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土壤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主要的评价方法、土壤水资源评价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高效利用土壤水的机制和实用技术.在天然情况下,土壤水资源量从补给的角度论述是土壤截留量,从消耗的角度论述是蒸散量.土壤水资源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蓄水量、多年平均可更新土壤水资源、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等.在评价土壤水资源过程中,要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采用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模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实用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主要的评价方法、土壤水资源评价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高效利用土壤水的机制和实用技术.在天然情况下,土壤水资源量从补给的角度论述是土壤截留量,从消耗的角度论述是蒸散量.土壤水资源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蓄水量、多年平均可更新土壤水资源、可被植被吸收利用的土壤水资源等.在评价土壤水资源过程中,要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采用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区域土壤水资源评价模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实用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资源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定义,利用实验和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包气带蓄水量、以及土壤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观测和模型模拟计算的成果分析了土壤蓄水量和土壤蒸散发量多年平均变化过程,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大气降不及地下水对土壤水资源的补给过程和补给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水资源的特点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质构造复杂,土壤渗透强烈,水资源浪费极大,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利用技术力量薄弱等是西藏水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要加快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事业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其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西藏的水利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控制土壤蒸发和植物的无效散发为目的,提出了土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利用地中蒸渗仪的实验资料分析了各种覆盖种植方法的节水效益,证实了土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旱作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密市位于封闭的哈密盆地,水资源缺乏,以农业用水为主。本文在分析哈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资源外延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沙化、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合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要实现哈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走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道路,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农作物的主要水资源。徐州湖西平原地区的土壤水资源为600mm/a。对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和耗水量的计算表明.小麦和棉花是普遍缺水的.必须灌溉;玉米生长期内降水较多,一般不须灌水。土壤水资源的管理必须引起重视.并提出土壤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正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性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严重.因此,水资源安全形势极为严峻,已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从水资源安全的内涵、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对策等方面,综述了国内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资源安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树造林,还林还草,可增加降雨的入渗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地面的水资源环境。本文将从林草的生物特性来说明它对水资源的保护功效。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从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税法律制度、水权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立法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郑勇 《科技资讯》2007,(15):147-147
以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现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阶段成果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元江县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所形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独有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作为水资源配置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冯景 《河南科学》2012,30(8):1146-1148
从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以河南开封为例,分析了水资源的来源及其变化频率;水资源总量及其组成、时空分布、特点;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及其发展;最后从增加水资源主要来源的渠道,提出了通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增加水资源量,达到缓解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的目的.简单分析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现状和潜力.  相似文献   

13.
《河南科学》2017,(9):1494-1499
从水资源量、水资源生态环境、水资源供水设施、水资源利用能力和效率出发,共建立了20个指标,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以及GIS可视化表达等方法来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豫北、豫中水资源压力最大;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地域差异明显,最严重的是中部的漯河市、北部的鹤壁市以及西北部的济源市.而郑州市、洛阳市因其水利设施完善、水资源生态环境较好和水资源利用能力高等因素而使其水资源安全属较安全等级;不同城市的水资源安全程度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强度不一,应根据影响各城市水资源安全的短板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水文地质环境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石羊河流域上游有8条河流,年出山径流总量14.69×108m3.流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换关系非常密切.水资源利用的最大特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反复转化重复利用.目前全流域利用地表水量11.514×108m3,开采地下水13.25×108m3,总用水量达(含泉水)29.47×108m3.由于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出现了地下水水质恶化、植被衰亡、下游绿洲萎缩,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对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了北京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1990~2011年总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农业、工业、生活和环境水资源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而工业和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即使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会给北京带来水资源,但是在2020年仍有109m3的水资源缺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政策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现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包括水资源安全.当务之急是构建水资源安全预警法律制度,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具有科学预见性、严谨科学性、严格程序性和公众参与广泛性的特征.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在保证经济社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水资源危机,平衡社会经济效率与公平正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程序以及运营机制等是此制度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陆地生态系统绿水资源开发与雨水集流技术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水是源于降水、存储于土壤并通过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消耗掉的水资源,是一种在传统水资源评价体系中被忽视了的水资源。本文分析了中国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中国内陆河流域、腾格里沙漠和黄土高原等地区的绿水分配特征,以及雨水集流技术在绿水开发利用中的潜力。中国绿水资源总量约3.4万亿m3,约占降水资源总量的54%;其分布很不均衡,西北地区的绿水占降水比例的70%以上,而南方地区的平均比例为48%,说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在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绿水占有量超过90%,其中非生产性绿水占45%~50%;在干旱地区内陆河黑河流域,绿水占有量达77%,其中非生产性绿水占52.4%。雨水集流结合地表覆盖等水保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绿水生产力,在绿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调度,是针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现状而提出的一项有效措施.该文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浅谈水资源科学管理与调度的经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总结国内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需水保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产值水资源用量,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废污水处理率,生态环境用水率和人均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20.
本在在水资源现状分析以及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通过水量平衡的计算,提出了解决成都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