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作为晚清外交官员,张荫桓对外交与内政的辨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不仅内政影响外交,外交反过来也影响内政,他希望仿照西方改革中国的内政,在他的心目中,内政对外交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为此而付诸了很多实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力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基础和动力,是中国人五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对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是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文化源泉。"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决定了中国人重整体思维的基本特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合"文化在中国外交中表现为对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倡导与践行。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作为“窃国大盗”已“盖棺定论”。他在中国政坛的崛起,一以编练北洋武力为后盾。二与他在晚清的外交生涯有关。他主持北京政府外交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良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72-172
晚清时期是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是中西文化互相碰撞时期。在内外交困列强环伺的威胁下,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朝贡"外交体制,把外交专门化提上议事日程。借鉴西方的外交理念,促进近代外交转型。这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重新审视确定对外关系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章百家 《世界知识》2014,(18):16-19
作为《世界知识》80华诞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杂志社邀请众多学者,举办以"中国外交新思想及建立国际话语权的努力"为题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闵永年大使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说,胡愈之先生在《世界知识》创刊词里作出了"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这一著名论断。80年来,《世界知识》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在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她永远站在传播世界知识的前沿。她为传播世界知识、让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如今,她的办刊理念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认知世界,打造外交文化,传播世界知识"。  相似文献   

6.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公使,具有先进的外交思想。1898年,他预见性地提出了中国要主动“开放门户”的观点,其独特的见解和态度早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又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7.
赵君 《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105-111
张荫棠被誉为"外交之良才"。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张荫棠在入藏"查办藏事"前后,先后多次参与办理西藏的外交事件。在其入藏查办藏事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外交思想,为维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外交进程中,李鸿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各国不断开展的外交过程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政略,被后人形容为"水鸟外交"。李鸿章用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力求达到均势制衡的效果。该外交政略在其前期的外交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后期的实践中,则逐渐走向了没落。李鸿章实施的"水鸟外交"政略能够反映出晚清外交的一些特征,同时也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的一些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对于晚清颇受道光皇帝重用的汉人大臣曹振镛历来批评较多,甚至认为他是"庸官"的代表,对晚清腐败的官场习气应负重要责任。研究认为曹氏为官之道中有消极成分,然在封建社会有其适用性,把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的官场习气简单的归罪于曹振镛个人有失公允。应该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传统文化出发,以探求"曹振镛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毛泽东应对错综复杂国际局势的战略反应,也是其将新的外交理论付诸实施的重大行动。由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不断革命"外交理论以及由此越来越明显的中国外交的"激进"色彩,使得中国同苏联外交政策的分歧不断加大。第二次"台海危机"使得苏联陷入两难境地,不仅在中苏同盟关系上投下阴影,还加深了中苏在台湾和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同时也促使赫鲁晓夫决定停止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和核技术。第二次"台海危机"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苏关系的走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1.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德彝是近代中国较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职业外交官.作为驻外使节旅居欧洲期间,对近代西方外交制度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对其认同接受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西方近代外交制度的各个方面,从而为中国传统外交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和观念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德彝是近代中国较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职业外交官。作为驻外使节旅居欧洲期间,对近代西方外交制度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对其认同接受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西方近代外交制度的各个方面,从而为中国传统外交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和观念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声名显赫,已走过100年的历程。追溯它的奠基,却与一位晚清外交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梁诚,一位中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中国教育史绕不开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3,(12):69-69
"逾越外交"这个词在外交学的辞典里面虽然还没有过,却可以拿来形容当前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特点。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过一次著名的"越顶外交",当时美国越过自己主要的亚洲盟友日本,秘密和中国恢复了双边关系。日本感觉自己被忽略了。今天,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加勒比和拉美三国时,美国显然不想被忽略。  相似文献   

16.
李京淑 《科技潮》2012,(5):44-47
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干成了,是林程的执念,也是他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专长"。从2002年带队研发纯电动低地板公交车开始,他瞄准的结构理念,基本都得靠"无中生有",沾不得半点"现成"的光。作为国内顶尖的电动汽车专家,林程一再挑战高难度的理由很简单:"中国的纯电动车起步并不比发达国家晚,终于不再一味追赶,有机会领跑的时候,胆子要大一点。"  相似文献   

17.
被视作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世人的期待、争吵中以不具法律约束力《哥本哈根协议》草草收场。可以说会议的曲折进程与最终结局,留给世人太多值得反思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分析和对中国环境外交的回顾,思考在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世界气候变局中中国环境外交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8.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19.
"巧实力"战略作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一种外交战略,是指把"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效地结合成一种成功战略的能力。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与同盟、伙伴和国际组织的关系;第二,关注全球发展;第三,加强公共外交;第四,推动经济一体化;第五,增强技术和创新能力。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巧实力"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硬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软实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施行"巧实力"外交,构建和谐世界,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