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南市PM_(2.5)来源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济南市环境空气样品和污染源样品,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化学质量平衡(Chemical Mass Balance,CMB)源解析技术,研究探讨济南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对济南市有明显贡献的颗粒物源类是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尘、扬尘、建筑尘、钢铁尘、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并且城市区域尘大于外来尘的贡献,各源类PM2.5贡献值和分担率的季节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长治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长治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主要污染源(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风沙尘、城市扬尘和建筑水泥尘)样品,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长治城区环境空气PM10的来源.结果显示城市扬尘对环境空气中PM10的贡献最大,占31%,其次为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和土壤风沙尘,贡献率分别为24%,12%和10%.城市扬尘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煤烟尘和建筑水泥尘,其中土壤风沙尘是城市扬尘的最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其中的8个碳组分含量.西安秋季和冬季大气PM2.5中OC的平均含量ρOC分别为(34.1±18.0),(61.9±33.2)μg·m-3,EC的平均含量ρEC为(11.3±6.9),(12.3±5.3)μg·m-3.OC和EC均主要赋存于PM2.5粒级中.秋季OC和EC的相关性好(R2>0.90),冬季一般(R2=0.66).总碳气溶胶在秋季PM2.5中占(48.8±10.1)%,在冬季也达到了(45.9±7.5)%.所有观测日的ρOC/ρEC比值均大于2.0,秋季PM2.5中ρOC/ρEC平均为3.3,冬季为5.1,这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来源有关.由碳气溶胶的8个碳组分数据,采用绝对主分量分析获得了主要排放来源对总碳的贡献份额,即秋季汽油车尾气占73%,柴油车尾气占23%,生物质燃烧占4%,而冬季燃煤占了44%,汽油车尾气占44%,生物质燃烧占9%,柴油车占3%.  相似文献   

4.
南昌市罗家集工业区大气颗粒物PM10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希珑  何宗健 《江西科学》2008,26(5):808-811
2005年冬季,在南昌钢铁责任有限公司监测站和罗家集何家村2个采样点采集PM10样品,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PM10中的无机元素,以无机元素为示踪物,利用CMB受体模型对PM10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煤烟尘是南昌市罗家集工业区PM10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建筑尘、冶金尘、土壤尘和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5.
根据历史和现状监测数据,分析了苏北某县主要污染物的浓度特征,同时利用源清单法和受体模型法研究了该县主要大气排放源的空间分布及颗粒物来源解析。源解析结果表明,PM_(10)主要来自建筑尘,其贡献率可达到31.14%;其次是煤烟尘,贡献率为15.84%。对于PM_(2.5)来说二次无机气溶胶以及煤烟尘是最主要的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5.9%、22.68%,其次是机动车尾气,贡献率为19.49%。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住宅室内、外PM2. 5 中碳污染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对大气PM2.5中碳污染来源进行解析,以寻求科学合理的预防与污染控制对策.在广州市9个居民住宅的室内、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对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组分采用热光反射分析法(TOR)分析.IMPROVE-TOR法分析OC、EC的过程中,根据固定的温度梯级将OC和EC区分为8个组分(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C). 分析了广州市9个采样住宅夏、冬季室内和室外PM2.5中8个碳组分占总碳(TC)的平均丰度及其规律和启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PM2.5中碳污染主要来源的定量贡献进行解析,找出广州市PM2.5中碳污染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采用简化模型,对室内OC、EC源对室内总碳的相对贡献率,室外OC、EC源对室内总碳的相对贡献率进行了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春市冬季和春季大气PM2.5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特征, 于2018-01-06—2018-05-14连续采集PM2.5环境受体样品, 分析其无机元素及水溶性阴离子组分. 结果表明: 采样期间长春市PM2.5的质量浓度为(46.4±24.4)μg/m3, 冬季和春季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1.0±25.8)μg/m3和(32.6±11.5)μg/m3, 超标率为11%, 均在冬季超标, 在春节假期中(2018-02-15—2018-02-21), PM2.5的质量浓度低且保持平稳; 所测全部水溶性阴离子及部分无机元素(Al,As,Pb,Se,Ti)质量浓度呈冬季高于春季的趋势; 长春市无机元素主要源于燃煤、 交通和扬尘; 长春市PM2.5中NO-3和SO2-4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燃煤源的贡献率相对较高; 长春市冬春季PM2.5主要来源为二次源(28.2%)、土壤尘源(12.6%)、交通排放源(10.7%)、燃煤源和建筑尘源(28.6%)、工业源和其他源(19.8%).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太原市冬季PM_(2.5)成因,利用位于太原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结合气象数据,对2019年1月1日-1月31日期间的PM_(2.5)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定量评估研究期间PM_(2.5)的源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太原市PM_(2.5)日均浓度达到110μg/m~3,PM_(2.5)的颗粒类型主要由有机碳颗粒、混合碳颗粒和元素碳颗粒组成,其中,有机碳颗粒占比(34.7%)最高;PM_(2.5)污染的主要贡献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工艺,占比分别为27.8%、19.7%和17.8%,特别是在PM_(2.5)质量浓度较高时段,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污染的贡献较大,因此太原市冬季PM_(2.5)污染控制应以燃煤、机动车尾气为主。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和4月在上海市区进行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样品采集.采样时间分布为:06:30~10:00;10:30~14:00;14:30~18:00;18:30~06:00(次日).利用GC-MS对样品中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对PAHs进行来源诊断.结果表明,PAHs主要来自机动车的尾气排放.PAHs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冬季PM10上PAHs的最高值出现在早上6:30~10:00,而PM2.5上PAHs的峰值则出现在中午10:30~14:00时段,春季PM10和PM2.5上PAHs的对应峰值则均出现在14:30~18:00.PAHs日变化特征的季节和粒径差异是受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无锡市两个站点进行细颗粒物采样,获得了不同季节代表月份(2014年4、7、10、12月)和重污染天气条件下(2015年1月)PM2.1的质量、化学元素、水溶性离子以及碳组分的浓度并进行分析,结合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 model)计算了无锡市全年以及重污染天气下不同排放源对细颗粒物的贡献,结合排放清单对二次气溶胶进行再解析,得到最终的排放源贡献结果.无锡全年平均PM2.1浓度为68.6μg·m~(-3),崇宁站浓度(71.9μg·m~(-3))高于旺庄站浓度(65.3μg·m~(-3)),冬季浓度高于其它季节,平均可达85.7μg·m~(-3),重污染天气浓度为122.8μg·m~(-3),明显高于全年平均水平.细颗粒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二次无机盐离子(36.4%)和碳组分(29.1%),重污染情况下有机碳成分明显升高,可以达到38.4%,表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转化生成和积累老化是细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利用CMB模型解析得到无锡全年PM2.1来源贡献比例,各类排放源贡献依次是二次硝酸盐(26.4%)、二次硫酸盐(22.6%)、二次有机气溶胶(7.8%)、电厂燃煤(7.3%)、土壤扬尘(6.5%)、柴油车尾气(6.4%)、汽油车尾气(4.1%)、秸秆焚烧(3.4%)、建筑扬尘(3.3%)、城市扬尘(2.5%)、海盐气溶胶(2.2%)、餐饮油烟(1.1%)、钢铁冶炼(1.0%),可以看出无锡市细颗粒物排放贡献主要来自于二次气溶胶的转化生成、汽车尾气和扬尘类的贡献.基于本地排放清单进行二次来源解析,得到无锡全年各类排放源贡献依次为电厂燃煤(30.68%)、钢铁冶炼(13.92%)、其它工业(10.48%)、秸秆焚烧(3.49%)、汽油机动车尾气(6.50%)、柴油机动车尾气(8.80%)、船舶(0.44%)、建筑机械(0.66%)、民航飞机(0.03%)、建筑扬尘(3.3%)、土壤扬尘(6.5%)、城市扬尘(2.5%)、餐饮油烟(1.1%)、海盐(2.2%)、其它来源(9.40%),结合二次解析计算,可以看出无锡市细颗粒物排放贡献主要来自于电厂燃煤、工业冶炼、汽车尾气,因此应该加强对燃煤和工业生产活动的管控,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郑州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于2013年4—12月在郑州大学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中的PM10和PM_(2.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Ba P毒性当量法对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采用比值特征法揭示PAHs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的单体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基本上都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其中4~6环化合物是PAHs的主要成分.郑州市四季大气颗粒物Ba P质量浓度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制,存在潜在健康风险.经过比值特征法分析得出,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主要来自燃煤源、石油化工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源.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四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空气颗粒物与其排放源中总碳同位素组成及有机碳、元素碳浓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探讨了山西省太原、晋城、长治和潞城等4个城市空气颗粒物中碳的来源.采集4个城市采暖季与非采暖季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土壤风沙尘、城市扬尘样品与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颗粒物样品,将采集的样品经过前处理,通过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总碳与有机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厦门市大气中机动车尾气的烃类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厦门市仙岳隧道实验建立了厦门市机动车尾气源饱和烃(正构烷烃、甾萜类化合物等)及多环芳烃等主要烃类污染物的特征排放谱,得出厦门市隧道尾气PM10中PAHs的苯并[a]芘等效毒性(BEQ)(3.99)约为厦门城市大气的2.5倍,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同时估算出汽油车和柴油车对厦门大气机动车尾气排放PAH s的贡献率分别约为70%和30%.  相似文献   

14.
冯洁 《科技信息》2012,(13):421-42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机动车尾气尘对PM2.5的贡献值达到38%,阳泉市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鞍山市夏季大气颗粒物PM2.5中元素的污染水平和来源,2014年7月2~15日在鞍山市6个站点进行了PM2.5的样品采集,对PM2.5载带的元素进行了浓度特征和富集因子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鞍山市PM2.5的主要来源.鞍山市夏季PM2.5载带元素浓度主要由Na、Mg、Al、K、Ca、Fe、Zn等7种元素贡献,占总浓度的96.8%以上,Pb的浓度为50.07ng/m3,Cd的浓度为0.91ng/m3,Mn的浓度为16.81ng/m3,Ni的浓度为3.16ng/m3,均未超出GB3095-2012和WHO规定的浓度限值.元素Cr、Ca、Ni、Cu为显著富集或强烈富集水平,Cd、Pb、Zn属于极强富集,表明鞍山市夏季PM2.5污染属于城市交通、燃煤、钢铁冶炼等复合型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鞍山市夏季PM2.5中富集元素的主要人为源包括钢铁冶炼、机动车尾气和建筑扬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中旬在厦门市岛内5个站点(A.上李水库、B.狐尾山气象站、C.金山小学、D.安兜小学、E.科技中学)采集了大气PM10样品.对大气PM10及其负载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大气PM10的质量浓度仅达到国家大气质量二、三级标准;各站点大气PM10中正构烷烃的相关指标分析显示,其污染来源以人为源输入为主,与城市机动车尾气、生活油烟的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长春市2011—2012年期间非采暖期和采暖期8个监测点位的40个样本数据,应用主因子分析/绝对主因子分析法进行源解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主因子分析法识别长春市PM10的三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城市综合扬尘/其他未知尘源、道路尘/燃煤尘以及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应用绝对主因子法计算出各污染源对PM10中各化学组分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并且通过绝对主因子分析法得到的解析值与监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好。基本解释了监测值;城市综合扬尘/其他未知尘源占51%,道路尘/燃煤尘占41%,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尘占8%。  相似文献   

18.
程东平 《科技信息》2009,(18):281-282
固原市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SO2、NO2三项,其中,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是包括煤烟尘、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等源类在内的复合污染类型,同时,人为活动所形成的二次扬尘已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控制城区大气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氨气是大气中的含氮碱性气体,与大气酸性气体结合可促进大气PM2.5的生成,被称为雾霾形成的"催化剂".确定大气中氨气来源对制定有效的氨减排措施十分重要.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用δ15N表示)技术是解析大气环境中含氮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来源的有力工具.多项有关氨气源解析的研究表明,机动车尾气氨排放是城市大气中氨气的重要来源,但对于机动车尾气氨气氮同位素特征的量化却十分有限,增加了源解析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渝北区、南岸区和渝中区3个主要城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夏季PM2.5样品,应用DRI Model 2001A热/光分析仪,采用IMPROVE-TOR方法测定了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对3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探讨了PM2.5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南岸区OC、EC质量浓度分别为(5.8±1.5)、(2.5±0.8)μg·m-3,低于渝北区((8.9±3.2)、(4.2±1.6)μg·m-3))和渝中区((8.8±2.2)、(4.6±1.3)μg·m-3),与PM2.5质量浓度的分布一致,表明渝北区和渝中区的含碳污染物的排放可能较为严重。渝北区、南岸区和渝中区的OC与EC均显著正相关,表明三大城区OC和EC可能分别具有相似的一次污染源。排除降雨天和O3浓度较高的晴天,利用m(OC)/m(EC)比值法对渝北区、南岸区、渝中区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估算,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0±1.8)、(1.0±0.7)、(2.3±2.0)μg·m-3,占OC比例均低于30%。渝中区SOC对OC的贡献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易于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且热量和辐射效应更加明显,有助于SOC的生成。通过计算PM2.5中8个碳组分丰度,初步判断机动车尾气排放可能是三大城区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