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端粒酶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认为肿瘤的无限增殖与端粒酶的活化密切相关,端粒酶检测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对人体胃肠道的全程无创诊断,研制了一种具有自主运动能力并集成无线技术的内窥镜机器人系统.针对内窥镜机器人的胃肠道运动环境以及微型化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制作了仿尺蠖柔性运动系统、无线供能系统和无线通讯系统并组装了机器人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内窥镜机器人样机能够适应不同的运动环境而实现有效的主动运动;其无线供能系统在外部输入功率为14.7 W的状态下,可以实现最小
能量为360 mW的传输,在8 m的有效范围内可以实现实时遥控和30 f/s的视频传输.  相似文献   

3.
正"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20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于2016年4月12日至15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展会上,我校工业机器人、高光注塑成型成套技术研究与开发、高精密检测技术、有色合金压铸CAE模拟分析及真空压铸技术、3D打印机等众多自主研发的科研项目成果精彩亮相。其中,由我校自主研发的系列工业机器人首次亮相于厦门工博会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工业机器人由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相关单位联合研制而成,曾获得2015年全国创新创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非核素银染TRAP法,对3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16例胃癌、9例食管癌、5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6例非肿瘤患者的相应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7.5%(14/16)、食管癌中为88.9%(8/9)、结肠癌中为80%(4/5),其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病灶越大、病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端粒酶活性率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在相应癌旁组织和非肿瘤患者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皆为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可能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它有望成为有力的胃肠道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并在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方面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肌淀粉样变性是因为错误折叠蛋白质片段沉积于心肌细胞外基质所致的一类疾病,淀粉样蛋白质可来源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运载甲状腺素蛋白(TTR)等,患者可表现为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衰及各种心律失常等症状。目前已有多种无创诊断手段,但心肌活检仍然是诊断心脏淀粉样变性的唯一金标准。过去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患者心衰、心律失常症状,如今,先进的化疗方案、免疫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等已兴起。综述了近年来心肌淀粉样变诊断、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乳腺内钙化灶对乳腺肿块良恶性判断的重要价值.方法选择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有钙化灶的84例乳腺疾病患者资料,重点观察钙化灶的大小及数目、分布、形态特点,同时常规观察肿瘤的形态及边界、内部回声、检测结果与病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检测,有钙化灶的84例乳腺疾病患者中合并肿块者77例,单独发生者7例.病理结果提示恶性肿瘤有36例,良性疾病有48例.恶性肿瘤主要是浸润性导管癌,良性主要以纤维腺瘤居多;恶性肿瘤以簇状钙化居多,良性以斑块状钙化为主.结论乳腺内钙化灶检出率以及钙化灶判断准确性的提高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用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双抗夹心法)和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建立一种对尿RBP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快速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用纳米金免疫层析定量分析仪可在15 min内实现RBP定量检测,检测限为150μg/L(相当于150 ng/mL),检测范围为150~5000μg/L.与尿微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β2-微球蛋白(β2-MG)、尿纤维连接蛋白(FN)、溶菌酶(LZM)等肾脏疾病标志物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高、范围广、简便快捷,在近端肾小管的损伤、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过程监控中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蠕动式微机器人结肠镜系统及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蚯蚓蠕动原理的内窥镜机器人,可用于微创无创肠道诊疗.机器人直径和长度分别为9.5和120 mm,由自行研制的直线电磁驱动器驱动.详细介绍了样机的结构、运动原理和控制系统,建立了与爬坡能力相关的力学模型,给出了有效牵引的数学条件表达式,并对表达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建立了在粘弹性肠道中的受力模型,研究了牵引效率、临界步距,并进行了离体肠道试验.该研究为机器人结肠镜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7-08-16至2017-08-31;排行依据:遴选出的30家核心媒体报道频次)1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8月23—27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大会为期5天,由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3大板块组成,并设立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展区以及国际展区。大会围绕世界机器人研究和应用重点领域以及智能社会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双夹心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癌(HCC)血清学的临床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本课题前期研制的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夹心化学发光法诊断试剂检测HCC、肝内胆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正常人群等患者血清GPC3水平,同时用GPC3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上述疾病患者的肿瘤组织,同时分析甲胎蛋白(AFP)和本实验方法对HCC的诊断效能,进一步分析GPC3表达于不同细胞结构部位与血清水平关系.结果: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双夹心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HCC组GPC3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21倍,P值均小于0.01),与GPC3 IHC结果相一致.联合GPC3和A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明显高于单一标志物(GPC3和AFP的AUC分别为0.899和0.821,P值均小于0.05)的诊断价值.GPC3主要表达于胞膜和混合表达(胞膜和胞质),且所有胞膜和混合表达阳性患者血清样本的GPC3均高水平表达.结论: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双夹心化学发光试剂盒具有良好的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有可能用于HCC的鉴别诊断,且对分析GPC3胞膜型HCC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提供更多诊断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分析人体经穴生物阻抗的波动特性,进而实施经穴疾病关联诊断与中医干预,本小组研制了秒级微动人体经穴阻抗计量检测仪,该仪器最小测试间隔为0.01 s,可以0.24 8的周期循环跟踪人体24处经穴阻抗微动情况,具有高效无创、操作方便、实时性好等优点.实测数据表明,仪器重复性相对误差<0.067%,仪器准确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为0.22%~0.75%,目前同类仪器的相对误差水平为<0.1%和1%,因此秒级微动人体经穴阻抗计量检测仪可以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探索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在直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301名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为恶性肿瘤组,选取同时期就诊于该院的115例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和116例健康对照者分别作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用酶法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恶性肿瘤组、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A含量分别为(637±124) mg/L、(589±112)mg/L、(565±87)mg/L,恶性肿瘤组血清SA含量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恶性肿瘤组I~IV期患者血清SA含量分别为(594±123)mg/L、(622±116)mg/L、(630±110)mg/L、(741±141)mg/L,血清SA水平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递增,但恶性肿瘤组各期患者血清SA含量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临床意义不大。上述三组血清SA的阳性率分别为15.28%、6.96%、3.50%,恶性肿瘤组血清SA阳性率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仍明显低于文献报道阳性率。本研究发现血清SA可能与直肠恶性肿瘤的进展相关,但尚未发现其在直肠恶性肿瘤诊断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乳腺良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此检查手段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乳腺肿瘤的172例女性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其诊断率与手术以及病理学进行对比,此外进行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声像图、血流检测结果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率与手术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乳腺良恶性肿瘤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患者检查结果其形态规则率高、肿瘤包膜完整率高、内部回声均匀率高、存在钙化灶率低、探头加压变形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肿瘤血流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声像图、血流情况等相关检查为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且其诊断率甚是理想,亦可将其作为早期乳腺恶性肿瘤普查的有效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后处理三维重建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胃肠道疾病的MSCT三维重建并与大体病理解剖对照;所有病例均运用16层MSCT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后运用后处理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显示(Raysum)三维重建.结果:65例中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准确39例;对病变大小、形态、癌肿向周围侵犯的程度、肿瘤灶周血供等情况清楚显示.结论:MSCT结合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定位、病变累及的范围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液体活检是指通过无创手段提取病人体液(血液、尿液、唾液、乳汁等),并分析肿瘤组织衍生的生物标记物,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及外泌体.与传统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相比,液体活检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及时效性等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发展,液体活检已被许多临床试验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新颖活检技术.本研究将从生物学特性、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液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阀门泄漏尤其是内漏是影响管路阀门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析阀门内漏的声发射检测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信号处理及分析和工业产品等方面对国内外阀门内漏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目前还存在单一检测手段缺少有效性、阀门内漏机理研究不够、智能决策和辅助不足等问题,因此下一步应综合采用多种泄漏检测手段,并深入了解阀门内漏的水动力学和声学机理,利用先进信号处理手段研制智能化、简单易读的检测仪器。这对于管路阀门内漏检测技术的发展、阀门故障的预先维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肿瘤热疗是用加热方式杀死癌细胞,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肿瘤热疗分为传统热疗(41~45℃)和热消融治疗(>60℃).在肿瘤热疗中,对治疗区组织温度及热凝固区进行无创测控是保证热疗安全和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综述肿瘤热疗超声无创测温及热凝固区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超声无创测温主要基于声速和热膨胀、超声衰减系数、背向散射能量、B 超图像纹理等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热凝固区超声检测主要基于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包括Nakagami 统计模型、超声衰减、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超声弹性成像、组织散射子平均间距、次谐波低频声发射等.提出了肿瘤热疗超声无创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监测精度验证方法的研究、针对组织个体差异自适应调整参数的研究、减少组织运动干扰的方法研究、多维多参数监测方法研究、实时计算技术的研究及肿瘤热疗实验数据共享中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动脉僵硬度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与动脉弹性模量直接相关,能够定量地反映动脉硬化程度,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声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无创、实时性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动脉局域PWV检测的主要手段.对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阐述了各方法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各自的优点和存在的局限性,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从HCC的临床案例看,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增加了罹患HCC的风险.现有的早期筛查手段采用定期腹部超声及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然而无论是单独或是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均不高.近年研究发现,外周血中存在更为准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如新的蛋白质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病人体液中端粒酶的活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 法对27例恶性肿瘤及51 例良性疾病病人的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腹水、尿液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恶性肿瘤组织其端粒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将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