风气的衰弱和逐渐丧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条件;为平定安吏之乱在军费上作出贡献的一批理财专家势力膨胀,对牛李党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潘镇割据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成为党争的重要契机;而宦官集团内部的斗争又是党争政治背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统治者在外敌的环伺下恐独木难支,愿遍设藩屏之国。增固连卫之城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如何处理好封国与中央的微妙平衡,把持分封制度这把“双刃剑”是国势衰荣之关键。汉初昊楚七国之乱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充分揭示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却难以持久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它的建立、发展和演变,对当时政治、军事有重要影响。对魏晋时期都督制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值得探讨之处。例如,对于都督制的形成,论者多从建安年间的政治、军事入手,较少注意汉魏易代这一事件与都督制建立的关系;对于都督制的演变,则着眼于西晋末八王之乱都督成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这一点,较少注意八王之乱前这一制度的变化。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凡 《奇闻怪事》2011,(2):8-13,60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通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5.
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谚,言土司之巨,两广是岑黄,贵州则算田杨,杨即播州(今遵义地区)杨氏。杨氏自唐至明,据有播州七百三十年,世传二十九世。杨氏垂土世袭播州,为贵州史之一问题,应给予一定的重视。现就播州建置沿革,杨氏世袭概况及明朝万历时杨应龙之乱被平定等问题,对杨氏始末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吕后病逝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王势力联手,迅速剪灭了吕氏外戚集团。吕氏集团覆灭后,大权在握的功臣集团声称少帝刘弘“非刘氏子”,将其废黜,继而杀之,改立汉文帝刘恒。此段公案疑点甚多,但由于功臣集团剪除吕氏势力的举动为后人所肯定,文帝刘恒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明君,故后世文家未见有人对功臣黜、杀少帝的理由提出怀疑。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记载后,对少帝弘“非刘氏子”的说法提出以下辨析意见,特使教于高明。一、太史公从未说过惠帝无嗣太史公述及少帝弘身世的史料有三,见诸《史记·外戚世家》及同书《吕太后本纪》。《外戚…  相似文献   

7.
曹魏封国制度因魏文帝政治气度狭隘,采取禁闭宗亲的政策,无法起到屏藩皇室的作用。魏明帝临终前举措失当,废除宗室辅政安排,为司马氏代魏埋下隐患。西晋政权有意吸取曹魏封国制度失败的历史教训。晋武帝废除州郡领兵制代以封国领兵制,强令宗亲就藩,临终前确立宗室参与中央朝政的权力格局,虽用心良苦,但终于毁灭于“八王之乱”中。  相似文献   

8.
播州前杨与黔中唐代以来濮僚系统中的蕃人有历史渊源关系,宋初,土著系杨氏内部已形成了“上下杨”的分据局面。北宋中后期外来的太原杨氏入播,形成后杨,为真正的播州土司杨氏。在政治统治权上,后杨与前杨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政治上文化上具有重大转变。随着北宋中期外来系杨氏的加入,“上下杨”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前后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后杨时期的外来系与土著系之间矛盾十分突出。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斗争,外来系世袭地位到了元初杨汉英时才获得最终正式确立,这种世系不可能是杨贵迁至杨汉英之间的自然血缘的延续性世系,而是平衡了前杨与后杨、上杨与下杨、土著系与外来系之间各种关系的最后方案。“前后杨”之间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存在着双向文化认同,播州杨氏土司家族史重建及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反映了播州地区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北洋之“龙”王士珍是否冒名,是一桩历史公案。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袁手下的北洋三杰”一节注云:“王出身最为特殊,聂士成编练武卫新军时,曾向朝阳镇总兵杨瑞生(杨度的伯父)调用军事人才,杨总兵开了一张保单,有守备王士珍在内。王士珍因年老告退回籍,而保单又已送了出去,杨总兵叫一个姓王的马弁(相当于今日的卫士)冒名顶替到武卫新军,不久又由武卫新军选送到武备学堂肄业三年”。自此他一帆风顺,扶摇直上,而那个真王士珍却晚年潦倒,在湘潭杨家挑水烧饭。1979年陶著《袁世凯演义》仍持此说。  相似文献   

10.
陆机所处时代正值三国末期到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虽出生名门,才俊过人,却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饱经人世艰辛与坎坷。其入洛后创作的诗赋,满含对故土亲友的眷恋、对祖辈的追慕、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生命忧患的哀叹,情感沉重而深切,为世人展现了特殊时期一位文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其自负、伤感、忧思、孤独的种种情绪,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一赵郡李氏发靱于西晋,据《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表》载:李楷官至西晋司农丞、治书侍御史,因为“避赵王伦之难,徒居常山。”又《北史》卷33《李孝伯传》:李楷“位书侍御史,家于平棘南。”所以,徙居于赵郡平棘的李楷,是为赵郡李氏的第一世始祖。赵郡李氏的二世、三世和四世,大体上处于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在史籍上有姓名与官职可稽查的14人中,除南祖李义位至司空长史,系从三品外,其余多为地方郡守和县令,以及中央政府四品以下的官员。它为赵郡李氏在地方上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势力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就科学事实而言,日、月分别为独立之天体,但在上古先民看来,日、月实乃同一天体在不同时段之变体。因而在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中,日、月同体且终始相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西晋左思《吴都赋》所载“精卫”与“文鳐”之神话即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之反映。另外,从番得声之字多与日循环神话有关,“鳐、鹞、檑、瑶、砜”一组字亦是日循环神话在文字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拾遗本,刘永济校释本,王利器校证本,以及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郭晋稀注译本等多种。这些注本,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无疑是极为可贵的。其中有一些词语,各家注释不一,有的较难理解。为了祛疑,现摘记几条于后,并提一点浅陋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指正。 (1)、“豆之合黄” 《文心雕龙》《附会》篇云:“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夫能悬识腠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粘木,豆之合黄矣。”这里“豆之合黄”一语,怎样理  相似文献   

14.
“初唐四杰”的名称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文艺传上》所载略同)杨炯幼举神童,年少才高,对时论所称“王、杨、卢、骆”颇为不满,曾宣扬云:“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他的用意是什么呢?闻一多谓大约卢照邻年辈较高,所以愧不敢当;与王勃则属同年,心所不甘,故有“耻居”之说。萧涤非则谓前一句愧列卢照邻前,恐非由衷之言;后一句耻居王勃后,才是他的真实意思。总之杨炯对自己被排名第二位居王勃之后是不服的。 杨炯的这个“争座位帖”,引…  相似文献   

15.
东汉的豪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豪族的发展 (二)东汉豪族政权的树立 (三)东汉豪族概述 (四)豪族与经济──小民之困顿 (五)豪族与经济──豪人之富奢 (六)豪族与政治──门生故吏 (七)豪族与政治──选举请托 (八)外戚豪族宦官豪族的专政 (九)清流豪族的挺起 (十)豪族内争──第一次党锢 (十一)豪族内争──第二次党锢 一,西汉豪族的发展 中国两晋及南北朝是阀阅统治时期。阀阅在政治上包办高级官吏,与君主“共天下”;在经济上领有大的庄园,庇荫着许多“佃客”及“衣食客”,对政府都免却课役。阀阅中人不与庶民通婚姻,而且一举一动,都不屑与庶民接触,说是“士庶之…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说的“后王”是理想之王,而非单纯的时间性概念。因此,“法后王”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历史进化论,荀子所说的“法后王”并不排斥“法先王”,其本质是“尊先王而法后王”。  相似文献   

17.
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时期,吐蕃为边疆的首患。谋略家李泌在动荡的局势下提出了使吐蕃“自困”为目的的“困蕃之策”,对唐朝西北、北部、西南和东南进行了分层级的把握,迅速扭转了唐蕃战争中唐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延缓了中唐的统治,为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然而“困蕃之策”对西北的把握不足,经济策略陷入困顿,对南诏的掠夺倾向认识不够,策略的成功施行有赖于吐蕃势力衰落的影响。属于救急的“时政”。  相似文献   

18.
泛突厥主义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之根,“东突 ”恐怖势力是三股邪恶势力结合的典型 ,谋取新疆 ,占据西北制约中国的制高点,历来是国际反华霸权势力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  相似文献   

19.
隋文帝统治的基本力量是什么?即其统治集团的人员构成及阶级属性如何?本文试用计量方法作一粗浅探讨,以祈求教。首先,我们关陇士族集团的演变来探讨。隋是继西魏北周而来的封建王朝。众所周知,西魏宇文泰创立了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士族集团,这是个新兴的士族集团,故《周书》说“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下将该集团主要成员后裔情况表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开封的过去与现在,会令人陷入一大堆问 题并试图找到答案。 “不光是旧京,更是哲学王之城。” 告别柏林的时候,我用纠正加强了朋友的神往。但我心知,近千 年来,在东方西方讲什么“哲学王”,都是逗乐取笑。今天的开封,恐 怕昔日荣光的影子也消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