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鱀豚总科(Platanistoidea)是一个衰落中的类群,现存的四个科各自生活在遥相隔离的地区。白鱀豚科(Lipotidae)生活在中国,鱀豚科(Platanistidae)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另两个科生活在南美,亚鱀豚科(Iniidae)生活在亚马逊和奥里诺科水系;海鱀豚科(Pontoporiidae)在中大西洋的南美沿岸海域。化石研究表明鱀豚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曾广泛分  相似文献   

2.
鱀豚总科Platanistoidea是研究齿鲸类进化的重要对象。通过对鱀豚(Platanisiagangetica)、海鱀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和白鱀豚.(Lipotes (?)f(?))的消化管的形态学研究(Yamasaki等,1971,1974,1975;Takahashi等,1972;周开亚等,1979,1881),已知这三类鱀豚的消化管构造各异,是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最著的器官。由于缺少亚鱀豚(Inia)的资料,迄今尚未对各类鱀豚的消化管作全面的比较。现在我们对亚鱀  相似文献   

3.
栖居江河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是回避了海生高等齿鲸类的竞争而得以幸存的孑遗物种。在漫长年代里,它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及其他江河中生息繁衍。在二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献《尔雅》中早有白鱀豚的记载.在早期的研究中,曾认为白鱀豚是亚鱀豚(Iniageoffrensis)的近亲,隶属亚鱀豚科Iniidae(Miller,1918)。根据白鱀豚与亚鱀豚及另二类现代鱀豚的显著差异,它属于新建的白鱀豚科Lipotidae,是此科的唯一现存代表(周  相似文献   

4.
白鱀豚系统发生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鱀豚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之一.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白(既魚)豚曾被归属于亚河豚科或恒河豚科.新建的白(既魚)豚科在1978年发表以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既魚)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近年的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都表明淡水豚类不是一个单系群,恒河豚类比其他3类更接近系统树的基部,白(既魚)豚类、亚河豚类和弗西豚类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科的主干分出的3个早期支系,支持它们都是独立的科.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淡水豚类的4个现生属分别属于4个独立的科,白(既魚)豚类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这3点已经成为鲸类学家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5.
淡水豚类mtDNA 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tDNA 16S rRNA基因我分析支持将现生淡水豚4个属归入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idae)、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亚河豚科(Iniidae)和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基于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淡水豚类由白暨豚+恒河豚和弗西豚+亚河豚两个单系组成,但两个单系之间并无姊妹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与mtDNA细胞色素b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蕴藏着稀有而神奇的海豚科动物——白鱀 豚。可目前这种国宝级的动物却面临着绝灭的厄运。科学家们认为,今天存在于地球上的白鱀豚还不足100条。在两千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海豚的祖先从海洋迁徙到江河生活。由于迁徙到浑浊的淡水之中,白鱀豚不得不发展新的特征以适应长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白鱀豚属于哺乳动物,当它跃出水面进行呼吸时,充满利齿的喙嘴在空中甩来甩去,经过鼻孔快速的呼吸后,再次跳跃俯冲入水,这时背鳍  相似文献   

7.
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考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报道了铜陵江段白鱀豚 (Lipotesvexillifer )和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资源现状及影响豚类生存制约因子 ,提出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加强栖息地保护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白Ji豚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之一,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白Ji豚曾被归属于亚河豚料或恒河豚料,新建的白Ji豚科在1978年发表以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Ji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近年的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都表明淡水豚类不是 一个单系群,恒河豚类比其他3类更接近系统树的基部,白Ji豚类、亚河豚类和弗西豚类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料的主干分出的3个早期支系,支持它们都是独立的科。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之后,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淡水豚类的4个现生分别属于4个独立的科,白Ji豚类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这3点已经成为鲸类学家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水中,生活着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它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海豚之一,是鲸类中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加以保护。为了进一步了解白鱀豚资源的状况,我们查考了有关文献,并于一九七四年在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进行了调查。工作中访问了不同江段的二十多个渔业社,水产公司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得到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广大渔民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我院中文系的老师帮助查阅古籍并给予热情指导。现将得到的部分资料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均为水生哺乳动物,生活在长江中。白(?)豚食鱼,江豚以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由于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对长江的污染,水质中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白(?)豚、江豚体内积累。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残留毒物的检测,可以反映长江相应江段水质的污染情况及其对此两种动物的影响;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可以探讨这些元素在这两种动物肌肉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  相似文献   

11.
亚鳞木属及其相关属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鳞木属被视为中国晚泥盆世的标志性植物大化石之一。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亚鳞木属不宜归入传统所认为的原始鳞木目,因为它与系统发育上进化的封印木科、鳞木科和奇木科中成员的近共裔性状相似。作者提出该属的新分类系统:亚鳞木属隶属于亚鳞木科,归入广义的水韭目。在当前的分支图中,亚鳞木科的系统发育位置处于封印木科和薄皮木科之间,这种分支式样表明系统发育上比较进化的木本石松植物并不是在石炭纪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晚泥盆世(法门期)就已经演化。亚鳞木属可能代表了系统发育上比较高级的木本石松的成员或鳞木科 (或奇木科) 的祖先类群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白鱀豚几种组织中的GPT和GOT活性及肝脏中此两种酶的一些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五味子科的历史回顾和对大量标本花果 (包括近缘科 )的详细观察 ,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资料 ,及对木兰目、八角目等多心皮原始类群的分析 ,将五味子科提升为五味子目。五味子科下设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南五味子属下隶离蕊五味子亚属和南五味子亚属 (共 2亚属 )。  相似文献   

14.
浙江磐安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藓类植物计29科、83属175种,其中浙江新 记录种33种,新记录1属。该地区的藓类植物以东亚、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3257%、2400%和1829%。藓类植物中 ,含种数最多的科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 22种)、羽藓科(Thuidiaceae, 17种)、灰藓科(Hypnaceae,13种) 、提灯藓科(Mniaceae, 12种) 和丛藓科(Pottiaceae, 11种);青藓属(Brachythecimen,12种)、真藓属(Bryum,8种)、绢藓属(Entodon,7种)和凤尾藓属(Fissidens, 6种)为4个 主要属。以藓类植物科中所含的种数为指标,对大盘山与全国其他22个地区的藓类植物在科组成上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大盘山地区藓类植 物科的组成上与天目山、金华北山和古田山的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2016,(6)
正2016年10月,一批志愿者在长江上寻找消失多年的白鱀豚,期盼能遇到"长江女神",以重新点燃人们拯救这一珍稀物种的热情。这让人想起2016年夏天引起了大众关注的武汉城市内涝灾害。洪水过后,人们保护城市湖泊的热情被点燃,呼吁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退还被侵占的湖面,还原湖泊蓄水的自然属性。内涝与白鱀豚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这场由特大洪涝灾害引起的社会关注是否能给极度濒危的白鱀豚带来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居群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五味子属的14种植物的39个分类性状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种五味子属植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团蕊五味子和重瓣五味子——团蕊五味子群和重瓣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第二类为大花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大花五味子群的两个代表类群;第三类包括其它所有类群,该类又可分为三组:(1)五味子——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2)二色五味子——少蕊五味子群的代表类群;(3)中华五味子群的8个类群.基于聚类分析结果,提出了包括3亚属(即多蕊五味子亚属、五味子亚属和团蕊五味子亚属)和3组(即中华五味子组、五味子组和少蕊五味子组)的新分类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不支持将华中五味子、滇藏五味子、绿叶五味子、小花五味子等归并为东亚五味子的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落叶习性、下表皮角质条纹、花托膨大否、花单生否、上表皮有无气孔器、花托伸长否、雄蕊数、花药开裂方式、上表皮细胞形状、上表皮垂周壁式样、花粉萌发沟等性状的分类学价值较大,可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广西凤蝶科和粉蝶科区系成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广西农科院植保所、桂林叠彩山蝴蝶馆于1962年~1999年对广西蝶类昆虫进行调查和采集,共采集蝴蝶总科11科195属467种(含亚种),标本4万余号.经鉴定,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有66种(含亚种),隶属2亚科18属;粉蝶科(Pieridae)44种(含亚种),隶属2亚科14属.凤蝶科(Papilionidae)中有9个亚种为广西新记录.作者依据这些已知种,探讨广西蝶类(凤蝶科和粉蝶科)的区系组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广西蝶类乃至昆虫区系的全貌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庆大巴山区的天牛总科(Cerambycoidea)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区系分布特征。【方法】以重庆市下辖的城口、巫溪、巫山等3县的全境为调查范围,采取样线法、灯诱法和马来氏网法对天牛总科昆虫进行野外调查,并对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和地理区系分析。【结果】鉴定出天牛总科昆虫标本共计392头,其中隶属天牛科(Cerambycidae)的有5亚科、53属、80种,为重庆市新纪录种、大巴山区新纪录种的分别有22,64种。整理出最新的重庆大巴山区天牛总科名录,分属于天牛科5亚科62属90种。重庆大巴山区的天牛总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中区占主要成分,与西南区、华南区和华北区联系紧密,与青藏区关系最远。【结论】初步掌握了重庆大巴山区天牛总科昆虫的基本组成,为后续研究和天牛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6年2月12—13日,农业部牵头在北京召开了白鱀豚、江豚保护对策研讨会。国家科委、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南京师范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专家、管理人员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针对我国特有动物白鱀豚的种群状况、生态环境以及为拯救这一极度濒危的珍稀物种所要采取的  相似文献   

20.
李荣敖 《大自然》1989,(1):40-42
现在,全世界有5种淡水豚,即亚河豚、拉河豚、恒河豚、印河豚和白鳍豚.这些豚类均属濒危物种.亚河豚、拉河豚、恒河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中,印河豚和白鳍豚被列入附录Ⅰ中.白鳍豚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古老的动物,也是淡水豚类中最濒危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