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价格、观念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前景,未来该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方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态度、动机、消费结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体育消费总体持肯定态度;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多元化;体育消费结构不甚合理,实物消费比例偏高;体育消费水平与年龄成反比,青少年高、老年人低;没时间、缺乏体育消费意识、缺乏场馆、经济不允许等原因为制约居民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滁州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滁州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缺乏组织与指导和缺乏体育设施是影响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并为提高滁州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江苏省淮安市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的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合理;体育消费水平处中等消费阶段;闲暇时间和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韶关市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韶关市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虽已逐步形成,但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体育价值观、经济收入、体育消费的种类等等。  相似文献   

6.
王峰 《科技信息》2012,(6):331-331,334
通过对农村新居民区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影响该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村新居民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体育消费内容、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动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农村新居民区的农民生产生活不会只是从前简单的继续,其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变。所以本文通过对“农村新居民区”体育消费的状况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为带动该区体育消费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同市城区20到6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城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造成各年龄段群体和各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差异的成因及一般特征,为相关部门了解和掌握大同市城区居民体育消费与体育健身提供参者依据,从而促进全市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绵阳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绵阳为代表的西部中等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特征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相比有一定区别,表现为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类型单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居民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普及率较高,运动场所的选择以政府公益性场所为主;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为体育用品和体育服饰。据此,提出此类城市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居民健康观念较强,休闲体育是大众居民在闲暇时间内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运动场地、闲暇时间、健身指导员等是影响该地区居民从事休闲锻炼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健身与休闲消费需求,提高广大居民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姚欣 《科技信息》2010,(26):25-26
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和健康的体育消费,运用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动机差距显著;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差异明显;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内容是以实物消费为主;经济条件来源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南昌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昌市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装或鞋帽为主;南昌市居民体育消费家庭年支出中,年消费300-1500元的比例为最高;学历水平与花销在体育消费上的总开支成正比;经济因素是影响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增加居民和家庭收入水平等,促进南昌市居民体育消费市场供需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 ,对我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认为我院大学生的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劳务消费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跟经济收入呈正相关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 ,劳务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比实物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更快 ;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扩大内需是维系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对2002年~2013年间江苏省区内消费差异的总体变化与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诊断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针对性提高区域消费水平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2002年来区内消费差异基本稳定且趋于下降,但空间集聚分异格局加剧.2)区内消费水平呈南高北低抱团式发展,这种空间不均衡是区域自身与周围地区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3)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可有效解析各变量对消费的时空作用方向与影响大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出及外资利用显著有助于促进地区消费的提高;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而地区经济发展、公路货运量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区域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居民储蓄款及就业率在不同固定效应背景下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不一.最后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从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分析了绵阳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实际状况,并就居民收入水平、空闲时间和受教育程度等几个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笔者旨在为绵阳市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绵阳市行政部门的决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促进绵阳市体育产业的繁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至今,苏南富裕乡镇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生活体育消费需求和积极性表现更为突出。通过对经济市场消费水平的分析,发现当地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变动,消费人群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服务于体育消费者的理念越来越多,地方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营造出的外部环境更适合消费。体育消费结构形式正在朝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这一社会群体的体育消费结构与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比较不同年龄、性别、职称结构教师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和我省高校教师与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的差异.旨在为有关部门规划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就影响泉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泉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体育产业开发,提高泉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处于中低水平;影响泉州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受朋友同学影响、家庭收入、所学专业、大众传媒和广告、兄弟姐妹的数量、性别、受父母思想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李凌 《科技咨询导报》2013,(36):208-2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对我国体育消费进行分析,其中对长春市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改革思路。意在为如何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刺激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依据。并同与长春市相关类城市提供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发放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安徽合肥市社会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整体居民体育消费还处在上升阶段,合肥市各个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较为合理,居民的体育消费是一种中间高,两头小的现状;经济条件是左右居民选择体育项目、体育用品、体育锻炼方式等的主导因素,居民文化水平和体育项目文化价值也是影响合肥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合肥市民主动参与体育消费在逐渐增加,体育消费资金也随着阶层的提高而增加,这一趋势将成为我国主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孙健  林华镜 《科技信息》2009,(30):233-234
本文对南宁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健康的、积极的、合理的 体育消费的项目主要以实物型为主,消费水平不高 场地太少、经济条件差、课程负担太重、体育用品价格太高等因素是影响其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