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兼及论证了阳城县为桑林祷雨的地望,认为桑林祷雨及《大濩》乐的制作反映了商汤把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结合起来的治国思想,其中德治是其核心。认为商代礼乐的功用虽然仍以巫术宗教礼仪为主,但是也已经开始向治国和教化的工具转变。因此商代是我国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礼乐文化,历经商周萌芽期、秦汉勃兴期、魏晋南北朝互动期和隋唐传扬期,日渐深远地将中华文明传播于东亚儒家文明圈.重观礼乐文化的缘起与勃兴、发扬过程,从礼器到礼仪,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影响辐射于整个东亚文明圈,这是礼乐文化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社会发展过程,也是礼乐文化内化于中华文明精神成为文明体...  相似文献   

4.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122-125
儒家礼乐文化,其实质在于运用"礼乐"的外在规范性与内在感化、熏陶性对人进行教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而,科学、合理地将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殷周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周代初年总是对殷商革命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对殷商革命的历史反思决定了周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周初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周人取代殷商后,高举起"偃武修文"的旗帜,建构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周代礼乐文化体现了从巫术的迷茫走向理性的清朗、从尚武传统转向尚文精神的发展趋向,这是殷周之际文化变革的根本标志。其主要体现在宗教的伦理化与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政治的秩序化与礼乐文化的制度保证、生存的风雅化与礼乐文化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20日,在我校召开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和谐理念与当代和谐文化构建研究》结题会,结题会由学校科学技术处主持,项目负责人张自慧副教授代表项目组作项目研究报告。该项目对先秦儒家礼文化的和谐理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凝炼,对礼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和谐思想与人文精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对礼稳定秩序、和谐社会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探索,深入分析了礼的政治功能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利与弊。对礼乐文明的内在和谐机制进行了结构要素分析,提出了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动态和谐模式。同时还从多视角探析了儒家学说独尊千年的深层内因。研究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和谐内容,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结题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研究报告和认真审阅有关结题材料后,一致同意通过结题。《先秦儒家和谐理念与当代和谐文化构建研究》项目通过市教委结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礼乐”四字精神,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要求我们兼容并储多种观点,相互吸取各自长处;“礼”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自由,并在社会上讲究道德精神文明;“乐”要求我们在家庭、邻里、同事、同道和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生活。新世纪中国的未来社会,就是耸立在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中和礼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礼乐起源于上古,至周代趋于完善。礼强调差异,讲求秩序,意在确定人伦规范建构社会的等级关系;而乐则讲求旋律,强调和谐,试图诉诸情感,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交往。二者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但是在封建社会,经过儒家的整理和组织,将礼与乐合二为一,试图借此实现家族、社会以及政治的和谐。礼乐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兰岚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涵、特征的概述,探寻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从将中国礼文化纳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中国礼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中的中国礼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精义所在。本文通过儒家诚信文化内涵的发掘、探究,力求阐明儒家诚信文化在求信精神、为人准则、行为规范、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当代青年德育的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间大幡醮仪,肇始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完备于唐宋。桂东南客家聚居区至今完整传承,堪称民间信仰之珍贵活化石。大幡醮仪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佛皮、道骨、儒家魂”的结构特征,还表现了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至尊地位,更在解决民众生老病死各种困厄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并且技艺卓越,值得国内外学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作为传统唱法的现代创新演绎,以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大的音乐市场生存空间,契合了当代和谐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注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音乐概念比较宽泛,关于中国音乐的定义及内涵界定,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大体有两类纷争。从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音乐在新一代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音乐人笔下,必定会绽放出多彩亮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和"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核心。嵇康在批判儒家音乐教化思想、继承道家音乐自由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人们运用"和比"的方式创作出了和谐的乐音组合,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和比"之音由此而生;人们在倾听和美之乐时,与之形成共鸣,内心情感便外在表现出来,同时,音乐亦在礼和乐的配合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一定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他的求索精神有着深远影响。桀骜不驯、奋发图强、矢志不移的楚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生长土壤;经世致用、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是屈原求索精神的内在支撑;道家思想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领悟是屈原求索精神的气脉神韵。屈原的求索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追求,对国家人民命运的索求,对人类终极理想的诉求和对宇宙自然知识的探求。这种求索精神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无限的广延性,对中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施咏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42-144
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传播中国音乐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声乐"三个方面分析了周小燕的声乐表演艺术特点;从"注重语言的结合、攻克技术难题、教学中的真善美"三个方面总结了周小燕的声乐教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是以"夷夏之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从王夫之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王夫之夷夏论的核心仍然是维持"道统"与"治统"的一致性,并未突破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基本格局。王夫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始终都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在夷夏之辨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局限,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国如家、忠于祖国的道义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