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方法、实现途径和有效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方法和借鉴。方法在分析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必要性,设计该平台的整体逻辑模型;参照软件工程理论,从需求分析入手,进行开发工具的选择、数据库的详细设计。结果采用基于切割的大图实时浏览算法、VRML插件等方法,实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结论该平台能够对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实现非物质文化有效传承、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是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互联网上线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建立地区间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标准和规范、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员的素质等.  相似文献   

3.
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从历年发文量、期刊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我国近15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结果表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民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档案管理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大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平台,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堂。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传承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参与的一项工作。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可以复现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数字化服务不仅表现为对展品和展览的数字化处理,还可以通过构建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完善非遗数字资源库、提供经纪服务、官网接入购物端口等实现培育非遗市场需求,服务数字内容产业,背书地方非遗及服务名优品牌等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资源、人才队伍、设备技术3方面分析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势条件,根据图书馆的条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网络资源导航、文献资料收藏、数字化建设、服务利用、宣传教育等7个方面,提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资源开发成产品的前提.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运用AHP与Delphi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太原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分布呈现"风车状",其中迎泽区、小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优于其他区域,适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万柏林区、古交和娄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评分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实施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构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西安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安持续、全面发展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结合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对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化服务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信息处理、经济发展甚至人的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冲击,与此同时,作为全人类共同文化成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资源数据库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佤族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上,对采集的佤族文化与实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编目,构建佤族文化数字化平台。完成了佤族舞蹈\建筑等人文资源的加工入库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并与旅游服务系统进行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科学存储以及旅游数字化体验、村寨展陈、佤族舞蹈的虚拟交互整合为一个大型系统。强化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西藏大学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西藏大学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情况总体较好,说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藏青年人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知识水平来说,西藏大学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主要偏重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阶段,缺少理性层面的理解。应该发挥西藏大学生的本土优势,在西藏高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提升西藏大学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云冈石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流失海外遗产等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化理念提出了单体石窟造像和整体洞窟数字化技术设计、木构建筑数字化技术设计、石窟壁画数字化设计、碑文铭记数字化技术设计、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修复数字化技术设计,为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且兼具人文价值与资源价值;公法保护有利于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而私法保护则有利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应秉承人文价值至上的原则,以公法保护为主,同时兼顾资源价值,以私法保护为辅,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低碳模式是解决文化产业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以文化生态美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为依据,借鉴低碳理念,提倡文化资源的高效、低耗、可持续利用,并融通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各大领域,有利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矛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和要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能,提出了通过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信息化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文献资源.利用现代声像信息技术,原生态、客观、形象、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建设和利用大理这块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淀厚实的声像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逐渐成为对非遗进行数字治理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通过对广东、浙江、山西、福建4省非遗数字化保护整体情况、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得出可供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非遗新路径,从而促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以及保护现状,根据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资源特色、地域分布以及旅游需求等,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