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基于位移判据的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在坡高为20 m、坡角为45°的均质土坡的临界滑移线内外,按照坡面上、中、下各自布置3个监测点共9个监测点,通过FLAC3D自带的FISH语言,开发数据记录工具,记录不同监测点的水平位移与折减系数,并分析它们的关系。为了确定最优监测点以减少工作量和经费,运用灰色理论软件,通过对安全系数序列和各个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个观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序列与安全系数序列之间的灰色(邓氏)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通过分析对比关联度确定最优监测点;利用GM(1,1)预测模型对安全系数和最优监测点的水平位移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与安全系数序列的邓氏关联度较大的1,2,4,5监测点可作为最优监测点;当安全系数为1.120 47时,各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达14.910~40.842 m,临界安全系数为1.120。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铁建在城市地下,建设与运营期间的变形监测尤为重要。目前地铁隧道施工中,国内基本上采用的是盾构施工法,盾构施工中的变形基本上是垂直方向的位移。因此监测点的布设以垂直位移监测点为主,特别地方需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可以经甲方提出,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点。本文以地铁垂直位移监测为研究对象,全文阐述了变形监测的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邹安安 《江西科学》2012,30(3):390-392
针对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沉降与水平位移监测技术与变形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基坑支护围护结构顶部沉降与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解算各监测点的累积沉降和总体位移变化量,从而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状况。根据监测点的变形限值标准,确定可能出现预警的变形点,并分析基坑不同部位发生沉降和偏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上方高耸结构筏板基础的影响,应用数值模拟与工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盾构隧道下穿高耸结构筏板基础建筑物过程中的变形响应规律、加固措施等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对沉降监测点产生影响的纵向水平区间约为监测点前3D(D为盾构隧道直径)至监测点后3D;倾斜监测点产生影响的纵向水平区间约为监测点前D至监测点后5D.盾构隧道穿越前对高耸结构进行注浆预加固可有效减小筏板基础倾斜及高耸结构层间位移角.高耸结构水平位移随着隧道施工的进行处于动态变化中,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较大层间位移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地区深基坑的特点,结合具体土压力监测的工程实例,以西安市南门外某深基坑工程的长期监测数据为例,分析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一定的经验性规律:黄土基坑开挖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土压力变化在空间上与监测点埋深有关,埋深越大土压力值越大,在时间上与监测周期有关,呈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坑壁位移变化与监测点所处位置有关,基坑边角及坑角密集处监测点位移要明显大于远离坑角处位移,随时间保持增长,其增长率逐渐较小,最终趋于稳定。坑壁位移变化与土压力变化整体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清苏州阳山东侧消防通道地表变形和开裂的原因,现场钻探取凝灰岩样品进行测试,并在现场布置地表位移监测点30个、路面沉降监测点13个、深部水平位移监测点4个,对山体变形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山体表面最大位移超过80 mm,位移速度为0.5 mm/d,且地表各点位移速率不同,岩土体变形不协调,易导致岩土体破坏或滑坡事件发生。深部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山体中发生水平位移的岩体深度超过30 m,最大深部位移达14 mm;结合气象数据分析认为,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山体稳定性主要受下部采空区塌陷影响,山体下部和坡顶有多处地表开裂和错动现象。目前山体变形正处于等速蠕变阶段,如不控制边坡变形,岩土体位移达到加速蠕变阶段后易发生灾变。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山体位移和采空区范围不断增大作用下,若阳山东侧前缘塌陷持续扩大,将对山体稳定性产生较大威胁。研究成果对阳山地区采空区影响下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边坡稳定性是影响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高速铁路边坡滑坡稳定性预测研究对提高高铁运行安全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以青岛-连云港高速铁路K152+300~K152+470边坡滑坡为例,通过设计合理的监测方案开展了边坡地表水平位移和土体深部水平位移监测,总结了滑坡位移规律;基于监测数据采用GM(1,1)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滑坡位移预测,在验证预测效果的基础上基于灰色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滑坡位移预测模型,预测了该滑坡未来3年的累计位移并建立了高铁边坡滑坡位移预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DB2和GY2监测点的地表水平累计位移分别为17.23 cm和21.69 cm,SB2、SB4和GY2监测点的土体深部水平累计位移分别为13.42 cm、16.05 cm和18.37 cm;DB2、SB2、SB4、GY2监测点未来3年的累计位移最大预测值分别为47.05 cm、42.53cm、46.01 cm、52.36 cm(地表)和48.15 cm(深部),该滑坡将继续保持临界稳定状态;根据滑坡累计位移量将高速铁路边坡滑坡位移预警等级分为Ⅰ、Ⅱ和Ⅲ级.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站仪自由设站法对某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布设基准点、后视点、监测点并建立基坑坐标系统,确定相关监测点坐标,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最后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分析表明,TC(A)2003高等级全站仪自由设站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变形信息,可在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卡尔曼滤波在大型深凹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剔除GPS边坡位移监测过程中的噪声干扰,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特引入随机线性卡尔曼滤波离散数学模型.以水厂铁矿GPS边坡监测数据为依据,利用该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各监测点每期变形量的滤波值和位移速度,并对各监测点下一期的变形量进行估算和预测.经实例验证,卡尔曼滤波变形量与实际变形量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于胜男 《科技信息》2012,(30):246-246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其纷纷兴建起了新校区,一批新校区校园景观已逐步建成,受建设经验不足、周期短和理念守旧等原因影响,新建成的高校新校区景观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逐渐显露,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这一新思路,以应对目前新校区景观现状和师生心理预期的差距问题,改善新校区校园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化研究库水位骤降下不同非饱和参数对边坡的渗流特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根据非饱和渗流及抗剪强度原理,利用Geostudio的Seep/w与Slope/w模块对某边坡库水位骤降不同非饱和参数下的渗透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正交实验分析法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下不同监测点孔压呈现先减小后不变的趋势,上部监测点的孔压降幅较下部监测点要小,孔压降幅与参数a,k呈负相关,而与参数m呈正相关;库水位骤降情况下上部监测点与下部监测点存在两个变形阶段,即库水位骤降时间段内的位移快速上升阶段以及库水位骤降结束后的位移缓慢上升阶段,上部监测点的位移要大于下部监测点的位移;参数a与参数k变动对安全系数的变幅影响较大,参数m与参数n对安全系数的变幅影响较小,参数a,m,k与安全系数呈正相关,而参数n与安全系数呈负相关;对非饱和参数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正交实验敏感性分析,参数a,m,n,k的敏感性大小分别为参数a≥参数k≥参数m≥参数n.  相似文献   

12.
框架桥顶进下穿京港澳高速公路施工会对周围设备设施产生影响和破坏,为了准确地监测钢盾构框架的应力和变形,本文对钢盾构框架顶进下穿施工的周围环境进行了分析,合理确定了监测的控制参数和监测点的布设,根据规范设置了应力和变形的控制值和报警值,对钢盾构框架水平位移、钢盾构框架竖向位移和钢盾构框架应力进行了全过程监测的时程图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钢盾构框架水平位移和应力没有超出控制值,竖向位移监测点均超过了-200 mm的控制值,为钢盾构框架顶进下穿施工提供了应力和变形的监测数据,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大跨度变截面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变截面的稳定性,保障施工安全,利用FLAC3D软件对某隧道变截面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监测隧道围岩的收敛情况与中岩柱的位移与应力变化趋势,结合实际监测数据,分析截面转换过程中围岩内部的位移与应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施工开挖过程中,监测点处产生的竖直方向位移远大于水平方向位移,位移变化主要发生在监测点附近导洞进行开挖时,并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岩柱在分岔隧道段开挖过程中会产生2次反方向的位移变化,采用对拉锚杆加固与注浆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减小位移变化量,增大最小主应力,有效保障中岩柱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已有坝基水平位移监测模型只能利用一个关键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而关键点选取往往具有人为性;直接利用多个监测点的监测信息,往往会出现各个监测点采集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为消除这类现象,且充分利用多点监测信息,采用基于Kalman滤波融合方法,分别根据集中式和有无反馈分布式融合算法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其可行性,最后给出融合结果。将其应用于某坝8坝段坝基水平位移的分析,结论较为符合规律,表明3种方法均有很高的识别精度。同时,也为水工建筑基础多点监测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袁源  彭振斌 《科技信息》2012,(31):393-394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结合数值分析软甲FLAC对某高速公路边皮开挖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边坡各监测点X方向位移逐渐增大。Z方向位移在开挖卸荷的影响下表现为卸荷回弹:边坡开挖过程中塑性区分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开挖前期塑性区分布在边坡表层,开挖完成后塑性区在边坡内部呈现联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6):570-570
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的大连民族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2009级新生成为新校区第一批学子。新校区的启用,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有限元大地测量反演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几何、物理以及地面监测点位均能对反演结果精度造成影响。本文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对主要影响因素比如断裂带、弹性模量、泊松比、GPS位移监测点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了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8.
BT模式一般应用于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目前,国内高校建设项目融资用之较少且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因此积累的经验较少,面临的问题却很多。本文分析了高校新校区采用BT模式建设在造价控制与管理方面的特点,针对BT模式下的新校区工程造价控制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离散元方法构建平板模型,研究应力波信号传播规律。在平板模型上布设震源点激发应力波作为主动震源,布设监测点记录应力波传播信息,采用3种典型监测点布设方式(等腰直角三角形、一般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在非连续介质中进行二维非测速条件下定位试验研究,探讨应力波在三维FJM模型中的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互相关技术能够准确计算应力波信号到达相邻监测点的时延,互相关系数可用于评估应力波衰减规律;2)数值模拟计算所得震源定位结果集中在实际震源周边,且定位误差较小;3)采用正弦波激发方式所得3种布设方式计算震源位置较优点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0%和87.5%,采用雷克子波激发方式所得3种布设方式计算震源位置较优点的比例分别为100.0%,95.8%和95.8%;4)在震源处施加集中力,各监测点P波位移场在施加力方向(z方向)上最大,在垂直于施加力方向(x和y方向)上无位移;平板上各监测点实际振幅与位移场远场项理论解相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限测点的悬索桥位移场获取与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桥梁进行位移监测与安全评估,提出了基于有限点监测的桥梁位移获取技术和桥梁安全评估技术。首先通过实际的监测方案对有限点进行监测,反算荷载加载到有限元模型,实现全桥的实时有限元分析。接着将位移实测值经过处理后作为"实测值",分析得到各个截面位移所对应的"包络区间",最后将位移指标的包络区间是否能包络其对应的实测值作为评估的判断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将六个监测点信息都用于反算,得到的监测点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两者差值在5%以内,后续可采用临时监测信息来检验反算荷载的准确性;该大桥最大容许挠度为L/300=380×1 000/300=1 266.7 mm。从提取的历史数据中最大挠度为:1 029.3 mm,在容许挠度范围内,由此可见大桥运营状况良好。采用基于有限点监测的桥梁位移获取技术和桥梁安全评估技术,可以实现对桥梁进行位移监测和安全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