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对辩论的论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先哲们一个重要的共同观点辩论双方的论题必须具备矛盾关系,同时双方对论题中基本词项的定义、解释又要保持一致。这就是学术辩论和一切辩论所具有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并指山,密切关注这一本质特性,是学术活动中正当辩论和正确思想的首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斯威斯卓预判性技术伦理是预判性技术伦理的一种典型进路。深刻揭示了斯威斯卓预判性技术伦理的形而上学基础和伦理旨趣,深入阐述了斯威斯卓预判性技术伦理建构的公众伦理辩论结构和详细分析了它开发的四种公众伦理辩论模式,即后果论的辩论、义务论的辩论、正义的辩论和"好的生活"伦理的辩论。斯威斯卓预判性技术伦理有效克服了科林格里奇困境,为分析和识别新技术和尚在研发中的技术蕴含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一场人机辩论大战,由IBM最新人工智能产品"项目辩手"对战2016年以色列国家辩论冠军奥瓦迪尔以及以色列国际辩论协会主席扎夫里尔。在两场辩论中,观众们都投票认同项目辩手获胜,因为它传递的信息量高出了人类。  相似文献   

4.
2014年底,美国辩论组织"智能平方"邀请了四位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作为正反方代表,在纽约举办了一场"是否应该支持转基因食品"的辩论。本文以该场辩论中双方的言论为语料,以詹姆斯·吉的话语建构任务为分析框架,以四位科学家在这场辩论中的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辩论双方在转基因议题的实践视域中科学话语的表达特点。研究发现,通过构建身份、合理性和"中立性"的话语,辩论的正反双方试图构建出一种权威性的科学话语来获得信任;具体采用了互文性、预设、提出主张和批评等方式来争夺其话语的主导地位,并使用了一系列的语言和修辞策略,以强化其话语的力量或者解构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人所谓占星都是谈星座运势,比如十二星座的出生在某一个月份的人如何。从西方占星学观点来说,这些是不是‘瞎说’?到底怎么评价?”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在与美国职业占星师大卫·瑞雷的公开辩论中追问。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21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与提高成人本科生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尝试和研究,探索了以人文精神为本课教学的中心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和辩论融为一体,实行了立体集成,多维启发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克莱姆森大学主办的首场“垂直农场”研讨会在美国查尔斯顿揭开帷幕。一群专家学者就垂直农场的合适选址及对其城市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面对如何适应农耕地不断减少的这种现状,并有效化解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城市设计师与科学家必须应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古代三大逻辑传统从其产生直到中古,都以对话和辩论的原则和技术作为重要的或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希腊逻辑发展而成的现代逻辑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现代逻辑的主流是被称为现代形式逻辑的数理逻辑。论辩逻辑服务于“取当求胜”,它属于并非形式化的逻辑。由于现实需要,特别是在法律论辩的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论辩逻辑正在复兴,并有所创新,而且从中国名辩学和印度因明学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9.
巴黎当地时间2003年7月3日晚间6点左右,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的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在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最后评估,一并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明清皇家陵寝”审议只用15分钟本届申报讨论的各类遗产项目多达近40项,这些项目都一项一项通过。与会代表可以通过发言辩论对有关项目提出看法和意见,甚至提出修改等。这样,一个项目从陈述介绍,到辩论、通过和总结发言至少要20分钟,有的甚至可能要拖一个多小时。不过,“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和“明清皇家  相似文献   

10.
伴随古希腊学术典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著作在13世纪巴黎大学艺学院的普及和流行,理性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汇入到传统"七艺"教学框架中,为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注重逻辑思辨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讲授"和"辩论"两大教学环节当中,形成了以"究问"和"辩驳论证"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崇尚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14世纪后半叶,在唯名论思潮的影响下,以布里丹为首的巴黎学派将词项逻辑应用于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逻辑思辨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假说性论证成为艺学院自然哲学辩论命题的新导向。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西方在中国的鸦片贸易给中国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危害。因为传教士是西方人,所以经常有人认为传教士也是进口鸦片毒害中国的中介之一。但事实上,西方传教士曾在中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鸦片活动,包括为中国鸦片成瘾者提供戒除鸦片的医疗服务,开展禁绝鸦片的社会宣传和社会运动等。这些行动不仅推动了西医医院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显著提高了中国民众对西方医疗技术和西方药物的接受程度,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良。西方传教士的反鸦片活动为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生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论法通讯>2005年第3期上何凯文君对<爱因斯坦文集>中爱因斯坦1953年致斯威策(Switzer)信的译文提出批评.我们欢迎这样的批评.要回答批评,先得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13.
正如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争论存在一样,只要有学术存在也就有学术争论存在.欧洲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乃至现代都产生过许多学术争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乃至改革开放时期也都产生过许多学术争论.争论是催生人类智慧的重要动因之一,学术争论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新理论、新思想的发源地或生长点,它们推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和对真理的追求,促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辩论中间,我们……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5-416页).  相似文献   

14.
巧施小计     
本世纪初,在列宁格勒住着一对中年夫妇。丈夫是国家政府的一位官员,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他来自农村,又没有文凭,然而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了许多年,加之他爱动脑子,使得他见多识广。有时他能在有些场合发表演说,甚至可以同不少专业人才进行学术辩论。  相似文献   

15.
动物中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导致对人与动物差异的重新思考。在文献回顾基础上,作者首先阐述了动物文化成立的条件,接着对动物文化的证据进行概括和分类,并对有关动物文化的辩论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文化"是一个层级的而非单一的概念,主体应当包括动物在内,而语言将人类文化推向了高层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员表示,记忆力和其他大脑能力从45岁开始走下坡路,这比以前认为的更早。这项重要研究显示,记忆力、推理和理解力等大脑能力从中年时期开始下降,而不是从60多岁开始的。专家表示,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因为通过它我们知道,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通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脑能力,另外一些人则可通过药物避免智力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强调自然选择中的"适应性"与突出系统发生和发育中的"限制性"的生物学家之间长期剑拔弩张。在关于人类语言进化的辩论中这两种观点的对抗尤为明显。另有许多生物学家支持将"适应"和"限制"自然结合的"改良遗传"的观点。如今现代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以更加微妙和多元的方式为以上观点提供实证依据,以获得对人类语言潜在机制和原则的更加丰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由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EASST)和(美国)秤学社会学研究协会(4S)联合组织,今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德国的比勒菲尔特大学(UniVersitatBielefeld)召开了“知识社会的特征”(SignaturesofKnowledgeSocieties)国际学术讨论会。被大会项目委员会邀请到会的论文作者、讨论者和科学实验演示者共计654人。中国有长沙电力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张功耀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讨论特设两个焦点:1)科学政策中的新挑战;2)生育知识:科学、技术与实践。前一焦点的讨论设立了16场专题报告和一场辩论。辩题是:STS与科学政策。论文题目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9,(11):42-43
蒋介石想借助开罗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进入反攻阶段,随着意大利的无条件投降。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成为时间问题,对日作战开始成为同盟国的作战重心。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属性二元论者都以"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为借口,怀疑物理主义的心智模型是否能够捕捉到精神生活之现象面相。然而,二元论的此项辩论策略,已然预设"感受质"为客观存在的一个自然类。但更精细的语言分析将向我们揭示,"感受质"实为从不同感官道之认知输出的不同特性中随意拼凑出的一个人工概念造物,故此,对于"感受质"之不可言说性的追问,必须被转换为对于不同感官道之最终输出的不可言说性的追问,才得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合法的"被解释项"。而此辩论策略之转换无疑会对物理主义有利,因为科学共同体已有充分证据表明,以视觉系统为例的认知输出的丰富性,往往是自然语言的表征手段所无法涵盖的,而二者之间的落差恰恰就是前者难以被言说的根源。由此看来,二元论者是将"感受质在自然语言框架中的难以言说性",误作为"感受质在物理主义框架中的难以解释性",由此才得到了反对物理主义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