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本文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探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羊毛的主要生产国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乌拉圭.中国和远东地区是羊毛加工消费的主要地区.1992年中国和意大利拥有的毛纺设备最多,但近几年新设备建设较多的是意大利和东亚地区.毛纺织工业生产重心已由传统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毛纺织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R/S分析、分式布朗运动及其在科技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R/S分析方法对科学发展的兴衰及科学中心的转移进行描述和预测,给出了赫斯特指数在世界各国科学发展趋势及世界科学中心转移预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从60年代初汤浅光朝的研究以来,对于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转移及发展预测已有许多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和论述。在这里,笔者试图就世界技术中心的形成、转移和未来发展做一点定性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抛砖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1999,(9)
翻开世界科技发展史的长卷,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盛衰的生动画面: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中国,曾遥遥领先于世:文艺复兴运动给意大利带来科学的春天;英国的资产阶级使伦敦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法国大革命使法兰西科学天空群星灿烂;1848年欧洲革命在德国掀起了科学的高潮;1945年以后美国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的魁首。从科学史的发展来看,从古到今,至少发生过5次比较明显的科技中心转移,其转移路线和科学高潮分别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是由文艺、哲学、教育、经济、技术等诸多复杂因素“再社会语境化”而生成的.大学教育基本职能的变迁和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具有很强的内在相关性:与世界科学中心相比,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在某些国家的出现具有超前性、同时性或滞后性的特征;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也必然导致世界大学基本职能的变迁.通过对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学基本职能变迁的助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文 《世界知识》2020,(3):16-17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周边外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开创和发展了对我国总体有利的周边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周边外交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科学地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认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再是"战争与革命"。他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应立足于和平合作,而不是对立对抗,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有着辉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近现代以前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3世纪期间,中国的科技水平一直让西方世界望尘莫及。但是,到了公元15世纪,西方科学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狂飙突进,近代科技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而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发展迟缓甚至止步不前。这和中国传承数千年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2):F003-F00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它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心之一。主要从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科技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之关系,以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技动态     
中国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科技进步也需要中国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5月17日在中南海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的采访时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中国科学家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为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泽民在接受采访时,就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国际科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的发展总不是平衡的,它有一个地理中心,这个中心会发生变化。文化震荡.社会变革、政府支持、财力保障、机制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已具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可能性。抓住机遇、努力工作,使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潘慧 《广东科技》2013,(13):59-62
专家链接杨勇,男,博士,副研究员,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与区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先后在《世界经济》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及报纸、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独著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和执笔人参与《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  相似文献   

13.
董光璧 《科技潮》1998,(8):29-30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史中古时代曾一度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以来越来越落后于后起的欧洲。到了19世纪中叶,面对欧洲殖民者的炮舰威胁,中国人才开始正视自己的落伍,但差距已有300年之遥了。经过150年来的奋力追赶,今天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多年。科学的发展似乎从不顾及它的历史,但历史却总是孕育着它的未来。如何摆脱中国科学事业落后的局面,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保证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认识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困难。当代科学正遭受来自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倾向、高技术评估的困难、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三大挑  相似文献   

14.
英国曾经是近代欧洲科学技术中心,在科技发展史上,以拥有牛顿、达尔文、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而闻名于世,科学家们在经典力学、进化论、电磁学和微积分等方面的杰出科学成就,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  相似文献   

15.
舟山航运和港口相关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浦东的开发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发展舟山航运和港口相关产业的大好机遇,以及舟山如何利用港口优势,发展航运业及港口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三大中心”转移与“汤浅现象”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时空上具有非均衡性。上世纪60年代,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法揭示了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并成为科学史上的著名命题。从更广的时间与学科视角出发,论证了"汤浅现象"的终结,并指出了当今大国博弈格局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难题”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鹏 《科技资讯》2010,(35):231-231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论点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然而,17世纪前后由于当时国家、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值观念阻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