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白是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越来越受到研究界关注。林白研究也由早期的作品评论、女性话语向整体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叙事策略、主题、意象、文化等深广处拓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林白小说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评述,以期达到对林白研究现状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风格”的角度展开思考,将一向为评论者忽视的林白“乡间”题材的小说同时纳入分析范围,全面考察林白作品的文本结构、意义生成和林白的创作姿态。文章认为她的作品可以被称为“风”体文本,并以此将林白的小说分为“风习歌谣”和“女子‘怨’诗在当代的极端书写”两类,论述了其中具有结构意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林白是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女作家之一。本文从林白的小说分析了林白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创作个性,分析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意识的失落,从而揭示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最具有代表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性文学”、“个人化写作”等标签受到关注。目前,学术界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林白小说进行解读的文章很多,但深究其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论者却很少。林白在许多小说中都展现了桂东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其语言也掺杂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她通过对故乡的回望,向大众展现桂东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解析锡伯族散文类口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类型,按其体现的深刻文化内涵,分为女祖形象、善良女性、智慧女性、受难女性、蟒古斯(女妖)等形象类型,这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锡伯族民间的妇女观,以及生活中的锡伯族女性原型。  相似文献   

6.
性是林白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母题,林白从现代商品经济时代女性性意识的异化这一角度入手,以她特有的女性写作立场、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姿态抒写着女性的生命史,述说着当代女性努力摆脱被男权文化叙述的命运、实现女性本我价值的愿望,然而“夏娃”们近乎宿命的悲凉结局又预示着这一愿望的最终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8.
《回廊之椅》和《黑骏马》分别是林白和张承志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从不同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女性地位、迥异的爱情观念三个方面尝试总结林白和张承志的女性观,并指出两种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通过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文本分析 ,揭示女性文学由“五·四”时期发展到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些偏差———由于缺乏真正的个体人格独立和人道主义的大背景 ,被误置为一种消解女性 ,最终消解个性的文学 ,由此落入传统的男权文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对丁玲与林白均在各自的时代以先锋的姿态在创作道路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转型加以评述,认为她们的创作从关注自身到放眼社会,扩大了女性文学的视野,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1.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朱践耳一生致力于交响乐的创作与创新,尤其是把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与思维有机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交响乐创作显现出独特且新颖的音乐风格。朱践耳的交响曲创作有不同的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精、深、真”四个方面,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到更为有深度与高度的交响曲作品,体味到交响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散文创作彰显了二维空间逼仄下的焦灼,在这强有力的逼仄下林白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殊途的双重转向:以向记忆邀约和对艺术与美的造访为代表的内转向与以对外围世界探索为代表的外转向。从林白的由向内转的自我逃避到向外转的自我挑战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作家在散文创作上走出自己固有的小天地,开始接触社会人生百态,在不丧失书写内心细腻世界的特质的同时,也走向了一条现实之路。林白这种困境中的突围为女性散文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风格"的角度展开思考,将一向为评论者忽视的林白"乡间"题材的小说同时纳入分析范 围,全面考察林白作品的文本结构、意义生成和林白的创作姿态。文章认为她的作品可以被称为"风"体文本,并 以此将林白的小说分为"风习歌谣"和"女子'怨'诗在当代的极端书写"两类,论述了其中具有结构意义的重要 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三恋”及《岗上的世纪》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本真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女性意识又不免染上了男权话语的色彩,形成了“双声”同构的两性话语共生的现象。本文主要从作品的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叙述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对作者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谌容是当代文坛上最执著于现实人生、也最为关心外在社会生活的一位女作家.她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沉迷留连,而多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她的小说中虽不乏描女性风*,写婚姻家庭之作,但更多的却是广泛地触及当前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环田保护等诸方面问题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上,湛容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港客在小说创作上的独特性.曾有人把港客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独特选择与独特追求归结为一种创作现象,即“湛客现象。”湛容虽…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创作心理变化,既是独特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又是典型的20世纪中国作家的心路历程。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上海的茅盾的心理变化尤其剧烈,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象征秩序”,此时期他的作品也呈现某种“症候性”。他从1928年7月到1930年4月旅居日本,集中书写内心的苦闷,但从《虹》开始过渡到重新认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他发现与另外一位女性交往同样无法建立两性间的“律法秩序”,于是回到上海,加入左联,进行全新面貌的创作,成功地重建了“象征界”。  相似文献   

18.
奥斯丁是世界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女性,内容都是有关于女性的恋爱和婚姻。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来描绘人物,把握细节。她在创作中表现出光显的女性意识。她创作的女性聪慧而机智,形象血肉而丰满。  相似文献   

19.
龚达联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91-193
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作家立场、创作风格等三个方面分析《她是一个弱女子》,认为:(1)主人公郑秀岳是“柔弱”的女性,是属于“自叙传”小说中的零余者;(2)作品突出其“柔弱”及悲惨的结局,体现了作家鲜明的政治倾向、态度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3)作家袭用“自叙传”的创作路数来反映重大的社会生活,导致作品中两种创作风格兼存。总之,《她是一个弱女子》的失败不在于叙写,而在于如何叙写柔弱。  相似文献   

20.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