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实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采用VOSviewer、CiteSpace 5.1 R8软件分析及文献归纳方法,识别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研究热点,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土地整治以及流域生命共同体研究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研究内容、研究尺度、数据支撑4个方面指出未来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一个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向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有底线思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与绿色版图设计,提出了长时间序列演进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新方法。以南宁市为研究区域,取2000—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首先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结合斑块连通性指数进行生态源地的提取与景观阻力值的设定,其次运用电路理论构建总体生态网络并提取关键廊道,最后借助Linkage mapper工具生成重要夹点进行综合部署与落地以优化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研究区南部重点走廊质量有所改善,但较少有走廊连接南部地区与东南方角落。期间,生态网络平均电流值持续上升,2020年最大电流值与平均电流值达到最大,生境质量最佳;综合利用MSPA和电路理论可以有效地确定源区并精准判断生态网络的落地与演变规律。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一套思路与具体方案,是新时期国土空间多要素统筹规划和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凤  叶长盛 《江西科学》2022,(3):459-467
全面评估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健康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昌市为例,通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南昌市2000—2019年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综合健康指数及各子系统的健康指数,并探讨了其山水林田湖草和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脱钩关...  相似文献   

4.
刘国平  廖日红 《江西科学》2021,39(5):909-914
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地是不同生态系统空间的综合保护利用,因此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以县级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研究为案例,探讨了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自然保护地整理优化技术方法.研究认为:通过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可以提高生产空间的利用度、增强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促进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对更好地推进相关地区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旨归。以继续深入推进“两山”理论诠释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诠释生态价值观;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生态民生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诠释生态系统观;以用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生态法治观;以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诠释生态共赢观。从六个方面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理论支撑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测度研究区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粒度特性与空间分异规律,论文基于"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与PSR模型,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健康值,利用空间探索性法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因子探测器直观展现各因素决定力大小.结果表明:1)宜宾市各区县国土利用生态综合健康平均指数围绕0.60上下波动,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但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差异较大.2)国土利用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健康区域面积最大,达到6 13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6.07%;亚健康区域面积次之,占比29.78%;不健康区域面积最小,占比24.15%.3)国土利用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具有空间相关性的以正相关为主,主要是HH型或LL型集聚区.4)人类活动差异是影响全市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自然系统恢复力差异是次要因素,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与政策调控等是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其他因素.因此,收紧容量上线,兜住生态底线,坚持国土集约利用,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宜宾市提升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打造生态山水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合理、有效配置国土空间资源.传统生态规划中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生态资源供需不匹配等现象.生态系统服务一侧是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另一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易于表达、接受和定量评价.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需求可以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手段.运用3S、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技术和InVEST模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分区、空间制图和供需匹配等工作,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高效循环、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和提升、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网络.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可以完善生态规划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灾害,传统的泥石流防治多注重岩土工程措施轻生态工程措施,而生态工程防治泥石流的关键是对流域进行系统科学的生态功能分区.基于此,选择泥石流多发区云南东川阿旺小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为基础,采用图形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功能对该流域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实现既防治泥石流灾害又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泥石流灾害特征以及防治工程的可操作性,将流域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9个二级生态功能小区,分析了每个小区的生态功能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对策和重点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方法】考虑人类活动对生命共同体的影响作用,加入“城”的要素,结合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选取典型代表年,开展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健康轨迹评价,利用RAGA-PPCE探寻变化分异格局与健康驱动机制。【结果】1) 山水林田湖草·城呈现出空间地域的稳定性和时间序列的动态性,且健康状况日趋良好。从2000年至2017年,中度病态占比由27.27%下降至4.45%,仅巫溪县处于中度病态;2)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影响因素为驱动力(0.190)、响应(0.168)和状态(0.143),主要影响因子是城镇化率(0.218)、人口密度(0.210)、绿化覆盖率(0.206)、无害化垃圾处理率(0.193)和林地覆盖率(0.188);3) 重庆主城区及附近区(县),需着重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库区腹部侧重生态保护前提下可寻求增值效应。【结论】首次以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尝试建立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人地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开展生命共同体健康轨迹评价与发展对策,对区域生态建设尤其是三峡库区自然资源国情与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指数,促进其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的分析与探讨研究.在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划分生态修复分区与生态单元、生态保护修复模式选择、生态修复工程布局与时序安排,提出一种全新的修复方法.通过应用实例分析证明,新的修复方案在应用到实际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指数,促进...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是新时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核心,在保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地区自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以来,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成绩斐然.基于长期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等研究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剖析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改变、生态系统稳定性仍面临巨大挑战、灾害风险依然较为严重、水土保持监管水平薄弱等方面.据此,从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未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3.
合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沂南县为案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阻力面方法,利用国土现状调查数据及GIS技术,构建沂南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识别全县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廊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并对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为它的健康管理及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使用正态云模型进行有关健康诊断,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较低的省(直辖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游区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最好的区域。2)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按健康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田子系统、水子系统、山子系统、草子系统、湖子系统、林子系统。3)在由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构成的46种系统组合中,90%以上的系统组合的耦合度高于0.8,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约98%的系统组合协调度为0.3~<0.5,处于轻度失调阶段。4)林业单产、森林蓄积量、湖泊面积、人均水产品、渔业总产值等指标是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推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结合吉林省生态环境分区特点,对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和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东、中、西三个生态区的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各不相同,东部长白山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为主,中部台地以土壤保持功能为主,西部松嫩平原以生物多样性维持和防风固沙功能为主;吉林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性以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呈"东屏西带、中部多点、山水连通、相融共生"的空间格局.监管体系应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和区域生态安全,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开展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评价,集成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林芝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林芝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水平整体较高,极重要区、重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2.6%和28.1%;2)林芝市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较高,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3)以乡镇为单元,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并阐释了生态保护重点方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状况研究的功能区划方案,有助于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理,为推进林芝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人口密度、人均GDP、植被覆盖率等14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其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以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利用重心分析模型,分析2000,2014年长三角生态安全重心的迁移趋势与方向,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三角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提升,但不同城市的增长速率差异明显;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不高,各城市差异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区域高于北部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安全分区为安全区(湖州)、低安全区(无锡、上海、泰州、苏州)和中安全区(其他城市);影响生态安全等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植被覆盖率、第三产业比重、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比率、环保投资比重5项指标;生态重心由西向东转移9.303 9km,但仍位于区域中部,转移速度较慢,未来有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吉林市依托其“三面临水、四周环山”的自然山水环境,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以生态的、人文的视角解读城市空间,以生态的策略引导城市发展,以生态的技术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探索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手法,从资源环境入手,分析山水格局、生态景观廊道,倡导绿色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优化城市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文明、人与山水完美相融的现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乡村全域综合整治对山水林田湖草村健康变化的影响,为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规划布局和绩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龙华 白沙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驱动力 压力 状态 影响 响应 管理(DPSIRM)模型,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熵权法、健康距离法和投影寻踪法,评价综合整治前后村社水平山水林田湖草村健康水平,找出健康距离值差异变化,并剖析单指标层面的健康距离及形成原因。【结果】2016—2020年研究区内宝珠村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407 3降至0.091 1,朱羊寺村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402 3降至0.076 9,由“亚健康”转为“健康”状态;村域内部天堂社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453 4降至0.054 0,水竹社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434 3降至0.078 1,通花社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425 6降至0.100 4,〖JP2〗塝上社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378 9降至0.054 0,〖JP〗井坝社综合健康距离值从0.334 1降至0.141 2,5个社区从“亚健康”或“较健康”转为“健康”,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健康格局。【结论】研究区村社水平的山水林田湖草村综合健康距离值在综合整治后均有所降低,村社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提升,总体处于“健康”状态。综合整治工程有助于山水林田湖草村的系统修复,能有效地增强乡村“健康”。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专利是产业创新的风向标,也是彰显企业创新能力的显示器.生态修复作为环保行业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修复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中国2001-2019年生态修复专利数据,探析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网络合作特征及技术创新演进趋势,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专利计量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①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且尚未走进技术驱动阶段,提升跨区域合作效应、增强产学研合作及提升产业链延伸增值成为重要实现方式;②生态修复技术主题演进与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植被栽培是专利申请热点;③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融合改进,有效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要趋势.研究结论:加快生态修复专利市场化转换,推动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产业转型,需以优化专利产业布局、推动企业作为专利主体的产学研转化为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