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对等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指出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更成为评判翻译效果的一个终极目标.本文以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对比入手,探讨了形式对等的本质、必要性,最后阐述了它在翻译时代的进一步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引用语言学家对于翻译定义的不同解释,旨在从不同层面的中英译本探讨翻译过程中实现形式和内容对等的可能性。同时,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形式与内容之完全统一受有限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4.
陈雯 《科技信息》2009,(11):175-176
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中文与英文的隐喻翻译的文化相似之处和差异,由此进一步探求了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翻译对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奈达和纽马克是西方的两位硕果累累的著名翻译理论家,他们一生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都采用两分法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奈达把翻译分为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对等翻译(也称功能对等翻译)。纽马克把翻译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这篇文章对奈达和纽马克提出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肯定了他们各自的翻译方法理论的可取之处,并建议对翻译方法理论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江凤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8-109
早在1964年,奈达就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对等"是所有对翻译有严肃态度的译者们一贯坚持的目标。"对等"可以是功能对等、语义对等、结构对等。可结合培根的原作Of Studies与王佐良的《论读书》译文做文本解读,并主要从句法结构、修辞风格、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节奏韵律四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7.
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体裁,它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内涵和意境,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对等翻译理论。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翻译角度,认为诗人-译者-译文读者三方不能独立存在,应在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多重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和谐性翻译。  相似文献   

8.
张琳 《科技信息》2012,(22):140-140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越来越频繁的商务往来,对于竞争激烈,日益强大的世界市场来说,能够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的优秀译员已是越来越供不应求了。本文以奈达先生的文化动态对等原则为指导方法,来重新审视在商务英语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由于单方面刻意或不刻意地追求文字,或形式上的对等而造成的语义或文化上的偏差,误解和缺失。用动态对等原则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文化语境角度来把握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本质问题。通过字面对等与文化对等的实例得出文化动态对等的译文更加"传神"、"化境",更符合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即忠实(忠实于原文,不扭曲和丢失原文的真实含义),准确(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统一(不违背和背离原文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9.
对等原则因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实际上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建立动态的翻译观,以有效原则来代替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现代英语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概念及其层次性,进而探讨了翻译不对等的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实现最大程度翻译对等的方法.显然,这对英语翻译而言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罗婧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105-106
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也随之突出。在各种翻译策略中,尤金.A.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美再现源文意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词法对等、句法对等和文化对等三方面探讨了商务文本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译界被广泛接受.这一理论从交际效果出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反应.但这一理论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语际转换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原文形式及语篇的多样性.本文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历史中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自从进行了翻译实践以来,议界对于"对等"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其中,最著的对等理论就是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学说。几十年来从未受到质疑的"等效原则",在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交际法的关系和利弊,从而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采取何种翻译原则,希望能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茹明阳 《科技信息》2009,(25):187-187,158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80年代刚引进中国时受到了翻译界的极高推崇,到了20世纪末又受到诸多批判。本文分析了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质疑,并对其进行逐一辨析,最后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并没有过时,它对翻译实践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特殊性使它有别于词典中的词目译义和文学翻译。将象似性理论引入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研究,是运用句法结构象似性高以及例证翻译多在句子层面上进行的特点,探讨英汉词典例证翻译形式与意义的对等和转换。从距离、顺序和数量等象似性原则入手,研究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特殊性,探索双语词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话剧的双重性决定了话剧翻译不仅可以为文学系统服务,也更应为话剧表演服务。然而两个系统对话剧翻译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却大相径庭,文学界常常以“对等论”来衡量话剧翻译,而表演界则以“可表演性”来评价其翻译。本文则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并指出话剧翻译的评价标准应是达到其目的的充分性而非静态“对等论”,从而使话剧翻译评价标准的探讨走出了“二元”之争,为话剧翻译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丽娟  崔瑾英 《科技信息》2009,(31):J0152-J0152
0.引言翻译对等的概念在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但是,在翻译家们尝试给翻译对等一个充分、综合定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截然相反的论点。为区分形式对等(原语和目标学语形式上最近的搭配)和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应能像原文读者理解原文那样,对译文做出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20.
戏剧翻译之目的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戏剧翻译被等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对等""忠实""信"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戏剧不同于诗歌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它更加关注言语传递的即时性、舞台表演性和交际性。因此,一部戏剧译本成功与否应该以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和翻译是否充分来作为其衡量标准,在这方面,目的论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