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和优缺点,简要回顾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情况和"3S"技术集成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该系统包含以下主要子系统:数据获取与提取系统;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决策系统。在该系统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的优点,实现3S技术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3S技术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常见的河道测量、冲淤变化监测为例,阐述了在河道测量、冲淤分析、动态监测中的传统分析方法和3S技术的应用方法,从而显现3S技术的优势,并勾画了3S技术在河道测量中的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S”技术作为当前信息管理的高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RS,GIS,GPS及“3S”集成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当前的热点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3S”技术作为当前信息管理的高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Rs,GIS,GPS及“3S”集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整理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并展望了“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监测只能解决局部的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3S"技术.3S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高新技术.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来说明"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S”技术作为当前信息管理的高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RS,GIS,GPS及“3S”集成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当前的热点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具有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功能,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和动态监测方面有广泛应用,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对利用3S技术在景观数据获取、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景观生态监测和景观规划等方面应用进行研究,并展望3S技术在景观数据准确度评价、景观尺度推绎、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生态模拟等方面的前景,得出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是对自然地表变化及社会经济信息变化实施监测,整合、统计、分析地理国情信息的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发展趋势及其变化相关性,掌握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该文主要阐述了3S技术在地理国情分析、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应用等方面的应用,3S技术应用在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应用对提高数据成果质量和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不仅对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为政策分析提供更多定量化的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草原蝗灾气象监测预警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草原蝗灾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并简述3S在草原蝗灾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同时,重点介绍了北方草原蝗灾气象等级(气象适宜度)预报关键技术,对蝗灾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凤仙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7):12-13,43
旱灾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农业自然灾害,本文对3S技术在农业干旱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分类综述,重点介绍了用遥感进行监测的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归一化植被指数法、距平植被指数法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法。并对未来基于3S技术的农业干旱监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相较传统流域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手段,基于3S技术的"数字流域"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水环境信息数据,通过RS手段可以获得水色、水温、水面形态等信息,推测有关水文及水质信息,GPS可以用来校正RS获取的空间位置信息。运用GIS对RS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模拟流域水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为流域水环境治理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同时,近年来生态浮床、河道曝气技术、生态混凝土、阿科蔓复合生态技术、光催化技术等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不同的技术与材料各有不同特点,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尚未在流域水环境治理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景观生态规划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的研究.近年来,由于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3S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景观定量研究的发展和景观结构、格局及动态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景观模型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该文应用生态足迹法和3S技术等实地调研方法,开展乡(苏木)尺度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通过调整通用产量因子,弥补了固定转换因子本身的不足,提高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2000—2007年内蒙古正蓝旗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正蓝旗各地区草地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水平,研究区处于一种消耗高、效益低、以损失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系统动力学软件STELLA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建模试验是生态学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复杂的生态过程,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描述并仿真复杂反馈系统的方法,适合解决生态学中多因子相互作用问题.系统动力学建模工具STELLA软件因其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等特点,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及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在简要介绍系统动力学方法及其工具软件STELLA基础上,通过3个应用案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臭氧损耗模型和大熊猫种群动态模型,说明系统动力学软件STELLA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中国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展、难点和问题,以及海岸带生态修复科技的国际经验,从海岸带生态修复体系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传导、陆海统筹修复和技术系统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海岸带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机制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中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科技热点和重要进展;归纳了不同海岸类型的海岸带生态修复,主要典型海岸生境类型的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科学技术应用进展等;提出了海岸带生态修复从项目到场景营造、从技术向多元综合解决方案,以及在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城市韧性、营造城市风貌和海洋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生态产生了多元化变化,系统呈现出更高的无序性.如何识别教学生态的发展阶段,以何种建设策略来促进生态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耗散系统理论视角分析信息化教学生态的变革过程.基于技术的非线性影响、系统的远离平衡态以及保持系统负熵流的自组织原则,提出信息化教学生态重塑的三阶段,即结构变革、动力变革和开放发展,在此发展规律上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模型,并进一步结合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与国家政策要求,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的熵值计算模型,并验证计算模型的可行性,评价教学信息化生态的发展状况.论文提出从变革组织结构、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对外合作三方面来优化教师共同体的供养机制,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生态发展为更高的自组织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2021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滨水空间作为城乡"三生"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要素,对城乡建设的品质、环境、生态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滨水空间的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水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回顾了2021年滨水空间生态修复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河岸带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带定义、河岸带功能、河岸带管理、河岸带宽度确定以及河岸带保护技术等方面.河岸带生态受到时空、水文、气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普通的研究方法不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生态河岸带的研究应以现代数学、生态学、水力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实现生态河岸的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9.
道路建设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路域生态学为科学阐明人、车、道路及其相连的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不同区域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特点,优化调控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域生态产品、构建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体系,是推动道路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我国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发展要求,在对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内涵、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