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藏大学学报》2014,(6):203-204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的转换时期。从全国范围看,这种转换在发达地区早已完成,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远远没有完成,有的农村偏僻地区甚至尚未开始。社会转型期的人们需要面对种种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从终极意义上说是文化的变迁。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变迁势所必然,而文化变迁与民族发展空间息息相关,文化变迁中存在着困惑,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变迁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研究吐蕃历史文化方面比较重要的藏文史籍,深得当今藏学界的青睐,已成为研究藏族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文章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就《弟吴宗教源流》对吐蕃远古史、吐蕃史、史学史及分裂割据时期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处于社会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本文探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社会文化变迁对学校社会化功能的影响;论述教育在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个体社会化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从考古发现资料与历史献资料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吐蕃时期动物殉葬习俗,及所反映出的吐蕃王朝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2014,(1):77-82,93
文章研究了近年来流传于海外的两件吐蕃金银器上宝马与骑士图像,再现了吐蕃时期美术中马的形象和吐蕃武士的形象塑造,并对其中若干细节如马蹬、马尾装饰等与同时期的西域和内地美术作品进行了比较,将其置于欧亚草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精美的吐蕃时期金银制品陆续被发现。这些吐蕃金银器虽然形制、风格各异,但大都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来自西藏本土、中原唐王朝、北方草原地区和青海吐谷浑民族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是吐蕃时期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为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提供了考古学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它不仅冲击着我们的经济,还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文化变迁速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速度尤快。我们关注文化变迁.更关注因何变迁、如何变迁。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变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若能找寻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或模式,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提出一个文化变迁的规律,即碎片化到重构。  相似文献   

9.
神幻之影——拉萨大昭寺吐蕃木雕的艺术风格与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分析了拉萨大昭寺内现存的吐蕃时期木雕,认为这些木雕以往学者们较多注意到其受到印度、尼泊尔等地古代文化影响,而较少留意其中受到中原唐代建筑影响的因素。而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对大昭寺所作的实地勘测工作当中已经注意到,大昭寺的总体木构建筑明显的也受到内地风格的影响,融合有南亚与中原唐文化不同文化因素,成为吐蕃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相似文献   

10.
马琪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20(5):39-40,45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就意味着语言的变迁。语言受制于人类的整个社会文化,也反应用于社会文化,一方面语言是维持社会的纽带,保存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语言又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变迁。语言中用以表达概念的词汇系统的变迁更能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词汇的词义、词汇的成分和构词法三个方面的变化,本文主要从词义变化的文化背景和词义理解的文化背景来考察文化对词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代青唐王子政权的兴起是个建构历史的过程,而作为文化元素的社会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素质以及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客观表现,则为实现建构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青唐王子政权兴起的重要内在因素。文章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记忆,结合河湟吐蕃文化特质,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着重探讨其兴起之因,为研究历史上河湟吐蕃实现第二次联盟的文化属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同时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根据和指引。文化创造力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与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古今中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与文化的重要转型时期,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建构、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世界性文化强国的建构,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当今中国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和激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众启蒙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交织是清末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知识阶层在日趋强烈的危机意识下的文化觉醒,促成了清末大众启蒙运动的兴起。在这个知识由上而下的传播过程中,新式传媒与藏书楼、阅报社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艺形式既是开启民智的手段,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为此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近代转型开启了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吐蕃大臣名号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文史籍中记载了众多吐蕃时期的历史人物生平及名号,但汉文所载名号与藏文实际名号差异较大,给藏族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文章根据古代汉藏著名史籍及吐蕃语言特征、汉藏翻译规律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大臣名号的由来及变化进行考证,以利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汉字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这一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文章着重指出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是汉字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占领了萨毗城,并设置了萨毗军当道节度,亦即khrom(军镇)。“安史之乱”爆发后,鄯善地区全部为其占领,吐蕃在这里设有萨毗地区节度使(khrom),归属吐蕃东道节度使和德伦盟会(bde blon vdun tsa)管辖。萨毗地区节度使最高长官将军(dmag dpon)仍然驻于萨毗城,在播仙、石城、新城等地派驻官员对这些地域进行管理。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政权被称为璨毗或璨微,与归义军进行通使往来,于阗独立后也通过萨毗地区节度使辖境进入敦煌等地。张氏金山国时期,张承奉曾派兵征讨璨微。此后的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残余势力仍然与仲云部族一起占据着鄯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新发现的西藏林芝地区林芝村古墓葬的考古材料作了简单介绍,文中通过对该墓地出土的陶器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认为墓地的年代可能为吐蕃部落时期或前吐蕃王朝时期。该墓地发现的遗物纠正了过去林芝地区早期文化的陶器中“仅见平底器”的看法,为重新认识并进一步探讨“林芝文化类型”提供了重要而新颖的实证材料。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林芝地区早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