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写学史”口号在80年代末提出后,曾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现当代学研究的学术增长,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新时期学史重写的最显实绩表现在鲁迅研究的突破上。而出现在口号前的两种新的学史观,既为口号的提出和讨论的深入作了理论铺垫,又随着学术界对“重写”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可以说是新时期现当代学“重写学史”呼声中最大的理论收获。从学理上说,“重写学史”是一个永无终结的现代命题,这使它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学史》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高校古典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章骆本《中国学史》的特色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深刻而又具体地揭示了中国学史发展的历史流程,二是“中观”体认把握适度,学的时代特色和风格鲜明,三是微观描述精彩贴切,展示了学史特有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3.
本由钟嵘《诗品》诗人籍贯正误之辨,寻找出辨明中国学史上众多诗人、作家籍贯古今地名的规律,有助于古典学研究中的“贵在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4.
王朱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少有的集中写妇女悲惨生活,尤其是下等妓女悲惨生活的天津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地狱交响乐》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旧中国社会黑暗的一角,在中国现代学史中是唯一的一部,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国中之国”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利益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大问题。笔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当今中国仍存在着的冠有“国”字称谓之政权组织的分析研究。得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国中之国”都不是现代国际法语汇中的“独立国”,更不是相对中国而言的所谓“外国”。它们或为中国改朝换代时遗留的“残存国”,或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缔造时期的“并立国”,或为中国巩固时期的“藩属国”,全部都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力批驳了“台独”、“疆独”和“藏独”谬论,阐明了台湾、新疆和西藏自古就是完整中国的组成部分的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6.
《诗经》在中国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研究《诗经》的章、作,篇幅远远超出了《诗经》自身的千万倍,其中名篇之多,令人举不胜举。因此,笔研究《诗经》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选择。本不是全方位的、而仅试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情意识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入手,作些社会历史的研究,从而成为“中国学中的女性形象”专栏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大陆现代修辞学史和语言风格学史上关于“语言风格”的8种定义及其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从、孙犁都是现代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本的解读,既可了解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导性形象塑造的态度,以及导致其“女性化倾向”现象的更为深隐的创作心理,又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学课的教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考验,要处理好教学与教材、学史与作品选、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五年前李伯超君的《中国风格学源流》[1]问世前,邀宗廷虎写序,宗序中欣喜地指出:该书是“此领域的开创之作,风格学终于开始有了一本‘史’”。现在,张德明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稿》即将“杀青”,要我们作序,我们披读了部分书稿及有关材料后,也欣喜地说:这是此领域的又一部开拓之作,我国20世纪的语言风格学终于有“史”了!德明先生是我们交往20多年的老友了,他做学问一向以学风严谨朴实、资料翔实丰赡、论析细微公允著称。他长期从事汉语风格学研究,1989年即出版了《语言风格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具有拓荒性质,…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研究应当是全部“文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文学史的根本责任也正是要勾画出文学演进过程中所隐含的人的精神轨迹,“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确立”应当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当代文学的核心支撑点,《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一书在这方面为我们现有的研究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构架。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潮流"经历了兴起(1917-1927)、发展(1927-1937)和延续(1937-1949)三个阶段,但都统一于"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之中,具有"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整体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革命意义,将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有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就是“域外汉籍研究”。但“域外汉籍”的含义有些复杂,其外延有些含混不清。所谓“域外汉籍研究”可以易称为“东亚汉文学研究”,这样更具世界文学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学活动是文学研究和承传的独特方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已近八十年的历史,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总结这门课程的教学历史时,它应该纳入文艺学的范畴而非历史学.从而更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思路。即在学科名称上沿用“中国新文学”的最初称谓,在学科含义上紧“现代性”的核心概念;在文学性质上突出“审美性的根本要旨”;在文学分类上摒弃传统的按体裁的“四法”,而将这一百年的文学分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在教学上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关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北山移文》是一篇流传较广的南朝骈文,见诸多种栽籍,但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本录文却与其它几种常见版本有不同处。择其中几处异文追本溯源,以探讨辨析。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常勤毅的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是一本以文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或者说是站在文学史与党史的交叉点上来研究文学的学术专著。该书被认定为与中共党史“配套”且十分重要的“辅助教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该书的探索和尝试更表现在作者站在党旗背景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些作家比如蒋光慈等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上。  相似文献   

20.
当前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早秋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向第十五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提交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的近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反思和重视自我定位的阶段,也即具有了"早秋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反思和自我定位中所涉及的"立场"、"近代性"、"五四标准"、"现代性研究的缺失"、"本位观"、"阐释系统"等提出了浅见,并以小说观念研究为例探讨了近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