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家忠教授的两部新作《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传承·超越·沟通——民族潜意识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都是山东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是研究社会潜意识、民族潜意识问题的学术专著。社会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从广义上说,不易被直接觉察到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称之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研究》一书深入探讨了人性演化、社会潜能、社会欲望、社会心态、社会异常心理、民族潜意识、区域文化心理、社会思潮、社会不良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社会经济等重大社会心理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鼓的衍变是鼓文化现象中一个发展的过程,纵观鼓文化的历史,可以发现,鼓文化的衍变及派生现象十分明显。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鼓除用于宗教、礼仪、战争等场合外,因人们强烈的观赏欲望,衍变出鼓乐、鼓舞,使鼓形成了独特的鼓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死亡委婉语面面观--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委婉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这一角度,分析了中西文化在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传统积淀、社会行为和价值准则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黑人的鼓     
前言:我很喜欢非洲音乐,爵士的切分、黑人灵歌的“伤感”、布鲁斯的“忧郁”、福音歌曲的虔诚、摇滚乐的宣泄、拉丁节奏的“搏动”、探戈的“倾心”无不打动着我,可更使我感兴趣的却是黑人的鼓。一、介绍认识非洲的鼓非洲的主要乐器当然是鼓,而且成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乐器,包含着生命中强烈的热情,冲动与节奏,多数活动都会看到他们擂鼓作乐。在非洲鼓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演奏方式也非常多(敲或磨擦),李昕著的《从“撒哈拉”往南走》一书中明确阐述了一种叫通话鼓的种类。他说:“黑非洲各地使用的通话鼓有很多种类,形制和构造上的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5.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语码转换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着重介绍社会学家从社会“域”角度,社会心理学家从社会心理角度、人类学家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的成果,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研究方法、结论的异同、优势和不足,指出了进一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文章从职业委婉语、死亡委婉语、疾病与残废委婉语等方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内容及其构成,以便正确地理解、鉴赏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俗大典·云南卷》是一部洋溢着馥郁文化气息的、记叙云南26个主要民族的民俗百科全书。这是杨知勇教授、邓启耀教授等八位学者团结奋战两年半所完成的民俗文化学力作。读它,可以了解云南民俗的“现在相”,及其古今嬗变、八方交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非洲的鼓     
鼓,经常可以见到。鼓声,经常可以听到。这对大家不是陌生的。在渔猎时代以前,人们是以石磬来作舞蹈的伴奏。那时,正如我国古书中所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种石磬,可以说是鼓的雏型或渊源。后来人们敲打中间空的树干,发觉这能使声音增大,因而制成了最古的粗陋的木鼓。到了渔猎时代,用野兽的皮,正式创制了鼓。到殷周时代,鼓已经是相当精致的伴奏乐器了。汉代的民间舞蹈,都是以鼓作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汉书·郊祀志》中说:“民间祠尚有鼓舞乐。”除了舞人用手拊鼓之外,还有用足蹈鼓,这种舞称为縏舞,伴奏这种縏舞的鼓,便称之为縏鼓。  相似文献   

11.
俄汉两民族在代词性、名词性称呼语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语用文化差异。俄语中多使用专用名词性称呼语,汉语中多使用职衔称呼语和亲属称呼语,这与两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浅谈委婉语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 ,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本文从英语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委婉语的交际功能及其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由此对英美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语言的内在联系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不仅是为庆贺韩家权教授研究团队编译著作《布洛陀史诗》出版发行和获得“山花奖”的一次座谈会,更是学界多领域、跨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翻译研究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积极对外翻译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荣获大奖和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对壮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并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视角,探讨数字语运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根源和机制,着重分析了社会文化心理在赋予数字语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规约、造就语用主体数字语使用倾向和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委婉语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汉英中的委婉语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语言映射。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有三种:"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从跨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英汉委婉语在婚姻、犯罪、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揭示出委婉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一个社会独有价值以及其特有的崇尚心理。  相似文献   

18.
《仡佬语布央语语法标注话语材料集》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李锦芳教授十几年的调查记录成果和他带领的多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描写介绍了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8个语言点的神话、故事传说、祭祀辞、习俗、歌谣等丰富的话语材料,这是国内首部进行语法标注和民族语、汉语、英语三语对照的话语材料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运用汉语、英语或数字双单音节道别语的认知语用模式大致为母语首要模式、英语强势模式和网络时尚模式。母语首要模式不仅根深于汉民族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也存在于人类各语言的母语交际活动中,她既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也具有人类同享共用的独特语用价值。英语强势模式之道别语“拜拜”“拜”( bye/bye)等,恰当地将语音心理激活和汉民族“拜谢、拜辞、拜别”等语义心理激活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bye ( bye )”在汉语世界流行、升华。大学生们将“88”“86”“8”“表情图画”等用于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网络文字交流结束时,以网络时尚模式表达随和、顺畅、自然的道别之意。通常,大学生们会根据语境,灵活运用各道别语模式,或适时综合运用道别语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是客观存在于云南各民族社会实际交际之中的汉语,是交际中介语。从汉语的学科体系来看,其地位是汉语的民族变体,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依据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的不同,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具体的形态,其使用和习得方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