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利用“补偿法”测定了电对 Fe(phen)3_-~(3+)/Fe(phen)3_-~(2+)和 Cu(phen)3_-~(2+)/Cu(phen)_-2~+(phen 为邻菲绕啉)的标准电极电位。前者1. 0636伏,后者为0. 0144伏,说明经邻菲绕啉络合后,提高了 Fe(Ⅲ)的氧化能力,相反降低了 Cu(Ⅱ)的氧化能力。由于 Fe 电对的测定值基本与文献报导相近,故方法是可靠的。对于半反应 Fe(phen)_3~(3+)+e≒Fe(phen)_3~(2+)的标准电极电位数据,已有报导,但对半反应 Cu(phen)_3~(2+)+e≒Cu(phen)_2~+的标准电极电位及测定方法尚未见报导。本文应用“补偿法”测电动势的方法,验证了铁离子邻菲绕啉络合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同时测定了铜离子邻菲绕啉络合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  相似文献   

2.
应用Mureinik和Spiro方程到通过外球电子转移的(+)D-Co(phen)_3~(3+)外消旋反应,证明了电子转移反应对Co(Ⅲ)和Co(Ⅱ)络离子的浓度是一级的,V=k_2[Co(Ⅲ)][Co(Ⅱ)].测得在水溶液中其活化能Ea为24.5kJ/mol,活化熵ΔS~+为-151J/mol·K,20℃下的速度常数k_2为3.60 l/mol·S.作者还研究了水溶液中配体为H_2O、py、on、NH_3和bipy的六配位CO(Ⅱ)络离子对(+)D-Co(phen)_3~(3+)外消旋速度的影响,得出Co(Ⅱ)络离子同Co(phen)_3~(3+)的电子转移反应速度的顺序为: Co(H_2O)_6~(2+)相似文献   

3.
混合钼钒多金属氧酸盐的水热合成、结构表征及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种混合钼钒多金属氧酸盐[Cu(phen)_2]_4{HPMo_8~Ⅵ V_6~ⅣO_(42)[Cu(phen)]_2}·2H_2O.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其磁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包含高度还原的二帽假Keggin结构的多氧阴离子支撑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即铜配合物阳离子[Cu(phen)_2]~+和结晶水;该化合物呈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ATP与[Mo_2Fe_5S_2(SPh)_6(MeO)_3]~(3-)原子簇的络合,引起ATP的α-、β-~(31)PNMR谱峰往低磁场方向移动13.23和9.02ppm.t-~(31)PNMk谱峰趋于消失,ATP与原子簇的络合,增加其配位场和配位数,促进原子簇与亚甲蓝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屏蔽原子簇中的铁,使其不易与亚铁螯合剂phen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金属离子与Ca~(2+)对钙调素(CaM)的竞争结合作用,在pH值为6.5含2mmol/L[Fe(CN)6]3-/4-的0.15 mol/L的NaCl溶液中,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金属离子如Ca~(2+),Cd~(2+),Al~(3+),Fe~(3+)结合及竞争结合钙调素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与CaM的结合能力可以通过溶液中[Fe(CN)_6]~(3-/4-)在钙调素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电阻的变化来判断,Ca~(2+),Cd~(2+)和Al ~(3+)都能与CaM结合,Fe~(3+)不能与CaM结合,且Ca~(2+)与CaM结合能力要比Al 3+强;Ca~(2+)在CaM上的结合位点与Cd~(2+)相同,与Al~(3+)不同。交流阻抗法为研究金属离子与CaM的竞争结合行为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交流阻抗技术,通过对钝化铬在中性H_3BO_3+Na_2B_4O_7溶液中添加了K_3Fe_2(CN)_6/K_4Fe(CN)_6氧化还原对溶液中的极化性能及交流阻抗特性的研究,讨论了铬的钝化膜的电路模型。  相似文献   

7.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非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1mol/L NaOH,1mol/L NaOH+0.01 mol/L K_4Fe(CN)_6+0.01mol/L K_3Fe(CN)_6和1mol/L NaNO_3+0.01mol/L K_4Fe(CN)_6+0.01mol/L K_3Fe(CN)_6介质中Cu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表面钝化膜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一方面讨论了在一定条件下,Fe(Ⅲ)/Fe(Ⅱ)—EDTA络合体系的电位φ与PH的关系曲线及其应用于脱除H_2S,净化环境空气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了Fe(Ⅲ)/Fe(Ⅱ)体系的pε关系式为pε=pε~φ+lg[Fe~(3+)]/[Fe~(2+)],最后讨论了对于AH_2=A+H_2的生化氧化还原体系,以rH=-lg[H_2]表达其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rH与φ_及PH的关系式为rH=xFφ_生/2.303RT]+2PH,因此得出正常生化氧化还原体系的rH范围在0—25.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共聚焦显微拉曼仪结合特殊的电极表面粗糙方法首次获得了Fe(CN)_6~(3-/4-)在铂电极表面氧化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图。研究结果表明Fe(CN)_6~(3-)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能力比Fe(CN)~(4-)强,它们都是通过CN上的N原子和电极表面成键而发生化学吸附的。  相似文献   

10.
n—CdS电极在四甲基对苯二胺乙腈溶液中的光电流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电流谱和电化学光电容谱技术研究n-CdS多晶半导体在TMPD~(1 /0)乙腈溶液和Fe(CN)_6~(3-)/Fe(CN)_6~(4-)水溶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在TMPD~(1 )/0乙腈溶液中,CdS的光电流谱除了出现基本吸收谱带外,还具有分立亚带光电流谱带,该不寻常的谱带可通过表面态实现双亚带光子激发两步跃迁机理产生亚光带光电流解析。电化学光电容谱证实了施主表面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化学方法,在FeCl_3、K_3[Fe(CN)_6]和吡咯(Py)共存的混合溶液中,通过Fe~(3+)引发吡咯单体聚合,同时,利用被还原的Fe~(2+)和[Fe(CN)_6]~(3-)反应生成普鲁士蓝(PB)的反应原理,成功制备了普鲁士蓝-聚吡咯(PB-Ppy)复合物。将上述复合物制备成悬浮液,并滴涂制备了PB-Ppy电极。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极对H_2O_2响应的灵敏度,在电极的构筑中引入了MWNTs,制备了PB-Ppy/MWNTs电极。在此基础上,使用微分脉冲伏安(DPV)方法研究了PB-Ppy/MWNTs电极对H_2O_2的电化学响应。研究表明,PB-Ppy/MWNTs电极对H_2O_2在25.2~50.4μmol/L低浓度与在175~1 400μmol/L高浓度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铁(Fe)与联吡啶(bpy),1,10-邻菲咯啉(phen)的混配物,并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作了初步的研究.在pH值pH4.5~6.2范围内,Fe(bpy)(phen)2 在BSA表面聚集,在400nm和470nm处产生增强的共振光散射峰,共振光散射强度与BSA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聚苯胺膜电变色反应的椭圆偏振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场椭圆偏振技术在330-700nm波长范围内研究了从酸性水溶液中电聚合而成的聚苯胺膜的电变色反应。膜的还原态(-0.2V)在390-400nm、氧化态(0.55V)在500-530nm出现椭圆谱峰;从还原态(黄色)到氧化态(绿色)的电变色反应要经历一个中间态,其谱峰出现在466-470nm。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u(tzda) (phen)(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phen为邻菲咯啉),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配合物中,与金属中心Cu(Ⅱ)离子配位的3个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tzda2-配体酸根和1个水分子,2个氮原子则来自同一个1,10-邻菲咯啉分子,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角锥结构.由于tzda2-的桥联作用以及氢键和π-π弱堆积作用,配合物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6 V~ +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水—醇(如甲醇、乙醇和正丙醇等)混合溶剂中[Co(N_3)(NH_3)_5]~(2+)与 Fe(Ⅱ)间电子转移反应。其表观速度常数 k_(app)随甲醇、乙醇和正丙醇的摩尔分数X 醇增大(即随混合溶剂介电常数的减小)和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反应速度与酸浓度的依存关系,可用[Co(N_3)(NH_3)_5]~(2+)的配体 N_3~-的质子化作用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酸催化作用阐明.[Co(N_3)(NH_3)_5]~(2+)还原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k_(app)可表示为:k_(app)=k_HK_H[H_3O~+]由特殊酸催化而使[Co(N_3)(NH_3)_5]~(2+)被还原反应加速,可认为电子转移是反应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16.
在 2 5℃加氢汽油介质中 Fe Cl3- Al(i- Bu) 3- phen体系为胶体催化剂的基础上 ,用电导率结合UV- Vis光谱对铁系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的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催化剂组分以离子对的形式参与反应 ;Al(i- Bu) 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 ,它与 Fe Cl3作用是形成胶粒的主要反应 ;Fe2 +位于催化剂胶粒表面 ,Phen与 Fe2 +络合有阻止 Fe2 +被还原成更低价态 (Fe+、Fe0 )的作用 ;适当过量的 Al(i- Bu) 3形成双电层 ,使催化剂胶粒稳定 ,同时将 Fe3+还原成 Fe2 +.  相似文献   

17.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聚2,5-二甲氧基苯胺膜电极(PDMA/Pt)和聚吩膜电极(PTH/Pt)对Sb^3 和Fe(CN)^4- 6离子的电催化行为,在这两种导电聚合物膜电极上Sb^3 和Fe(CN)^4- 6离子的氧化还原电流比光铂电极大数倍至数十倍,氧化还原峰电位之差也比光铂电极明显地减少,这些结果表明PDMA/Pt和PTH/Pt膜电极对Sb3 和Fe(CN)^4- 6离子具有良好电催化活性,在电位扫速较低时膜电极上的电催化过程为扩散控制,在较高电位扫速下电极过程受催化反应速度控制,讨论了影响催化反应活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角波电位扫描伏安法研究了铁电极在室温1mol/L KOH 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在正向扫描中产生3个阳极峰,分别对应于 Fe(OH)_2和 FeOOH的形成,它们在逆向扫描中顺序还原为 Fe(OH)_2和 Fe。温度对钝化过程有明显影响,交流阻抗谱证实了钝化膜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将一种放大的无膜生物电化学系统(Membrane-free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MF-BES)应用于阴极还原实际铋冶炼废水中Cu(Ⅱ)的可行性.在选定的预处理条件下(pH=2.47-3.27),废水中Fe3+沉淀分离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9.60±0.04)%,同时Cu2的损失率可控制在(9.31±0.06)%.循环伏安分析显示,酸性废水(pH=2.0)中的Fe3+/Fe2+等离子使Cu(Ⅱ)/Cu(Ⅰ)的还原峰负向移动,干扰铜还原反应的发生,加大了铜还原的难度.以含铜的铋冶炼工艺废水作为阴极液,Cu(Ⅱ)还原去除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反应(R2 =0.985).120h内,MF-BES中的总铜质量由(87.56±4.38)mg降至(0.74±O.04)mg,去除率大于99%,出水含铜浓度(T[Cu] =0.15rmg/L)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GB8978-1996)一级标准.Cu(Ⅱ)被还原为晶体单质Cu,Cu2O和CuCl,并沉积在阴极板上.  相似文献   

20.
金属离子和CTAB胶束催化H2O2氧化对苯二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者定性地研究了25℃,中性(pH 6.8)水溶液中金属离子(Cu2+、Fe2+、Fe3+、Co2+和Mn2+)催化H2O2氧化对苯二酚,结果表明Fe2+和Fe3+对对苯二酚的氧化有较好的催化效果,Cu2+有一定的催化能力,而Mn2+和Co2+基本没有催化活性,这主要取决于金属离子与H2O2结合能否产生活性自由基*OH.同时,还定量地研究了CTAB胶束催化H2O2氧化对苯二酚.根据"假相模型"获得了CTAB胶束相中对苯二酚氧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m以及对苯二酚与CTAB胶束的结合常数KS,这表现出了典型的胶束催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