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介绍设计艺术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提炼出中国设计艺术的文化精神——“道家无为,天人合一”,然后再从不同的设计类型来论证其文化精神的体现,从本质上进行把握,呼吁要发扬中国设计艺术的文化精神——“道家无为,天人合一”,营造美好的地球家园。创新点:在“道家无为,天人合一”文化精神指导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美好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3.
石为璧 《科技信息》2011,(5):I0147-I0147,I012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共同构成的,三种思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给人们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形成了中国人自给自足的一种伦理精神生态和文化精神生态。二者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共同形成人们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道家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的角度,剖析汉大赋的代表作《七发》、《子虚赋》、《上林赋》渗透的道家思想:(一)在养生和治国方面,体现了道家去嗜欲、尚节俭即“少私寡欲”的观点。(二)烙有西汉前期黄老新道家的特色。《七发》的主导思想把道家的“重身”“贵生”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结合、把养生与治国联系起来;《子虚赋》、《上林赋》以道家的“无为”为主导,又糅合了儒家的政教札乐、仁爱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5.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早期在接受西方民主法制思想之后,为了克服理论上的困难,对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性善论”做出了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阐发,同时把道家的“无为”作为政治原则,从而把民主思想和中国哲学结合起来,完成了向民主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朴素的辩证法,告诫人们凡事不能苛求,而应顺其自然,审时度势,是成功之道的奥妙所在,成为人们潜意识中的行动指南。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立森的成功人生轨迹经历了弃“乐”从“文”的伟大转折,他在种族问题上豁达开朗,治学态度严谨,仅凭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蜚声世界文坛的事实似乎十分巧合地印证了中国道家哲学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的实质是要统治者“无为而治”,重视发挥民众力量,以实现“无不为”;“辅万物之自然”,以达到“功成事遂”.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同“温州经济模式”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审视温州经济模式,对于深入认识和进一步推广温州经济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而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现代教育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无为而治”正迎合了这样的潮流,更能体现“无为之为成遂无穷”的道家精髓,给现代高等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也呈现各自的内蕴.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的生死现在中国颇具代表性.儒家注重人现世的生活,强调做到"三立",以求获得永生;而道家则更看重生死顺应天道,是一种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出发,主张"灵魂不灭"的思想.在不同生死观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也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而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白璧德也讨论了道家思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比较中展开进行的,一方面在自然主义、艺术创造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情感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存在差异。白璧德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是缺乏深度的,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往往是执一种工具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们在对人生与世界的认识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二者之间具有共性,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文化特有的环境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互相借鉴和吸纳,共同影响了中国人的群体性格,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两种思想体系并行不悖向前发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废名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补的人格精神结构。儒道佛思想影响他对人生状态的感知和对人生意义的慧悟;造成他既厌世又恋世的奇特入生观;导致了他为摆脱生存困境而设定的诗意生命理想与现世精神的矛盾;同时也是他作品平和冲淡中央杂着哀愁的风格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开放兼容精神与日本韩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取佛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的宋代儒学,东渡日本、韩鲜后,以其开放兼容的品格与日本、韩国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区别于中国儒学的日本儒学和韩国儒学。这种适合于其本国社会的新的儒家文化,积极地影响着日韩两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虽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农业思维、儒道思想都给“贵古贱今”的文学批评偏见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沃土,认清这一事实将有利于我们克服“贵古贱今”的批评偏见。  相似文献   

18.
儒、佛、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丰子恺的文化人格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使丰子恺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赵英华 《科技信息》2008,(12):219-220
0.Preface China has long been boasting of its colorful and immense culture which comprises of Taoism,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The interwoven influence among the religions o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on the nation's behavior in their social life throughout the long history is beyond list.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