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巴西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栖息地之一。据巴西印第安基金会提供的资料,巴西现有约40万印第安人,215个部落,其中有一个人数最少、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印第安人部落——佐埃。成年佐埃人的下嘴唇穿有一支木棍,这种独特的标志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佐埃人生活在巴西帕拉州北  相似文献   

2.
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鲁中部遇见了一个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个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员。西班牙人看到这个印第安人时,他正打算藏起来一些他带着的东西,所以他们搜了他的身,并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结的绳子。后来西班牙人得知这些绳子叫做"奇普"。很多奇普只是为了计数,但  相似文献   

3.
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自1941年起,美国将感恩节定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2014年的感恩节是11月27日,星期四。最早的感恩节?早在最早的感恩节出现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人和全世界很多其他地区的人们都会在收获季节。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其中一个人抢到了鱼,另一个人则拿到了一根鱼竿.得到鱼的人很快吃个精光,不久便饿死在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快到海边时,终因饥饿无力而撒手人寰.  相似文献   

5.
火炬岛之谜     
正东太平洋距墨西哥海岸约400海里处,有一个在美洲广为流传的死亡之岛——火炬岛。踏上此岛的人将变成一把火炬,被燃烧殆尽。这个死亡之岛荒无人烟,先后有多名考古学家、探险者、渔民甚至海盗,在岛上突然遭遇了无名火,被烧成了焦炭。据说这是衰落的印第安王国公主的魔咒在起作用。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决定上岛一探究竟,结果不仅揭开了秘密,还发现了一种奇特而贵重的药材……  相似文献   

6.
顾春 《科学大观园》2021,(11):40-41
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底处,一条柔软的"鱼"在轻轻扑翼.这条仿生鱼,源自李国瑞10年前的创意.那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生.如今,他已是浙江杭州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这条"鱼",也"游"向了深海,"游"上了《自然》杂志封面. 在李国瑞的手机里,记者看到10年前"鱼"的雏形:与现在这条仿生鱼类似的蓝白两翼,更短更圆,连着一个简陋的控制器."那时,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学校倡导科技创新,我觉得水下机器人有意思,就在大一暑假琢磨着做了一个仿生鱼雏形,能遥控它在水里游动."李国瑞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已有20年钓龄的钓鱼狂热爱好者,迈克·马丁有许多的故事可以与人分享。他最近的轶事是关于一条在位于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以北圣克莱尔湖捕获的鱼。他对电视媒体说:"基本上和平时一样,我想要钓一条鲈鱼,而且我觉得上钩的鱼很大,绝对不是一条鲈鱼。"这确实不是一条鲈鱼。咬在鱼钩上的是一条38厘米长的金鱼,重量达到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人的遗产 1492年10月28日。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把3艘帆船停泊在古巴东部北海岸的希巴拉小海湾。他以为是到了传说中黄金帝国卡塔伊王国或西潘戈王国。即现今的中国和日本。哥伦布派了两名水手,在印第安人的陪同下,去寻找京城和金子。三天后,两个水手回来说,没有找到京城和黄金,却发现沿途的印第安男人都着了魔似地陶醉在一种叫做“塔瓦科”的草叶中。  相似文献   

9.
迄今,拉丁美洲尚有两千万印第安人的后裔。但印第安人是在美洲土生土长的吗?随着近年考古的一系列发现以及其他领域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关于"谁是美洲人祖先"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答案"。猜测一:美洲人的祖先是七十个亚洲人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首批北美定居者可能只有七十人左右,他们是  相似文献   

10.
印地安羽冠     
第一次见到印第安人是在电影或画报上。他们方红大脸,头上插着鹰羽,脸上刺青,双目犀利,骑着骏马,手持弓箭或矛斧,一脸的坚毅。当我置身于载歌载舞的印第安人身边时,才发现他们是那样的温和,那样的神秘和美丽。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佛罗里达州劳德达尔堡男子艾里克·巴托斯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离婚后,将他的纯金结婚戒指套在了一条被他钓上岸来的旗鱼的嘴上,然后将这条鱼放回到海里,2004年1月22日,巴托斯在佛州福维赖特海岸钓鱼时,竟然奇迹般地重新钓上了这条仍然戴着他那结婚戒指的大旗鱼。巴托斯和朋友将戒指从鱼嘴上取下来,拍摄几张照片后又将鱼重新放回到了海水中。许多美国人都认为巴托斯的“戒指和鱼”的故事纯粹是编造出来的,美国测谎专家道格·里诺对巴托斯进行测谎实验后,终于证实这一“戒指和鱼”的故事如假包换是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8,(10):11-12
"爱斯基摩"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或"因纽皮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3.
张朝 《科学大观园》2010,(12):43-44
<正>首先我们谈谈十戒的外史,再谈它的正史。犹太人中流传着一个两千多年的故事。说是上帝最初只制作了五戒,想把它给罗马人。上帝来到罗马帝国,对罗马人说我给你们一个礼物——五戒。罗马人问什么是五戒,上帝一一解答。当罗马人听到其中有一条不能杀人时说我们做不到。于是上帝来到法国,想把五戒给法国人。当法国人听到其中有一条不能有非法性行为时说我们做不到。上帝又来到土耳其,当土耳其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急剧变化的今天,希瓦罗人却始终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除了一些传教士的零散记述,除了杀人取头的恐怖传说,人们实际上对这些土生土长的南美印第安人知之甚少。为了详细了解这一人类种群的生活方式、语言特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破解骇人听闻的"杀人取头"的秘密,菲利普·德斯科拉教授和他的妻子双双深入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给我们带回了宝贵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1873年。英国布莱顿水族馆里每天都会有一条鲂鱼莫名其妙地消失.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直到一天早上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在鲂鱼鱼缸内看见一条章鱼,事情才真相大自。原来,这条章鱼发现了邻近鱼缸内的鲂鱼之后,居然每天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发起突击。在饱餐一顿之后又爬回自己的水缸内,装着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相似文献   

17.
哭泣的鱼     
中国古代的一首用寓言手法写成民间诗歌,名叫《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鲱,/相教慎出入。诗中描写一条被人捉到、晒干之又被携带过河的鱼,当它再次看见己曾经自由自在生活过的河水时,禁悲哀得哭泣起来,感到当初若不因为自己贪恋食物而放弃警惕,又么会误入人布下的陷阱,被捉去成人的美食呢?如今后悔已经晚矣。于,写书给那些同类,互相劝教,以后入谨慎,免得遭到同样的命运。我们今天无法知道写这首诗的人时遭遇到怎样的不幸,但我们可以见到他深切的悔意,以及悔之不及痛苦。这是借鱼之口,说出自己的悔,表达对于同类的关切。…  相似文献   

18.
杨宁 《科学大观园》2010,(20):35-36
<正>"在那些日子里一切都好,我们百病全无,而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我们的贫穷开始了,战乱开始了,受苦受难开始了。"这段由17世纪初玛雅人写下的诗句,被频繁引用,作为欧洲对美洲灾难性征服的有力佐证。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更具杀伤力的是随他们而来的完全陌生的疾病。据估计,在欧洲移民初到美洲的100年里,因染病而死的印第安人占印第安人数的90%至95%,人口由5000万下降至400万。  相似文献   

19.
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报道,一名匈牙利渔夫在当地斯扎莫斯河中钓鱼时,竟然被一条150磅重(约68公斤)的鲶鱼咬上了钩。可是这条咬钩的鱼实在太重了,这名渔夫非但没有在“拔河赛”中将鱼拖上岸,反而被拖入了水中淹死。这名匈牙利渔夫名叫科莫罗西,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但马铃薯在欧洲的发展十分曲折,长期受到歧视和冷遇。它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下半叶马铃薯传入亚洲。明后期传入中国,清代在中国传开。马铃薯在充分利用耕地方面比美洲传入的同类作物玉米、甘薯、木薯的作用更大。它对17世纪以来欧洲和中国的人口增长都起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还对中国的植物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