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闲时光     
癌细胞为何"永生不死"长期以来一个困扰着医学家的问题是:为什么正常细胞有一定的寿命,而癌细胞具有无限繁殖能力,即科学家们称之为"永生不死性"?近年来有不少报道认为,原因在于癌细胞具有一种"永生不死酶"。迄今已在多种类型的癌细胞中发现该种酶,而正常细胞缺乏这种酶,它们只能逐渐衰老,直至死去。这是一种什么酶呢,经过多年研究现已确知为端粒酶。原来,无论正常细胞或是癌细胞在其染色体的末端皆有一段 DNA,称为端粒,它赋予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的遗传特性。但正常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便要缩短一些,因此经若干次分裂之后,端粒便损耗殆尽,于是细胞不能再  相似文献   

2.
对克隆绵羊多莉的研究显示,年幼的克隆后代可能不会像其它自然出生的同类一样一出生就注定了生命长度。目前年仅3岁的多莉可能与捐献体细胞的母羊一样正在步入衰老期。 说明多莉衰老的证据潜伏在端粒体中,这种附着染色体两端的DNA片断随着细胞不断分裂而日趋缩短。科学家确信一俟端粒体萎缩到一定长度,细胞便停止分裂,最终死亡。一些科学家强调正是由于“细胞停止分裂”引起衰老迹象出现。由苏格兰PPL生物技术医疗公司保罗·希尔斯(Paul Shiels)领导的科学家小组检查了多莉绵羊的端粒体,发现其端粒体比预期的短20…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患感冒?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报告说,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人的白细胞端粒较短。端粒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结构,它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套一样,能够保护染色体不被磨损。但随着细胞自身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会变  相似文献   

4.
端粒与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上的两个特殊结构,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保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着丝粒与染色体的分离有关,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被正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端粒和着丝粒都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并且都与多种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端粒和着丝粒的结构特点,尤其是着丝粒,可为上百万碱基对的高度重复序列,测序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对它们的功能研究依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本文简要综述了端粒与着丝粒的发现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且介绍了端粒、着丝粒异常与疾病发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因为端粒的长度维系主要通过端粒酶的合成作用,重点介绍了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目前端粒酶研究的进展.最后针对端粒和着丝粒的热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相信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端粒和着丝粒的认识会更加深入,为肿瘤治疗和衰老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端粒是垓核细胞内线状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复合物,它具有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维持细胞复制的能力,从单细胞的有机体到高等的动植物端粒的结构和功能都很保守,人和脊柱动物细胞中端粒DNA序列都是(TTAGGG)n,采用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模拟端粒DNA体系,测定其吸收荧光谱,从相双对荧光量子产率角度上预测端粒DNA的性质;并且推测细胞分裂缩短的端粒DNA碱基序列形成,寡聚核苷酸5′-TTAGGGTTAGGG相对荧光量子产率较低,激发能内转化效率较高,与端粒DNA碱基重复序列(TTAGGG)n相吻合,其结果表明端粒DNA具有较强的非辐射和内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卵裂的有丝分裂器的旋转与染色体运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大元 《科学通报》1989,34(3):217-217
我们曾对卵子的细胞骨架进行了研究,在卵母细胞成熟分裂的分裂器的旋转及迁移中,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分裂器仍然形成,但不能向边缘迁移,而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卵母细胞,不能形成成熟分裂器,但染色体浓缩成团并能迁移到皮层下,由此证明了染色体运动是受微丝作用的。近年,为了探讨有丝分裂器的支配问题,我们研究了早期卵裂,分裂球的有丝分裂器旋转的机制及其卵裂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通常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才能够清楚地看到。凡是能分裂的细胞都可以制作染色体标本,即使在体内不能分裂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加入刺激细胞分裂的植物凝血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后,同样可以制得染色体标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类染色体,长度相差很大,最长的染色体大约是7μ,约为最短染色体的5倍。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粒(Centromere)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任建国  夏慧莉  戴尧仁 《科学通报》2000,45(17):1861-1867
研究了丁酸钠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丁酸钠处理48h后,HeLa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染色质凝集,形成凋亡小体,DNA在核小体间断裂并降解产生梯状电泳图谱。凋亡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改变,端粒长度却急剧缩短;抑制端粒酶活性后,细胞对凋亡刺激的易感性增强,端粒的降解加快。以上结果表明,丁酸钠诱导的细胞凋亡与端粒长度密切相关,但不影响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则可以通过保  相似文献   

9.
汪国顺 《科学通报》1993,38(8):756-756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天然末端,它对于染色体的稳定以及染色体的完全复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观察到间期染色体(质)具有不随机分布性,端粒常位于核膜内侧,但这现象一直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来加以解释.近年端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许多生物端粒DNA的序列结构已被阐明.因此可以用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端粒在细  相似文献   

10.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科学家最近找到了造成老化的原因,原来是决定性别的两枚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作祟所致。比利时科学家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周刊《柳叶刀》上表示,他们从比利时北部弗兰德斯数百名志愿者体内取出白血球,检查其中染色体端粒的长度,结果发现,受试者父女、母子、母女与其他兄弟姐妹彼此间的端粒长度大致相同,而父子或者配偶之间的染色体端粒长度则有别。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莉”不幸得了关节炎,后腿不能站立。5岁半的羊在其家族里不过是个少年,关节炎在这个年龄段并不多见。紧接着,我国山东出生的一头克隆牛“委委”,在落地仅一个小时后就短命夭折。克隆动物的生命质量及寿命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本来进入老年才开始变短的染色体端粒,在多莉身上已经缩短了很大一截,或许它已提前进入老年。据此质疑克隆技术,京都大学生殖生物学教授今井裕认为——  相似文献   

12.
微管和微丝骨架综合调控动物细胞胞质分裂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解聚微管和微丝骨架的药物处理细胞, 结合实时显微观察和缩时图像摄制技术, 研究了微管骨架和微丝骨架在胞质分裂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 在后期发生之前解聚微管骨架, 将严重影响分裂沟的定位和胞质分裂的起始, 而在胞质分裂起始之后再解聚微管骨架, 胞质分裂可以进行, 但子细胞明显脆弱. 而在分裂中期前解聚微丝骨架, 细胞可以进入分裂期并进行染色体分离, 但胞质分裂不能进行, 结果形成双核细胞. 在分裂后期解聚微丝骨架, 分裂沟不能起始和内缩, 已经内缩的分裂沟将发生回 缩, 胞质分裂完全受到抑制, 结果也导致形成双核细胞. 在分裂中期后同时解聚微管和微丝骨架, 也只形成双核细胞, 且两核紧贴. 这些结果提示, 微管骨架在分裂沟的定位和起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微丝骨架在分裂沟起始和内缩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 而只有在二者的协调作用下, 胞质分裂才能正常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三维基因组     
冯凯  韩龙  石磊 《世界科学》2011,(4):24-28,43
在基因组学领域,细胞核目前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我们对于其动态性状了解得如此之少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为了解基因组的工作方式,仅知道DNA序列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研究染色体的结构——基因组学的下一个前沿是空间结构,即盘绕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的三维结构。染色体的空间结构并不是随机地将2米长的DNA包装进一个横跨可能10微米的球体中,它是随细胞的类型而变化,并  相似文献   

14.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一段特殊的重复核苷酸结构,可防止染色体降解或融合.端粒功能异常可导致衰老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可有效保持端粒结构完整性.在黑色素瘤、神经胶质瘤、膀胱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中鉴定出存在高频TERT基因启动子区-124 CT和-146 CT突变,并且这种突变可导致TERT的m RNA、蛋白和酶活性增加,从而增加端粒长度.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可增加转录因子GABP结合而激活基因转录.这些发现将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电离辐射诱发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可作为检测生物剂量效应的可靠指标。然而,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只能分析中期细胞的染色体。1970年,约翰逊(Johnson)和Rao首次发现在紫外线灭活的仙台病毒介导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与间期细胞融合后,可以诱导间期细胞染色质浓缩,形成细长的染色体,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你多半会从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学家却不这样算,因为他们发现,人体细胞每7年将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过程中,死亡的细胞会被新生的细胞所代替。如此算来,你的绝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关于人体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细胞更新是否意味着整个身体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个身体呢?如果你很长寿,到最后又有多少原来的你剩下了呢?既然细胞要更新,细胞就有寿命,那么细胞的寿命有多长呢?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不同组织的细胞寿命。他们将放射性核苷放入实验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体内。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参与DNA合成,在细胞更新(生成新的细胞)时,新生成的细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标记,科学家只要检测出不同的组织中有多少含标记的DNA细胞,就可计算出更新细胞的生成比例。这一实验能准确地判断啮齿类动物的细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将放射性核苷注入人体,所以无法在人类身上进行。为了检测人类的细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员尝试用其他方法找出人体细胞的年龄,比如测量端粒的长度。端粒是染色体DNA的尾端,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变短。不过,至今还没有人找到能从端粒的长度...  相似文献   

17.
真核细胞的线性基因组的末端部分叫端粒。端粒需要特异地复制和保护作用。业已进化了特殊的蛋白质,和补充这些蛋白质到染色体末端的短的重复DNA一起,形成端粒复合体,发挥保护端粒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细胞融合是研究细胞调节机理和多倍体对发育作用的技术。研究多倍体胚胎常用的手段是采用灭活的仙苔病毒(ISV)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法、细胞松弛素B(CB)介导法和电融合(EF)法。国外学者采用这4种方法均获得小鼠、大鼠和兔融合胚胎,分别研究了融合胚胎在体内或体外的发育。目前国内对小鼠多倍体胚胎研究的报道很少。黄少华等报道的小鼠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时分裂率很低,未能从核型证明融合胚胎为四倍体,因为只有个别分裂胚胎在体外发育到8-细胞阶段。本实验采用电融合法研究2-细胞小鼠胚胎融合后的体外分裂及发育,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融合后胚胎体外发育而成的附植前胚胎的染色体分裂相和分裂球数目,证明胚胎的多倍性及分裂率;通过与正常1-细胞和2-细胞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结果进行比较,揭示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分裂与发育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多倍体胚胎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70年,Johnson等发现,在仙台病毒的作用下,分裂期与间期的HeLa细胞发生融合,在间期细胞中出现了一种熟前凝集的染色体(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PCC)。  相似文献   

20.
细胞在准备分裂时,核内构造的剧烈变化引起生物学家极大的兴趣。可是,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结构至今仍然不很清楚。染色体串珠构造的发现导致DNA—组蛋白研究的迅速进展,并提出了各种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