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江静波等在从事人疟原虫实验寄主的研究中发现,对实验寄主换血处理以后,人疟原虫在猴体内发育更佳,但至第5—6天都出现原虫数急降的现象.本实验采用同位素~(51)Cr 标记血球的方法,测定人红血细胞在猴体内消失的情况,从而间接了解原虫急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柄球藻属(Stilocapsa)是黎尚豪先生于1947年根据在广东北部(坪石)所发现的中国柄球藻(Stilocapsa sinica Ley)而定立的属于蓝藻门的一个新属。迄今三十多年来尚未见有报道这个属中的其他种的发现。1980年7-9月间,我们在闽北山区采集的蓝藻标本中,发现了一种柄球藻属植物,在形态特征上和黎尚豪先生所定的中国柄球藻(Stilocapsa sinica)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现作为一个新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特区科技》1998,(3):26-27
虐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播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虐疾流行以间日虐分布最广,部分地区间日虐与恶性虐并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虐疾逐年增加。虐疾的发病率有所回升;虐原虫及蚊媒抗药性不断产生,低原虫密度感染无症状虐疾带虫者增多,采用镜检法,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且对间日虐和恶性虐混合性感染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故难以适应当前虐疾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福建几种两栖和爬行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两栖和爬虫类寄生吸虫,过去唐仲璋(1941、1959)、江静波(1951)、金大雄(1963)、童远瑞、孙超白(1964)、李敏敏、顾昌栋(1978)等先后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在闽侯、莆田、惠安、福鼎、屏南、福清等县采集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福建过去未经报告的种类有30种,分隶于13科19属,其中有2新属,12种是新种,10种是我国新纪录,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兹将各种类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江静波等自1961年陆续发现在我国有一株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经反复研究至1965年定为一新亚种,并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此后各地相继有类似本疟原虫的发现(张绍武,1965;四川地区五二三中药三组,1975;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1976;张奎等;陕西省卫生防疫站,1978;彭德华等,).但对于本虫的分类地位问题,各家意见不一,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6.
1975年5月,广州动物公园赠给我们一只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婴猴,该猴据说购自广西。同年8月,我们将这只婴猴带到广西百色地区作血传恶性疟原虫的试验。切脾之后半个月,曾静注接种一恶性疟原虫患者的鲜血,次日在它的血中查出一种与三日疟原虫颇相似的疟原虫。追查接种前的血片标本,发现在切脾后和接种前该虫已出现,可见它本来就寄生于熊猴。我们用静注接种的方法,使该虫在猕猴中反复传代,发现在切了脾的猕猴中可大量繁殖,红细胞的受寄生率最高可达90%以上。有4只猕猴在原虫寄生率达到高峰时死去;存活的则变为慢性感染,而原虫在猴体可持续出现一年以上。为了定种,我们首先致力于该虫红内期繁殖周期的研究。在同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们对两只受染的猕猴,在8天期间进行不间断的2小时一次的血检。每次制血  相似文献   

7.
目前被公认的人体寄生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間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此外经报告尚未肯定者尚有P. falciparum quotidianum Claig, 1909; P. vivax var. minuta Emin, 1914; P. ienue Stephens, 1914; P. perniciosum Ziemann 1915; P. falciparum var. aethiopicum Raffaelo and Lega, 1937; P. wilsoni Roberts 1940; P. sp. James and Kauntze, 1930等。1961年我校生物系和卫生保健室共同检查疟疾患病者的血片,发现一部分的教工和同学的血液中有一种疟原虫,其形态颇特异,虽与间日疟原虫比較接近,但是有好些重要的特点和Roberts氏1940年所记载的威氏疟原虫(Plasmodium wilsoni)相同。威氏疟原  相似文献   

8.
探讨新型荧光光源吖啶橙(AO)梯度染色法检测伯氏疟原虫的效率和实用性.对经血液腹腔接种传代感染5d的伯氏疟昆明小鼠(60只)以红细胞的疟原虫寄生率计算法计算原虫密度,并用正常小鼠新鲜血10倍倍比稀释其尾血或眼球血,同时推制薄血片.用新型荧光光源AO法和瑞氏法染色后高倍镜检,记录每片发现三次原虫的平均时间,5min观察300个视野未发现疟原虫者为阴性.本AO染色法、瑞氏染色法能检出的伯氏疟原虫的最低原虫密度分别为11虫/μL、19虫/μL.当原虫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时,两法检测发现疟原虫的时间有差别,前者比后者快.原虫密度适中的稀释倍数组原虫密度与各法检出的时间为负相关.不同稀释倍数组两法检出时间均为正相关.新型荧光光源AO梯度染色法是检测人体疟原虫的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可推广作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后期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广东汕尾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鼻腔中的1种单殖吸虫——卡氏嗜鼻虫Nasicola klawei(Stunkard,1962)Yamaguti,1968.所获标本的形态结构及大小与原始描述及Yamaguti( 1968)、Kohn等(2004)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子宫结构、睾丸数目及后吸器边缘小钩的长度上略有差别.嗜鼻虫属及卡氏嗜鼻虫均为我国新记录,青干金枪鱼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记述采自广东汕尾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鼻腔中的1种单殖吸虫——卡氏嗜鼻虫Nasicola klawei (Stunkard,1962) Yamaguti,1968.所获标本的形态结构及大小与原始描述及Yamaguti(1968)、Kohn等(2004)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子宫结构、睾丸数目及后吸器边缘小钩的长度上略有差别.嗜鼻虫属及卡氏嗜鼻虫均为我国新记录,青干金枪鱼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2015年8月,在四川亚丁自然保护区进行硅藻标本采集,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硅藻样品进行观察,共鉴定到81种(含变种),隶属于3纲19科31属,其中中国新记录2属2种:扁圆卵形藻斜缝变种Cocconeis placentula var. klinorahis Geitler、达奥内沙生藻Psammothidium daonense (Lange-Bertalot) Lange-Bertalot,对两个新记录种类的形态特征、生境和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齿龈阿米巴及口腔滴虫是寄生人体口腔中的两种原虫,至今未发现包囊,其与疾病的关系也未肯定,一般说来,这两种原虫都是在口腔卫生情况不良及有口腔疾患的人感染率较高。有关这方面国内报导不多。我们为了解本市口腔原虫的感染情况,对我部附院口腔科门诊病人进行调查,为口腔原虫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闽清县肺吸虫病病原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清县近年来陆续发现肺吸虫病病例。我们自1978年以来根据病人线索按东、西、南、北不同地区收集标本,对当地肺吸虫病病原学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虫种及其比较将自蟹体内检出的不同形态的新鲜囊蚴分别感染家猫、家狗。待在动物粪便中查获虫卵后解剖,检获的虫体标本经染色制片鉴定。当地有三种肺吸虫;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闽清肺吸虫(Paragonimus min-  相似文献   

16.
孟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假叶目孟氏迭官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第二期幼虫即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所致。国内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近10年来每有零星报告,广东省报告最多。所见报告的病例其疾患多在眼部,现就发生在颅脑、阴囊及腹股沟附近等部位,并经吡喹酮治疗取得良好效果6例报告如下:1 病例例1,男.27岁,干部,广东潮阳县人。患者家居农村,经常吃炒青蛙,1983年听说活青蛙能清热解毒,吞服活青蛙1只。随后无意中发现左精索上有一绿豆般大肿物,无明显不适,未予注意。1990年6月发现左精索上又增加一个绿豆大肿物,有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我们在吉林省收集到几种蚯蚓标本。其中有的种是国内未曾发现的,更无标本。这对研究土壤有重要意义,特作报告。1 正蚓科 Family Lumbricidae 双胸属 Genus bimastus1.1 微小双胸蚓 Bimastus parvus(Eisen)1874地点及材料:吉林地区左家、成蚓11条、未成蚓23条。分布:世界广布种,东北地区除白城外均有报告。  相似文献   

18.
江静波教授,1919年生于福建省永定县.早年在福建漳州、厦门读中学,抗战期间曾赴新嘉坡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1941年回国就读于协和大学.毕业后考入岭南大学研究院,在陈心陶教授指导下攻读寄生虫学并兼任助教.1948年获硕士学位,成绩优秀,被选为斐陶斐励学会(金锁匙学会)会员,应聘为岭南大学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19.
在整理鉴定历年来采得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时,发现有五种在四川尚无记载,属四川新记录,特报告于后。一、虎纹蛙 Rana tigna ruguloso Wiegmann 1962、63年5—6月采自南充、岳池、蓬安三县共辖的金城山(最高海拔1,128米)。标本8号,2♀6♂。虎纹蛙在四川是否有分布,在不同的著作中,曾有不同的看法。1961年刘承剑、胡淑琴先生著的《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指出四川有分布。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肺吸虫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吸虫病在福建省发现早,虫种及各阶段宿主繁多,分布广泛。Rathbun(1904)曾报告在挂墩采集的溪蟹是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liculatum Milne-Edwards,1853)。戴爱云、陈国孝(1979)来闽作福建省淡水蟹类研究时指出该报告有误,在武夷山发现的蟹类应为福建华溪蟹(S.fujianense)。1977年我们曾对捕获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坪溪的螺蛳与溪蟹标本进行检查,发现不但感染率高,而且感染度重。黄一鸣等(1981)报告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