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总体印象是前半部比后半部好,愈看到后来,愈感到不像小说《水浒传》,甚至落入《新××××》、《戏说××××》的窠臼。笔者作为小说《水浒传》多年的爱好者,感到电视剧《水浒》似乎“委屈”了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以下作些简单的评说。电视剧《水浒传》前半部,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大体上能够表现出原著的精神;林冲的“不怕官,只怕“管”,一忍再忍,直至无法可忍,终于奋起反抗,上了梁山;鲁达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毫不计较个人利害,而且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见彻”,见义勇为,确非一般;…  相似文献   

2.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作者内道外儒的人生哲理,80年代台湾赵雅芝版,2005年赵薇版电视剧的改编,对原著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与审美观.对此,评论非常激烈,最集中的声音就是两个电视剧版本的《京华烟云》和原著相比,哪个版本更经典,更适合观众对原著改变的口味,新版的大刀阔斧改编是否合适,是否是观众所期待的在原著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这里该文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正>XR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可使影视制作过程更加直观和灵活,为创作者打造实时、精准、沉浸式的视觉效果,让影视剧不再受制于自然环境、时间等客观因素,从而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意落到实处。近日收官的电视剧版《繁花》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霓虹养眼、软红十丈”的上海搬上荧幕,引发无数观众对于“老上海”的追忆与共鸣。《繁花》背后的虚拟拍摄技术功不可没,该技术的运用,让电视剧尽可能呈现原著效果,使故事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嘉莉妹妹》传人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并且出现了中国版的“嘉莉妹妹”——《我要富贵》,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本文在分析两部小说情节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比较《嘉莉妹妹》与《我要富贵》的异同,揭示两者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居家文化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特征和精神内涵。《雪花秘扇》到《金陵十三钗》,2011年,国人通过英语电影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其实这要归功于海外华人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别的不说,两部电影改编自的小说原著作者都是华裔。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华裔总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寻找现代中国的远古之根,  相似文献   

9.
歌曲《龙凤呈祥》改编自京剧《龙凤呈祥》,它是久演不衰的“三国戏”其中之一,迄今为止,仍然火爆,个中原因实在耐人细细探寻,一方面,《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经典效应,体现了原著的魅力;另一方面,它在小说的基础上有突破,甚至可以说,中国古典戏曲里最本质的东西都被它体现。  相似文献   

10.
看过不久前在国内上映的美国大片《木乃伊复活》的人们,一定还对影片之中木乃伊复活的场面赞叹不已。现在,一出产业版的电视机顶盒复活国产片正在悄悄地上演,已经被人淡忘得几乎就要记不起来的电视机顶盒又爬上了各种媒体的版面上,用一句熟悉的话讲,“我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是为人民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物质保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心灵建设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历史题材电视剧《苏东坡》以大历史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及物性叙事,展示主人公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并充分结合中国古老文化所具有的奇观化特征,将电视剧的可视性和社会教化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古装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韩国电影《许三观》将原著简洁精辟的语言、黑色幽默、重复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电影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巧妙地捏揉在一起,在凸显原著特点的同时,体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对故事背景、人物职业等小说元素进行了"韩国化"改编,延续了原著中的"黑色幽默",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浓厚亲情,既迎合了韩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使观众较好地领略了原著的文学魅力,感人至深。虽然韩国观众并不十分认可其间的部分情节,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它是中国当代文学与韩国电影艺术带有实验精神的结合成果,为中韩两国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复活》等巨著,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经典形象;张贤亮的《绿化树》系列小说则曾轰动了文坛。时隔一个世纪,我们比较中西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会发现,在困厄的历史环境中,知识分子从未停止精神领域的探索,他们笔下的人物都凝结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外化了自我心灵欢乐与痛苦的体验。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精神的复活与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期兴起的部分先锋小说,以对时间的全新体验作为小说的构题主旨。小说的时间以“空间化”为主要特征,展现了作家灵魂深处的精神原貌,并将叙事时间推上了小说舞台的重要位置。“空间化”时间在展现新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将小说创作引入了形式主义的岐途。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文从中国文化入手分析“喜福”的含义,小说中的“喜福”是希望,是中国人直面现实、刚健有为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论张爱玲与《海上花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具有很深的传承和超越关系,两具有相似的叙述模式,相似的人物设置,但表达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这种特殊的传承和演变,使张爱玲小说真正兼有了“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双重品质”。  相似文献   

19.
《复活》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在这篇短文中不打算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一在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里,作者往往把它的思想内容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凝结在作品的名字上。托尔斯泰把这部花费了他十年心血而写成的长篇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决不是偶然的。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就是说:《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各自得到了复活。他们的复活,照作者的解释,是他们两人各自从罪恶的泥坑里爬了出来;他们的道德和人性都得到了复活。聂赫留朵夫对他曾经迫害过的人赎了罪,进行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在上帝那儿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复活了。玛丝洛娃由恨到爱,饶恕了迫害自己的人,革除了过去习染的坏习气,她也复活了。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很显然,托尔  相似文献   

20.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