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苹果绵蚜又称血色蚜虫,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以成虫、若虫吸食苹果树汁液,而引起树势极度衰弱甚至死亡。 苹果绵蚜多以1-2龄若虫在树干的各种缝隙、根蘖及根瘤皱褶等处越冬。翌年春季苹果树开始萌芽时,越冬若蚜开始活动为害,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繁殖为害,为全年第一次发生高峰期。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因气温较高,不利于绵蚜繁殖,同时因其主要天敌日光蜂数量上升,绵蚜的发生受到抑制,群体数量下降。8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出现第二次发生高峰期。11月下旬气温降至7℃时以若虫越冬。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加强检疫,控制传播。苹果绵蚜的  相似文献   

2.
一、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茧越冬,次年7月中旬破茧在土表化蛹.成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出现,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孵化后蛀荚为害,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9月份脱荚入土越冬.  相似文献   

3.
一、定植后至越冬前的管理 在新野地区,越冬甘蓝播种育苗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晚不超过8月15日,适宜定植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定植后至越冬前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幼苗健壮生长,特别是莲座叶要大而厚,并达到一定数量.  相似文献   

4.
以周至2002—2015年猕猴桃物候观测资料总结的越冬期和春季萌芽期冻害指标为依据,采用四次多项式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周至猕猴桃1957—2015年越冬期和春季萌芽期冻害变化趋势、时间分布及冻害影响。结果表明:周至猕猴桃越冬期和春季萌芽期冻害呈减轻趋势,冻害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越冬期冻害以1980年为界、萌芽期冻害以1987年为界,界线之前冻害发生次数较多,之后大幅减少;越冬期冻害1月份发生最多,12月份次之,萌芽期冻害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底;越冬期冻害会造成绝收,遭冻伤的果树大多有花无果,花小易落,萌芽期冻害会造成幼芽和花苞被冻死。最后提出两种冻害的防御措施,对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和商品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苎麻赤蛱蝶(Pyrameis indica Herbst)俗名卷叶虫。属鳞翅目,蛱蝶科,是我区苎麻上的主要害虫。每年都危害较重。为使麻农掌握此虫的防治方法,确保苎麻的产量和品质,1984~1989年作者对赤蛱蝶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 1.生活史:苎麻赤蛱蝶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第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头麻;第三代幼虫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二麻;第三代幼虫9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害  相似文献   

6.
越冬茬番茄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定植苗龄为35~45天,在翌年1月中旬开始采收,6月份采收结束,在管理好的情况下,采收期可延长到8月底.  相似文献   

7.
林永勤 《河南科技》2009,(12):22-22
越冬茬番茄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定植苗龄为35~45天,在翌年1月中旬开始采收,6月份采收结束,在管理好的情况下,采收期可延长到8月底。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4—2012年西安高空气候资料月报表,分析对流层顶气象要素的年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对流层顶的气候趋势.结果表明:西安第Ⅰ对流层顶仅在11月至次年4月出现,第Ⅱ对流层顶则全年都有,复合对流层顶出现月份与第Ⅰ对流层顶一致;第Ⅰ对流层顶高度1月最低,其后逐月增加,第Ⅱ对流层顶5—8月高度较高,11月至次年2月高度较低;第Ⅱ对流层顶温度最低月与高度最高月相对应;10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风,6月大幅向北偏转,7月盛行西北风,8月、9月向南回归,幅度较大;风速年内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较大,2月后逐月减小,8月风速最小,8月后又逐月增大;38年以来,第Ⅰ对流层顶高度、温度变化趋势无论升降,均不显著;第Ⅱ对流层顶1—10月高度呈上升趋势,温度1月、4月升高,7月、10月下降.  相似文献   

9.
小麦播种时,以3.6米为一带,10月上句播种12行小麦,行距20厘米,占地2.2米,留空档1.4米。小麦播种后在空档内套种3行越冬甘蓝,甘蓝与小麦间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翌年3月底4月上旬收获上市。3月中下旬进行西瓜和辣椒育苗,4月下旬在甘蓝收获后的空档内套种2行西瓜,瓜苗距小麦一侧30  相似文献   

10.
球坚蚧又称桃球坚蚧,俗称"杏虱子",通常指的是寄生于桃、杏、梅、李等核果类果树的朝鲜球坚蚧,和寄生于苹果树、梨树等仁果类果树的日本球坚蚧两种.这两种球坚蚧每年均发生一代,以二龄若虫在枝条上越冬,第二年的3月上、中旬开始危害,体背分泌蜡质并膨大成球,逐渐硬化,4月上、中旬产卵,中、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  相似文献   

11.
黄河兰州段浮游动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1994年~1995年,4月~5月,9月~10月分别采样,调查了黄河兰州段的浮游动物,从5个采样点共发现了101种(属)。其中原生动物73种(有8种为甘肃新纪录)轮虫1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9种。  相似文献   

12.
1986—1987年5—6月间作者调查了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和七里河区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的原生动物。在6个采样点中,其鉴定出原生动物82种,隶属植鞭毛纲、动鞭毛纲、根足纲、辐足纲、动基片纲、寡膜纲和多膜纲。根据其优势种、污生指数(Pantle—Buck,1955)和功能类群(Pratt等,1985)表明,这两个污水厂的排放水水质属于多污性—→α—中污性。在城关区污水厂的4个采样点中,随着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进行,原生动物群体结构和优势种亦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水质污染程度在递减。以上用原生动物对污水处理效应的评价与这两个污水厂的处理流程相一致。这一研究结果证明:原生动物可以作为宏观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兰州市特有地形-亚铃形,选择6个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从中分离到357株霉菌,经鉴定它们分属于11个属,兰州地区气挟霉菌的优势种是芽枝霉,其次是毛霉,青霉,交链孢霉。  相似文献   

14.
1991年,笔者用五级目测草害调查法调查了兰州市蔬菜和果园杂草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兰州市园田杂草共28科108种。灰绿藜、藜、马齿苋、旱稗、苣荬菜为优势种杂草,它们的发生面积大,密度高,危害重。主要杂草有14种,也是化学防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1988~1990年,笔者用五级目测草害调查法调查了兰州地区麦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兰州地区麦田杂革共31科172种。藜(Chenopodium album L.)、野燕麦(Avenafatua L.)、荞麦蔓(Polygonum convolvulus L.)、猪秧秧(Galium aparine L.)、日本天剑(Calystegia japonica Choisy)、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为优势种杂草,它们的发生面积大,密度高,危害重。区域性主要杂革有12种,也是化学防除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兰州城市防洪规划中的泥石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州市是全国重要防洪城市之一。穿城而过的黄河,历史上曾给兰州市带来过众多灾难。而位于市区南北两山的273条沟道中的泥石流给兰州带来的灾难也十分巨大。仅1950年以来发生过的四次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就有近400人丧生,财产损失巨大。因此泥石流问题是兰州城市防洪规划和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已建排洪道受泥石流淤积,通过能力普遍降低,及时进行清淤,采取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全面系统规划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张掖地区的辐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张掖、临泽、高台、山丹四个站1960—1980年地面气候资料和一些经验公式,计算了张掖地区的辐射情况并对该地区辐射各分量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为“黑河试验”提供了辐射气候背景。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总辐射6月最大,12月最小,总辐射的年变幅春夏季大,冬季小;地面反射率冬季大,夏季小,在4—5月和9—10月分别有一次突变过程,其年变幅夏季大,冬季小;地面有效辐射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辐射平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辐射平衡值12月最小,7月最大,该地区夏季是个热源,冬季可能是个弱冷源。  相似文献   

18.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面积较大、人口最多、经济繁荣的一州。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人口的迅速发展,供水问题日益突出,而地下水超采严重,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又很是不均一北丰南歉。故在同期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调水工程.主要是北水南调,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河谷工程和加州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规模上和效益上多居世界前列.本文就加州调水工程的背景、效益和问题,分别进行了扼要的叙述,并就今后的前景提出了一些推论。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区滑坡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州市滑坡灾害现状类型,成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善区内自然环境,减轻市区滑坡灾害损失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核心,传统的经验规划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的最新思想和预测模型理论,结合兰州市的交通特征和现状,提出了兰州市交通需求预测的模型体系和方法,并对组成模型的检验和标定等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