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今年8月,巴茨·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下图)又一次地登上了“月球”。只不过和1969年的那次登月不同,这一次他在《飞向月球》的三维立体动画片中为自己在影片中的卡通形象配音——故事讲的是3只喜欢冒险的苍蝇偷偷搭乘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飞船飞向月球的故事。不久前,《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奥尔德林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对话内容从《飞向月球》聊到了NASA50周年的庆典,包括NASA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和2020年重返月球等计划。  相似文献   

2.
月亮泉     
王润 《世界科学》2005,(6):17-18
2005年3月30日,人们为科幻小说的某些预言如此准确而感到震惊. 1956年,距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创建还有两年.哈尔·克莱门特(Hal Clement)在<震惊科幻小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灰尘碎片"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篇关于两个宇航员降落到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坑里对月平线附近的一种模糊星光的神秘烟雾进行调查的故事.起初他们还以为这是月球的大气运动--但是"气体不应该呈现出那种情形"--于是他们放弃了这种近乎荒唐的想法,转而认为这是以某种方式悬浮在月面上空的灰尘.  相似文献   

3.
探索月球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类对月球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从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开始,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就不曾停歇.月球上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可谓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阿波罗情思     
25年前的6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上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有人将此举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阿波罗登月行动公开报导的是4人,而实际上登上月宫的共有12人次。 在飞向月球之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阿波罗-7”——飞船的实验体。“阿波罗-8”——第一次载人飞向月球,绕预定轨道飞行后返回地面。“阿波罗-9”——研究飞船与月球舱对接和脱离。“阿波罗-10”——飞向月球并施放月球舱至15公里高度,选择平稳降落  相似文献   

5.
正1958年8月美国先驱者0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火箭爆炸而失败。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实现硬着陆。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实现人类登月的梦想,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批踏上月球表面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时间2013年9月13日凌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方网站突然发布消息:NASA将在凌晨2:00召开新闻发布会,讨论关于"旅行者号"飞船的新发现。这个消息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为此前NASA从未如此郑重其事地在其网站上发布过类似消息。人人都在猜测,到底"旅行者号"飞船做了些什么呢?时间来到了凌晨2:00,当初设计"旅行者1号"探测器的罗宾·斯塔姆和他的同事们步入会场,讲起了36年前的故事。1977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携带  相似文献   

7.
张文卓  徐凤 《科学》2006,58(5):60-62
随着电影<达·芬奇密码>全球热映,这本2004年风靡全世界的小说在两年后又一次席卷全球,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借用悬念叠生、跌宕起伏的情节,揭露了天主教会为稳固信仰根基,对历史真相和人类信仰进行无情的隐瞒和欺骗.小说借用伟人达·芬奇的几幅传世巨作,将暗含其中的历史真相--耶稣妻子摸大拉以及耶稣血脉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这些巨作隐含的惊天秘密,称之为"达·芬奇密码".  相似文献   

8.
谢懿 《世界科学》2010,(12):21-22
对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而言,要花费1500亿美元才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并返回地面。奥巴马政府认为这一计划太昂贵了,今年9月,美国国会同意取消了这一重返月球的计划。然而,NASA约翰逊空间中心的工程师认为,他们只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钱——不超过2亿美元,外加大约2.5亿美元的一枚火箭,就可以在1000天之内把一个类人机器人安全地送上月球。  相似文献   

9.
<正>50年前,3名宇航员带着2台数字计算机奔赴月球。几天后,5亿地球人在电视上看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爬出阿波罗11号登月舱并且在月球静海的粉尘状土壤上留下第一个人类脚印(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则操控指令舱留在了月球轨道上)的模糊画面。随后,这3名宇航员立刻成了全球知名的名人。而辅助引导、操控飞船的计算机却只在技术爱好者的小圈子里赢得了一  相似文献   

10.
<正>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踏上了月球表面,迈克尔·柯林斯驾驶哥伦比亚号指令舱环绕月球飞行。"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成为阿波罗登月事件中最热流行语之一,‘鹰’指的是鹰号登月舱。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也为阿波罗的另外5次登月奠定了基础。阿波罗每一次登月都对着陆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开展了  相似文献   

11.
预言是一种笨蛋的游戏,因为能够料到出乎意料之事的,除了猜测之外,别无他法。到头来,预言家几乎是永远不考虑嗣后趋于明朗化的结果的。针对我这层意思,这里有一个例子……打从1919年开始,到1969年这半个世纪中,无数科学幻想小说描述了飞向月球的故事。其中好多,卓有识见地描写了火箭飞行的必要条件和登上月球的身体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润 《世界科学》2008,(1):35-36
当一枚重达20万磅的火箭助推器朝着月球推出有效载荷完成使命后,怎样才能让这个庞然大物返回地球? 这正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着手做的事.  相似文献   

13.
正NASA新航天器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发射,它将为科学家展现我们附近行星的更清晰图景。美国宇航局(NASA)于美东时间2018年4月18日发射了一颗探测卫星,这颗带着相机和雄心的小航天器"凌星系外行星巡天卫星",又称TESS,在熊熊火焰中由Space X猎鹰9号火箭搭载升空,它将长时间在月球和地球之间停留。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它将扫描巡  相似文献   

14.
重返月球     
从1959年至1972年,美、苏两个冷战对手为"争夺航天先导权"而争相"探月"的太空角逐,以美国六次载人登月胜利成功而告终.此后,"探月"活动沉寂了近20年.究其原因,也许是由于"载人登月"耗资过大、效率太低,以及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角逐消失之故吧.然而美国在探月停顿、转而探测其他星球时,却并未放松对月球的探究,只是由对外资料搜集转为内部研究分析,美国宇航局(NASA)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和休斯顿行星协会的专家们从未停止过对所获月球资料的深入研究.经对浩瀚资料旷日持久的反复论证,美国总统根据掌握的月球新情况,作出了"重返月球"的决断,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国际"探月"热.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16.
<正>"嫦娥二号"卫星自2010年10月发射以来,经过长途奔月、近月制动、绕月飞行、降轨控制等多个关键环节,在距地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由于卫星燃料充足,科学家决定在2011年6月16日左右,让"嫦娥二号"卫星离开月球,飞向150万千米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继续进行探测。然后,它又从700万千米处以每秒10.73千米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组航天器终于观测到了科学家搜寻多年的一个现象:行星际激波。据了解,NASA通过"磁层多尺度任务"项目(MMS)观测地球周围的磁环境。该项目依靠4枚相同的航天器合作绘制正在发生的空间现象。在该项研究中,科学家剖析了2018年1月在磁场中发生的这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行星际激波,即不断从太阳流出的带电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美国于1972年结束了“阿波罗”探月计划,在经过长达30余年的等待后,美国总统布什于2004年1月24日向全世界宣布了新的太空探索计划——重新恢复载人月球探测,并以未来的载人火星探测为目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又于2005年9月公布了载人月球探测计划的具体内容:2018年再次将宇航员送往月球,此后每年至少进行2次月球探测任务,争取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能使宇航员驻留月球长达6个月之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综合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于2013年10月实施了一项名为"月球激光通讯演示"(LLCD)的实验,即通过激光从一颗环绕月球轨道的卫星向地球传输数据,在地一月之间建立起超高速网络连接,速度达到每秒622M,旨在为用于其他卫星和行星的3D视频传输和远程遥控机器人探索任务铺平道路。而当前用于太空通讯的无线电频率系统的传输速度只有其的几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回溯地球的过去,展望地球的未来,月球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个地球以外的星体也许拥有支持太空活动的宝贵资源,它蕴藏的科学宝藏也许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50年前,美国人首次行走在月球表面,但下一波的月球探索会有根本性的不同。美国宇航局(NASA)创新组合了多个与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有关的太空任务,它的非载人月面探测任务最早将于2020年开始,聚焦于对月球资源的科学探索,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