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2.
小说《绿化树》中的民歌具有心理叙事的功能,这种方式具有特殊性:既具有“独白“的形式,又超越了“独白“的功能;既是人物(歌者)的话语,又可视为游离子话语之外的歌词.同时,小说中对民歌的“品评“也成了心理叙事的特殊方式.此外,小说中的“文人“诗歌是一种“内心独白“,与民歌相辅互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模式,在借鉴了西方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特点之后,实现向现代历史小说叙事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5.
外宣话语及其翻译是“中国话语”的一部分,其叙事体制的阐释:从表象看,是中国话语翻译传播的中国视角及中国关键语外译中国特色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从深层看,是反映自我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阐释体系。而要趋近外宣翻译中国话语的意义本质,译介叙事之文本内力的聚成是关键:一是在翻译叙事的回应中,应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凝练中国思想,揭示外宣翻译实践的文化基因;二是在翻译叙事的话语权意识协调中,选择代表中国经验本质的正能量话语,用中国表达来讲述原创性中国叙事,体现“正向传达”的价值取向,从而提升把控国际话语及其舆论导向的言说权。  相似文献   

6.
席勒富有创造性地提出“游戏冲动”说,将艺术判断与艺术创造视为沟通现实和理想,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和中介,从而使“游戏”与自由,与艺术具有了内在的相关意义和强烈的“超越性”追求。同时,席勒的“游戏冲动”说仍然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与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对现实的“超越”往往以一种逃避乃至背向现实的精神慰藉为目的,带有精神“乌托邦”性质。因此,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又蕴涵着某种矛盾因子。就当代文化意义而言,游戏更接近于后现代的话语场,而有别于席勒以降的古典和现代主义美学理念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小说《花腔》巧取现代史上一件极富时代色彩的事件,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即小说真正的主人公葛任隐退在话语背后,而由熟悉葛任的三个当事人以不同的叙述话语建构葛任的历史,恰如一场没有主人的宴会。这种变单声宏观历史话语为多声个体对话及“学术考证”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获得了全新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8.
民族不仅是一种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称,更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与媒介的叙事之中。电视媒体与奥运体育的联姻,使奥运会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比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强化民族身份话语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电视媒体对民族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以及奥运会的仪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故事化做为流行的电视叙事模式,以收视奇迹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说明了叙事策略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从叙事话语这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故事化,切实地解决新闻故事化的核心问题,实现新闻叙事话语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与现代是刘庆邦复仇叙事的两大关键词。他的复仇叙事从传统的复仇叙事模式演化而来,却又超越了传统,具有一种鲜明的现代品格。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纠缠,既是他思想的局限所在,也是他小说的魅力之源。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张慧敏的《想象与叙事》,从童话、史诗、寓言入手,力图阐明想象在叙事中的枢纽功效。作者重温了"诗比历史更哲学"这一古老命题,探讨了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小说创作的寓言化转向,其着眼点始终落实于超越当下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享有盛誉的唐人小说是在对中国古代主流叙事文体--史传及其传统的继承与内在超越中繁盛起来的。唐人小说借鉴史传叙事方式,又特别发展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创造了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运用视角转换、倒叙、插叙大大提高表现力,迈出了小说文体独立历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人以身体在世,故德育叙事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身体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生作为叙事性存在的身体—主体,既是超越意识主体的生命叙事建构者,也是身处德育之场的叙事实践者;第二,在实现德育叙事的过程中,身体德性引导着实践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作为话语织体的学生叙出由身体意向性整合而成的故事,并由此展开关于道德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第三,身体间性是德育叙事中的关系样态,即身体—主体既是居于共生世界的叙事合作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个性身体空间的道德建构者。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18.
电影《红色恋人》以佩恩为中心,综合运用纵横两种叙事结构及各种叙事方式、叙事角度,这种叙事是一种典型的“他者”话语,是在当代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对西方优势、话语霸权的认同,是集体无意识的反映,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9.
情境喜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其文本的叙事方式有着不同于电视连续线性叙事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几部典型的情境喜剧的叙事结构分析,揭示其环形往复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情境喜剧中的矛盾冲突自生发激化之后得趴消解,而实现对稳定叙事情境的回归,此种回归在赋予受众的平等话语身份时,是现实多方合力之下的一种迂回策略,以最终达到情境喜剧对社会规范的规循、强调。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中国”是以文化为中心坐标横跨地缘、超越政治的文化群体概念。“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表现为文化中国与多元世界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内结构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沟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