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活动通常是指发生在太阳上的黑子、耀斑、日珥及日冕等现象形成的全部物理变化的总和,通常在天文学中,把太阳黑子相对数作为衡量太阳活动的“指示器”:黑子相对数多,表示太阳活动程度强;黑子相对数少,表示太阳活动程度弱。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的谱分析,太阳活动除11年周期和22年磁周外,还有5~7年的半周期,80~90年的世纪周期,以及更长的时间周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可以揭示太阳活动变化的事实,研究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Maunder极小期(1645~1715年)的太阳活动状况,结果不仅证实这一时期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存在,而且也证实这一时期内太阳活动周期是正常的,即存在11a左右的黑子周期。研究还发现,太阳活动可能存在36a左右的周期,这一结果对于日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形成原因,是天文学中的一个古老课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的研究使 “行星引潮力说”再次复活。  相似文献   

4.
罗葆荣 《科学通报》1978,23(6):362-362
自从1843年Schwabe发现太阳活动呈现11年左右周期以来,许多学者利用近300年来的资料研究了与太阳活动相关的极光、地磁、地震等等地球物理现象的周期,得出它们也存在11年左右的周期。这些地球物理现象11年周期的存在,除了证明它们的变化与太阳活动相关外,也为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新的一年(2005年)来到了,爱好天文的读者往往会想到:在这一年中,有哪些天象会发生呢?它们跟人类有没有关系?现在,就让我们来作一个简要的预告吧!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6.
“太阳黑子(日斑)周期可能是更长的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一位美国空军部队的科学家瑞恰德·阿特洛克如是说。他曾在美国沙克莱曼托山顶的国家太阳天文台进行过观察研究,并说“连续的太阳循环周期会有部分交迭”。阿特洛克(Altrock)在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收集了19年的数据资料得出了他的结论。这项研究表明,一次完全的太阳循环周期可能延长到接近20年。而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10日,全国第23周太阳活动峰年选题学术研讨会在海滨城市——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天文台站、有关科研单位以及几所重点大学的4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40余篇,有37位代表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14位是青年学者。会议...  相似文献   

8.
不久的将来气候会变冷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闻新宇  黄建斌 《科学通报》2010,55(30):2980-2985
对未来全球气候是否会变冷的研究做了评估. 指出: (1) 目前太阳活动明显减弱, 已经或即将回到20世纪初的较低水平. (2) 目前的太阳活动极大期已经持续了8个太阳活动11 a周期, 并可能于未来1~2个11 a周期内结束. (3) 未来100~200 a内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太阳活动极小期. (4) 2013年前后, 太阳活动11 a周期的峰值年(M年)的太阳黑子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23周太阳峰年重大项目研讨会”简讯王蜀娟焦善庆(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系,成都610031)1996年4月4日至12日,太阳物理学界在昆明云南天文台召开了全国“第23周太阳峰年重大项目研讨会”。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艾国祥,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0.
赵新华  冯学尚 《科学通报》2014,(14):1284-1292
基于太阳黑子历史数据、太阳总辐照(TSI)重构数据和实测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数据(全球、陆地、海洋),利用小波分析和交叉相关分析等方法,考察了太阳活动和地表温度变化在数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及相关性.主要结果有:(1)在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内,太阳活动(包括黑子和太阳总辐照)存在4个置信度高于95%(白噪声)的主周期变化,分别为11 a周期、50 a周期、世纪周期和双世纪周期,全球温度存在64.3 a的主周期变化,接近太阳活动的50 a周期;(2)太阳活动与全球温度变化具有22,50 a的显著共振周期;(3)太阳活动与地表温度长期变化的相关性高于其短期变化的相关性,以黑子为例,它与地表温度年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31~0.35,11 a滑动平均值相关系数为0.58~0.70,22 a滑动平均值相关系数为0.64~0.78,太阳总辐照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高于黑子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4)太阳活动在近100年里有明显增强,它与全球温度(包括陆地、海洋)近100年的升温是一致的,太阳活动与海洋温度的相关性略高于太阳活动与陆地温度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在百年时间尺度上对于地表温度的变化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表层的各种活动变化的总称。太阳活动的强弱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地球物理现象及人类活动,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 现在,表示太阳活动性强弱的一个常用指标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简称黑子数)。黑子数多时表明太阳活动强,黑子数少时表明太阳活动弱。依据实测,每天有一个黑子数,但它变化较大。通常用一年内每天的值取平均,得一个年均值。 从长期的黑子数年均值的分析,得知太阳活动有11年左右的基本周期,此外还有22年磁周期,80-90年的世纪周期。依据极光等资料,还发现太阳有400多年…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来说,1就是1,2就是2,如果把1说成2,或者把2说成1,就不是科学了”。《世界科学》1997年第6期中毕东海先生的这段话既简明又朴实,反映了一种科学求实精神,唤起了我的同感。由此想起了1992年9月《家庭》杂志中一篇“太阳节律变化与优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究竟太阳活动对人类优生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 众所周知,太阳不是固体的,而是一个激烈活动的气体球。太阳活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用太阳上出现的各种活动现象来判断,如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周期约11…  相似文献   

13.
九九答疑 今年8月18日,苍茫天宇将上演一幕罕见的天象,太阳、金星与水星;月亮、火星与冥王星;天王星与海王星;土星与木星,以上10个天体将相对于地球分为4组,各据一方,有人称之为“十字连星”。 近10年来,国内好几家出版社接二连三地出版了所谓1999年8月18日“恐怖大十字”和“人类大劫难”的书籍,以致于在一些公众的脑海中萦绕着一个不安的问号,今年到底会怎么样? 1999年8月18日已经临近,人们更是迫切希望能揭开这个谜底,期待着天文学家能给  相似文献   

14.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它的形状不规则。在太阳活动峰年,日冕呈球形;到活动谷年,变为扁平形,主要沿太阳赤道向外延伸。日冕非常辽阔,可以伸展到离日面若干个太阳半径的行星际空间。人类发现和研究日冕,已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24小时》2013,(Z1):27
<正>4月15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太阳图片。图片显示,今年最大规模的太阳耀斑已经爆发。此次太阳耀斑于4月11日猛烈爆发,导致地球上的无线电暂时中断。科学家表示,今年是以11年为周期的太阳活动极大年,本年中最猛烈的太阳耀斑还未发生。此次太阳耀斑被核定为M6.5级太阳风暴,这是中等级别的太阳耀斑。M6.5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中积累量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达索普冰芯中积累量近300年来的时间变化序列,与印度季风降水存在极好的相关性,谱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冰芯积累量变化序列中存在与太阳活动的多种周期相一致的周期,达索普冰芯缇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各种指标的对比表明,其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6日,天空中上演了罕见的“金星凌日”天象.当时,金星和太阳、地球排成了一条直线,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看到一颗“黑痣”(金星)缓缓划过太阳的脸庞,而下一次“金星凌日”天象将等到2117年.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宁练 《科学通报》1998,43(3):309-312
恢复了古里雅冰芯中NO- 3浓度近 10 0 0多年来的时间变化序列 ,并对其进行了谱分析 ,发现在该冰芯NO- 3浓度的变化中存在与太阳活动的多种周期相一致的周期 .该冰芯中NO- 3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各种指标的对比表明 ,其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 .古里雅冰帽地区降水中NO- 3浓度的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约 1 5a .  相似文献   

19.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物理学家大卫&#183;哈瑟维(David Hathaway)称,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2011—2012年)将是太阳黑子最多且活力最强的时期。届时,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赵复垣  蒋世仰 《科学通报》2005,50(8):737-739
发现了三国时代魏国学者孟康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景星的记叙所作的一则注解: “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黄星, 青方中一黄星”. 在后来唐代人所撰的《晋书》和《隋书》等史籍中,也发现了几乎相同的记载. 这种“赤方气”记载所描绘的天象, 与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拍摄的带有光环结构的超新星1987A 的图像很相似. 考虑古代人虽然对一些天象的意义有错误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所看到过天象的描述一般地是客观的, 他们不大可能凭空臆造出“赤方气”这种天象. 因此, 推测古代观察者很可能目睹过其遗迹中带有环结构的暴发时非常亮的超新星, 从而留下了“赤方气”的记载. 孟康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赤方气”说的学者, 而且他大约生活于公元180~250年, 出生时间很接近于公元185年. 考虑这两个条件, “赤方气”记载或许与暴发于公元185年的超新星(SN185)有关. 这一推测与部分 现代研究者测得的SN185可能的遗迹G315.4-2.3的距离参数相符合. 如果“赤方气”之说与超新星遗迹中光环结构的关系能够被进一步证实, 这一结果将再次表明, 在超新星暴发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出环结构应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将是对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