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潞安矿务局沁水林场油松人工林不同立地条件下高生长、基径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用5年高生长段作为反映立地条件优劣与否的指标是合适的。(2)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根系分布规律不同,土层由厚到薄,油松根系由垂直型演变为水平型。(3)油松细根(<2mm)生物量和粗根(2~10mm)生物量分别为1131.20kg/ha和1309.60kg/ha。  相似文献   

2.
岩质海岩防护林树木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岩质海岩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强化土壤抗冲性进行研究,发现根径在0.5mm以下和0.5-1mm的细根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显著,原因在于数量庞大的细根系直接网络土体、活跃细根系的死亡分解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结构的间接改良作用。当根径不小于1mm径经的细根在原有基础上每1000cm^3土增加100g根量,树木根系对土壤抗冲强强化值将分别增加21.45(湿地松),12.20(马尾松)、28.99(日本扁柏)和11.34(毛竹)。  相似文献   

3.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广西南亚热带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以及评价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状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0~60 cm的3个土壤层中,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40 cm的土壤层中,分别为幼龄林(88.6%)、中龄林(92.56%)、成熟林(93.67%)、过熟林(86.24%)。其中在0~20 cm深的土壤层中根系生物量最大,在20~60 cm土壤层中,由成熟林(0.34 t/hm~2)到过熟林(1.08 t/hm~2)的过程根系生物量增幅最大。(2)4种林分不同径级根系分布格局有所不同,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细根(0~2 mm)与小根(2~5 mm)的占比较大,其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87.43%和79.32%,而根系径级越大所占比例越小;而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中根(5~10 mm)与粗根(10 mm)生物量占比相较于幼龄林和中龄林开始增大,中根生物量在由成熟林(0.75 t/hm~2)到过熟林(1.94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粗根生物量在由中龄林(0.32 t/hm~2)到成熟林(2.72 t/hm~2)的过程中增幅最大。总体来看,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根系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深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F=13.903,P0.01),林龄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F=1.530,P=0.226)。  相似文献   

4.
【目的】细根生长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酚酸在根际的累积可能影响杨树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分配进而影响生产力。笔者通过模拟杨树人工林根际酚酸环境,探究杨树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对酚酸的响应,深入揭示根-土界面性质改变对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为探明人工林根际过程和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以改良Hoagland 营养液为基础,参照连作二代杨树人工林土壤酚酸含量配制溶液并进行杨树幼苗培养。采集杨树幼苗根系,按50%的比例选取细根 (根径D < 2 mm) 样本并按根序进行分级,制作1~5级根序细根石蜡横剖面切片。采用根系扫描仪结合分析软件获得各根序细根的长度、直径,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根序细根的剖面直径、维管束(中柱)直径等参数,并计算比根长、根组织密度、维根比等。采用Origin Pro 8.0进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并作图,分析细根形态特征和剖面结构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酚酸处理显著减少了杨树幼苗根系生物量。1~5级根序细根的生物量在对照和酚酸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其所占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酚酸处理总体抑制了杨树幼苗细根的伸长生长,1~3级根序细根的长度显著低于对照。酚酸处理具有增大杨树根系直径的效应,但1~5级根序细根的表面积在酚酸处理下均较对照显著下降。酚酸处理显著影响了杨树幼苗各根序细根的比根长和根组织密度,使比根长显著下降而根组织密度显著增大。此外,酚酸显著影响了杨树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酚酸处理下1~5级根序细根的维根比显著增大,根系内输导组织分化显著。【结论】酚酸对杨树细根生长发育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酚酸处理下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的变化体现了根系功能的改变,这将影响根系吸收进而对杨树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抑制。不同根序细根形态建成的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酚酸影响下杨树根系的生长策略。  相似文献   

5.
野生雷公藤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程度:枝数量>冠幅>主藤长>地径,各表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人工栽培的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构成:根52.75%、茎37.67%、叶9.58%,根是主要收获部位;雷公藤根系的平均含水率为43.88%,下坡>中坡>上坡;根系生物量组成以粗根为主,在不同坡位上均呈现粗根>中根>细根的规律;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与枝数量、地径、平均藤径、平均藤长的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0.980 7,说明以雷公藤枝数量、地径、平均藤径、平均藤长为选择因子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实现以总生物量为最终目标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6.
桂东南丘陵地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方收获和分级取样测定法,对16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积累及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与测树因子(D2H)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16a生马尾松人工林分总生物量为110.449thm-2,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为乔木层>死地被物>草本>灌木;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主要集中在10~20cm径阶范围,占整个乔木层生物量的83.01%,优势木和被压木对林分生物量的贡献不大,平均木构成了乔木层的主林层.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顺序为干材>枝条>根>干皮>叶;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胸径的增大呈现不同趋势:干材与干皮积累的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步减小,而树枝、树叶、树根的相对比例在增加,马尾松的干、枝生物量差别逐渐缩小,生物量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河堤防护林带树木根系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河林带8种主要造林树种树木根系形态特征,分析了各树种树木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8种树木根系呈“鸡爪状”沿河坡面延展;根系形态种间差异明显,刺槐和龙柏为“垂下根型”根系,水杉,杉木和樟树“斜出根型”根系,柳树、中山柏和桃树为“水平根型”根系;除刺槐外,各树木根系的生物量90%以上集中分布在0-50cm土层中,平均根深为1.0m左右。因此,在河堤上造林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栽植密度与植株配置形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在生长季中的动态变化,了解人工林地下生理生态过程(尤其是根系效应)的响应规律,为合理调控杨树人工林栽植密度并提高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栽植年份为10 a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林分,设置两种密度(低密度株行距:6 m×6 m和4.5 m×8 m。高密度株行距:5 m×5 m和3 m ×8 m)和两种栽植形状(正方形配置株行距:6 m×6 m和5 m×5 m。长方形配置株行距:4.5 m×8 m和3 m×8 m)共4个处理,每种密度和配置设置3个重复,共计12块样地。在每块样地中随机选取2株树,利用完整土块法在距树干60 cm处进行根系取样。分析比较细根[直径(d)≤2 mm]总生物量、不同直径等级(每0.5 mm为1个直径等级)细根生物量和生长季不同月份(5、7、9、11月)的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密度和植株配置形状处理下的差异。【结果】①林分密度对细根总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生长季中前期(5、7月)细根生物量和小直径细根(d≤1 mm)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生长季前期的小直径细根生物量均表现为高密度林分高于低密度林分;林分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效应在两种植株配置方式下具有相似的规律。②植株的配置形状对细根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因不同生长阶段和林分密度而有所差异。总体上,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要高于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细根生物量(除9、11月的低密度林分),尤其是在5月和7月的细根生物量和小直径细根生物量;③在不同植株配置形状中,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的林分均匀度较高,细根生物量在株间与行间方向上并无显著差异;而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在株间与行间方向上细根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两种长方形配置的林分细根生物量在株行距方向上有截然相反的变化,4.5 m×8 m的林分行间方向的细根生物量比株间方向的高,而3 m×8 m林分的行间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比株间方向的低。【结论】林分密度和植株配置形状在整个生长季对细根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和植株配置形状都对小直径细根生物量存在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季细根快速生长的5—7月;正方形配置方式更有利于杨树细根的生长,细根能充分占据利用土体空间,而长方形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根系挤压或竞争,同时造成土地浪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容器苗生长、根系发育和养分状况对缓释肥的响应规律,筛选最佳施肥量。【方法】 设置3个包膜缓释肥(美国奥绿肥5号)施肥量(0.4、0.8、1.6 g/株)和1个空白对照(未施肥),生长季末测定4个处理下苗木形态指标、养分状况和根系发育情况。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探明苗木生长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差异,同时将地径、苗高、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全株生物量分别与施肥量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最佳施肥量。【结果】 苗木地径、苗高、全株生物量、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氮、磷、钾含量随着缓释肥施肥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其中施肥量为1.6 g/株时达到最大,苗高、地径和全株生物量分别为24.0 cm、4.9 mm和3.9 g/株。根茎比则随施肥量的提高而减少,对照最大为2.8。地径、苗高、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和全株生物量与施肥量构建的数学模型R2均大于0.95。【结论】 低施肥量下养分主要用于根系的生长,随着施肥量增加,大部分养分开始往地上部分转移,促进茎和叶的生长。地下部分的第1径级(03.0 mm)根随着施肥量增加显著增加。综合5个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认为黄连木容器苗缓释肥最佳施肥量在1.28~1.95 g/株之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潞安矿务局沁水林场油松人工林不同立地条件下高生长,基径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用5年高生长段作为反地条件优劣与否的指标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关帝山林区油松天然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关帝山林区不同立地条件油松天然林的生长过程,探讨其生长规律。进而为大面积营林,提高油松林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通过在关帝山林区采用建立标准地,选取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的方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天然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新探索——基于逻辑斯蒂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法应用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以及生态平衡原理,并以秦岭山区的油松为例进行研究。结果秦岭山区的油松作为木材每年可创造的经济价值达6400元/hm^2,比国家提供的补偿标准75元/(hm^2·a)高出几十倍,森林作为生产资料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将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一部分。结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3.
新泰市土门林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泰市土门林场7种林分的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积蓄量在1.48~10.08t·hm-2之间. 其中刺槐-麻栎混交林的最高,黄荆纯林的最小. 枯落物层的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范围分别为:0.48~2.99mm和0.39~2.47mm.二者都以刺槐麻栎混交林最高,油松纯林最低. 在0~40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饱和贮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刺槐-麻栎混交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麻栎-油松混交林、油松-黄荆混交林、油松纯林、黄荆纯林、荒坡.  相似文献   

14.
对西宁市南北山主要乔木树种青海云杉、油松、青杨、白榆的年高生长量和年地径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油松、青杨、白榆的年高生长量、年地径生长量均达到该树种的生长指标,但以青杨的长势最好,提示出这4种乔木树种均适于在西宁市南北山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松属植物叶片与植物抗寒抗旱特点的关系,以松属(Pinus)两种植物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i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为主要实验材料,同时,观察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研究针叶的表皮特征及叶片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松属植物叶表皮外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具有大的孔下室,树脂道发达.这说明松属植物叶具有旱生和寒性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样地法和模型研究了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结果为:(1)油松各类测树指标、地上部分各类营养部分生物量两两之间都有显著关系,但它们与果生物量的关系不显著。(2)CAR模型与VAR模型的估计效果都较好,但相对来说以VAR模型优于CAR模型。(3)依据相关指数(R2),筛选各类生物量估计的最优模型:其中,树干为Wt=a(D2H)b,其他各营养部分为W=aDb。(4)该区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分别为25.5506t/ha和1.1109t/ha/y,以干>枝>叶>果。(5)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中下部,从基部朝上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7.
兰州油松松针挥发性成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兰州产油松松针的挥发性成份进行提取,采用GC/MS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份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了20个化学成份.  相似文献   

18.
老顶山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拔1200—1300m处的28年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乔木层的生物量采用回归模型预测,其为:油松W树干=2.316(D2H)0.658,W(枝条)=1.313(D2H)0.989,W叶子=1.412(D2H)0.831和W(根条)=1.589(D2H)0.753,灌木和草本植物用表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6月份人工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43.470g/ha,其中乔木层35.679吨/公顷,林下灌木及草本层7.791t/ha。  相似文献   

19.
西辽河流域油松人工纯林种群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标准地调查基础上,结合树干解析,对西辽河流域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水蚀严重坡面人工种植的油松纯林种群进行了生长进程分析和枝叶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20.
皇甫川流域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皇甫川流域人工油松 (artificial Pinus tabulaeformis)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和好气性细菌数量依次排列为 :0~ 1 0cm>2 0~ 3 0 cm>1 0~ 2 0 cm>3 0~ 40 cm>40~ 5 0 cm;芽孢型细菌的分解转化活动强度依次为 :0~ 1 0 cm>2 0~ 3 0 cm>1 0~ 2 0 cm>3 0~ 40 cm>40~ 5 0 cm;放线菌数量依次排列为 :0~1 0 cm>1 0~ 2 0 cm=3 0~ 40 cm>2 0~ 3 0 cm>40~ 5 0 cm;真菌数量依次排列为 :0~ 1 0 cm>1 0~ 2 0 cm>2 0~ 3 0 cm>3 0~ 40 cm>40~ 5 0 cm ;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依次排列为 :0~ 1 0 cm >1 0~ 2 0 cm=2 0~ 3 0 cm>3 0~ 40 cm>40~ 5 0 cm.研究结果显示出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