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种黔产淫羊藿可杂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产贵州的14个居群、共7个种的淫羊藿属植物进行配对杂交及其结实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属所有的种类都可以杂交,不同的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实率最低的为15.38%,最高可以达到92.94%;从结实率看,7个种可以明显分成两类:1类,就是E.myrianthum,和另外6个种的结实率均较低,绝大多数在30%以下,2类,包括剩余的6个淫羊藿种,两两之间的杂交结实率较高。研究结果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的品种培育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同时也为该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2006~2007年在齐齐哈尔市园林处苗圃进行了丁香属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亲和力显著下降。②丁香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F1代长势旺盛,花色变异丰富,瓣性遗传性较强,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木槿属4种植物花粉活力和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芙蓉、木槿、朱槿和重瓣朱槿为材料,对其花粉活力、花粉贮藏方法、杂交亲和性,以及杂交幼胚无菌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的花粉均具有较高的萌发率,依次为木芙蓉88.3%、重瓣朱槿82.5%、朱槿77.8%、木槿76.1%;2室温和4℃不适宜该属植物花粉的贮藏,花粉活力最长保持2 d;3木槿属种间杂交亲和性较低,木芙蓉×重瓣朱槿、木芙蓉×朱槿、木芙蓉×木槿的结实率分别为12%、8%、3%;4木芙蓉×朱槿杂交组合获得的种子幼胚离体培养适宜培养基为WPM+IBA 1.0 mg/L+BA 0.1 mg/L,此条件下的萌发率为56.6%。  相似文献   

4.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鹅掌揪属种间杂交中的花粉技术和授粉技术,结果表明:(1)中国马褂木、北美鹅掌楸及其杂种F1间、(杂)种内单株间花粉品质差异很大,同一单株花粉品质随开花时期不同而呈规律性变化,以盛花期花粉萌发率为最高;(2)鹅掌楸及其种间杂种的花粉经4℃贮藏后其萌发率迅速下降,杂交工作应尽可能使用新鲜花粉;(3)不同花期人工授粉结实率不同,杂交工作应充分利用盛花期的10d左右时间。1d内以13时左右的授粉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及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为母本,分别与杜鹃属15种杜鹃进行杂交授粉试验,观察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状况,分析杜鹃远缘杂交组合的亲和性.结果显示,所有父本花粉都能在映山红及锦绣杜鹃柱头表面附着并萌发,花粉管生长情况和异常花粉管的比率因父本不同而情况各异.与锦绣杜鹃组合相比,映山红组合花粉管到达花柱底部速度快、数量多,异常花粉管比率低,部分锦绣杜鹃杂交组合,花粉管在花柱中、上部生长受阻,表明映山红组合种间杂交亲和性较高.亲和性较差的杂交组合,花粉管生长易出现扭曲、螺旋、膨大、破裂以及胼胝质过多沉积等现象,但自交与种内杂交组合也存在各种花粉管生长异常状况.结果表明,花粉管异常的类型与杂交亲和性无直接联系,但异常花粉管出现的比率与杂交亲和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亚种间杂交稻强弱势粒的灌浆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 优2070、 优419及其恢复系2070、中419为材料,研究强弱势粒的灌浆动态和籽粒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认为强势粒灌浆启动早,对弱势粒有明显的灌浆抑制,这种灌浆动态与强弱势粒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是相适应的.虽然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结实率低于其恢复系,但由于组合具有穗大粒多的高库容特点,使其产量仍高于恢复系.  相似文献   

7.
鹅掌楸属种间杂交可配性与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鹅掌楸属树科杂交可配性及杂科优势在种实性状上的表现,结果表明:(l)千粒 重和种子饱满率在父本间和母本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个性状在不同母本间不相关(r= 0. 0071),而在不同父本间呈中度正相关(r=0. 664 7), 因此,不宜以千粒重作为比较母树间种 子品质的指标,而在研究不同父本时种子品质影响时,千粒重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不 同交配系统间及同一交配系统内不同交配组合间杂交可配性不同,授粉结实率应作为亲本选 择的重要依据。其中,以中国马褂木为轮回亲本的正、反交回交系统和以中国马褂木为母本的 杂交系统具有较高的杂交可配性,在杂交制科时可加以利用;(3)与中国马褂木种内交配系统 (CXC)相比,种间杂交系统(CXT)发芽效率提高 70.78%、平均发芽时间缩短1d、发芽高峰 期提早3d,这些都可以看作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形式。而 FI杂种马褂木自(近)交系统(H× H发芽效率最低、平均发芽时间最长、发芽高峰期出现最晚,则可能与近交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庐山植物园栽培的常绿杜鹃组(Sect. Ponticum)4个亚组的5种杜鹃为材料,开展了亚组间的6个种间杂交试验,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 Auriculat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和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以坐果率、种子千粒重、萌发率、绿苗率等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其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组亚组间的种间杂交坐果率为57.14%~88.89%,达到中、高级水平;2)杂交种子千粒重低于对应母本的自然结实种子,但仅井冈山杜鹃♀×皱叶杜鹃♂与母本间达到显著水平;3)杂交种子萌发率大多高于其母本自然结实的种子,表现出某种“超亲和”(super affinity)现象,但不同的亲本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4)部分杂交组合的绿苗率显著低于母本,表现出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6个杂交组合可育性综合评价得分8~10分,均达到高育型水平.结果表明,常绿杜鹃组亚组间杂交具有高可育性.该结果为常绿杜鹃组杜鹃的杂交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楸树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及种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的6个楸树优良单株为父本,以连云港云台山的2个楸树优良单株为母本,进行了楸树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并对杂种种实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和适度干燥有利于楸树花粉的贮藏保鲜;授粉方法中手持花药轻触雌蕊柱头结实率较高,混水喷雾法结实率太低,实践中不宜采用;杂交种实成熟后其蒴果长度和果柄长度存在显著差异,蒴果内种子的长度、长宽比、千粒重、饱满率和发芽率也存在显著差异,种子的宽度差异不显著;杂交授粉所结的种子空粒现象较为严重,饱满粒种子所占的比例仅1.35%~17.89%,发芽率0~14.71%,部分杂交组合所结的种子未能发芽。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对普通小麦与若干四倍体小麦杂交六个组合的杂种一代及(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二代的十个典型单株进行了植株形态、育性和细胞学的综合观察。看到五倍体杂种一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各种异常现象,但未见不同组合之间及正反交组合之间有明显差别。对(农大168×D_82))杂种二代典型单株的观察表明,染色体行为和结实率间有直接关系:染色体行为正常,结实率高,染色体行为失常则结实率低。同时看到某些植株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判断单株染色体倍数的重要根据。但对一些育性偏低的材料,则难以判断其染色体倍数趋势。远缘杂交中对早代重点单株进行细胞学观察对提高后代选育的准确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白灵侧耳菌株、杏鲍菇菌株及其杂交菌株筛选效率及鉴定的准确性,利用ITS-RFLP标记辅助单核杂交技术对白灵侧耳与杏鲍菇的杂交菌株进行了筛选.对5份白灵菇菌株和4份杏鲍菇菌株进行了种间配对杂交,根据亲本菌株交配型将其分成7个组合进行杂交.结果表明:9份亲本材料共具有6个A因子和7个B因子.利用该技术对杂交处理后的菌株样品进行筛选,获得了3份杂交菌株11D、53D、70D,其中杂交菌株11D与53D的菌丝生长速度与亲本菌株相比较差异显著;杂交菌株70D的菌丝生长速度与亲本菌株XB130DB相比较差异显著,而与亲本菌株BL130DB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用6种不同的授粉方法对百合野生种种间、栽培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试验研究,得到杂交亲和性较好的杂交组合(布鲁拉诺×渥丹、毛百合×细叶百合、垂花百合×细叶百合)的有胚率分别为3.05%、6.50%和6.08%,杂交亲和性很差的杂交组合(兰州百合×卷丹)的有胚率为0.00%.同时发现,百合种花柱的长短和粗细对切割花柱授粉法中蒴果的膨胀程度有不同的影响,提出百合种间杂交育种较为合适的授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用5个两系不育系229S、GD-1S、SE21S、广占63S、HG1S和3个恢复系CL92、C85、C53,按5×3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1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组合的株高、有效穗、穗长、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小区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配组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不育系中SE21S和HG1S在杂交配组中有较强的优势,恢复系C53的配组优势优于其他亲本.  相似文献   

14.
甜菜抗根腐病基因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感病×抗病的甜菜种间杂交组合KWS9419×ZD204的F1代17个单株及ZD自交一代16个单株为试材,采用BSA法和ISSR技术,通过对155个随机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一个与甜菜抗根腐病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OPP0760,可以用作抗根腐病基因的分子辅助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产量主成分分析及品质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当前长江上游地区杂交水稻亲本材料的产量综合表现以及对其稻米品质的评价,试验利用长江上游地区广泛应用的76份水稻亲本材料,调查了15个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对这些水稻的品质特性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单株产量与其中10个产量相关性状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产量相关性状中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因子、粒型因子、结实率因子、结实率和粒型的联合因子.同时获得了各供试亲本材料在4个主成分中的得分及排名,筛选出了产量相关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供试亲本材料的RVA谱特征值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与直链淀粉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通过本试验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杂交水稻亲本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豆属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属中11个种的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的细胞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指纹图谱差异较大,特别是HindⅢ的酶切指纹图谱,Soja亚属的大多数材料的等位基因数比Glycine亚属的多.利用30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分析种间多样性表明,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目不同,为6~29,平均每个位点15.9个,Glycine亚属中种间的指纹图谱差异比Soja亚属中种间的大.用10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引物组合检测的AFLP指纹图谱表明,AFLP多态性为97.6%.不同引物组合揭示多态的能力不同,Glycine亚属特异带344条,Soja亚属特异条带仅为61条.对于不同种来说,除了G.clandestina和G.soja外,其他种都有种的特异带.根据RFLP,SSR和AFLP分析的数据,用UPGMA法构建了大豆属相关种的分子系统树,并确立了半野生种G.gracilis的分类地位,这对于栽培大豆种(G.max)的起源、进化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灿粳亚种间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性状之间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其中,株高与实粒数、结实率、穗长与总粒数、实粒数,总粒数与实粒数和结实率,以及实粒数与结实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总粒数与实粒数,实粒数与结实率,以及穗长与株高和结实率之间具有显著的遗传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大多归因因于是性效应,而粒重与穗长、总粒数和实粒数之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7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13个恢复系按NCII遗传设计配制91个杂交组合,对20个亲本的播抽历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穗长、单株日产量、着粒密度、株高、实粒数以及总粒数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T-武3A是综合评价最优的不育系,C4115是综合评价最优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6个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阐述了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比较了亲本和杂种的花粉粒育性。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1)山羊草与普通小麦属间杂种F_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是极不正常的,但各杂交组合间有一定差异。(2)同一个山羊草种,不论是作父本还是作母本,二个杂交组合核质背景的互相调换,对杂种F_1代减数分裂的异常效应是相近的。(3)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异常导致花粉粒的败育。此外,讨论了减数分裂末期Ⅰ和末期Ⅱ染色体发生异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芸苔属的种间杂交工作一向受到植物学者们的注意.U.最先以芸苔(Brassicacampestris L.)与甘蓝(B.oleracea L.)杂交,人工合成了B.napus L.是这一方面经典的工作。根据他的杂交成果和以往的细胞遗传学观察,提出了芸苔属植物各物种种间关系的理论。此项理论法经学者们从各方面予以验证属实,现已成为遗传学的重要论题(参阅[1])。 白菜(B.pekinensis Rupr.)是我国特产的蔬菜,与人民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白菜与芸苔血绿很近,可以自由杂交,因此自然地令人想到以白菜与甘蓝杂交极有可能获得一种有价值的新植物。我们曾以白菜为母本,以羽衣甘蓝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一能育力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