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黄喉拟水龟和乌龟的消化道黏膜上皮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黄喉拟水龟胃黏膜上皮有发达的沟、回结构,在胃的贲门区可见指状突起的黏膜上皮细胞.胃体部的黏膜上皮细胞较大,柱状,表面多数呈五边形或六边形.在一些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明显的分泌孔.在胃的幽门区,可见突起的微脊.在十二指肠中,可见横行的主皱襞和次皱襞,表面分布着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可见沟、回结构;表面有很多杯状细胞,大多呈圆形.在回肠,可见纵行皱襞,吸收细胞表面不规则,有很多肠腺开口.大肠的黏膜皱襞较浅,可见杯状细胞分布于其中.乌龟胃黏膜上皮表面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可见两种不同形状的黏膜上皮细胞,一种为中央凹陷,排列紧密,呈鳞状;另一种为中央稍突起,呈不规则型.胃底部可见很多分泌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乳头状突起,在一些乳头状突起的中央可见分泌孔.小肠上皮细胞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簇状排列的黏液分泌细胞.在两种龟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均可见胃小凹结构,但未见微绒毛结构,也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蛋壳提取物水剂对实验性大鼠和小鼠胃溃疡的影响.方法 用剂量为0.5,1.0,2.0 g/kg蛋壳提取物水剂及4.0 g/kg胃苏冲剂给大鼠灌胃,连用7 d.小鼠采用0.6,1.2,2.4 g/kg蛋壳提取物水剂和6.0 g/kg胃苏冲剂灌胃,连用7 d.观察各药对应激型、幽门结扎型、醋酸型大鼠溃疡模型和乙醇型小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用碱滴定法测定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用Anson法测定胃蛋白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蛋壳提取物水剂可降低大鼠胃溃疡指数,减少溃疡面积,降低幽门结扎型胃溃疡胃液量、游离酸及总酸度,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结论 蛋壳提取物水剂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尤其对老年大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55例患者的局灶性病变(黏膜形态异常,黏膜色泽异常)纳入研究,排除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既往有胃手术史患者.结果 病变轮廓观察: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BI最清晰,特别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胃小凹的形态观察结果: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对于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NBI具有绝对的优势,155例患者中发现轻度异性增生16例,中度异性增生7例,重度异性增生3例,早期胃癌3例.结论 NBI技术操作简单,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轮廓,经放大可清晰观察到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异性增生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蒙古绵羊胚胎胃的组织发生,主要对5-550mm胚胎胃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组织结构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5mm胚胃芽呈梭形膨大;胚胎发育到70mm胃的外形同成体的基本一致; 5mm胚胃壁由复层上皮和多层胚性结缔组织细胞构成;8mm胚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下为大量的胚性结缔组织;30mm时瘤胃和网胃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瓣胃和真胃上皮仍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开始发育;90mm胚网胃皱襞开始形成; 164mm胚真胃胃小凹底部形成强嗜碱性细胞群;195 mm胚瘤胃瘤状突开始发育,真胃出现壁细胞;252 mm胚网胃出现平滑肌带;290 mm胚真胃腺体可分辨出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335 mm胚网胃黏膜肌可见并进入皱襞;550 mm胚网胃平滑肌带清晰可见,网状皱襞及其乳突从外形上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幽门螺杆菌(Hp)灌胃法建立Hp感染小鼠模型,收集小鼠血清及胃组织。通过染色法观察小鼠胃黏膜内Hp定植量及病理学改变,通过酶标记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及胃黏膜HMGB1,IL-6,TNF-α,IL-4和IL-10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虾青素微胶囊(ASX-MCs)可降低小鼠胃黏膜内Hp定植量,减轻胃黏膜炎症损伤,降低血清和胃黏膜促炎因子HMGB1,IL-6,TNF-α的质量浓度,并提高抑炎因子IL-4和IL-10的质量浓度;ASX-MCs可减轻Hp感染引起的小鼠胃黏膜炎症损伤,抑制血清和胃黏膜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搞清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胃、小肠的组织学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切片技术、Grimelius银染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灰背隼胃和小肠的组织学结构、嗜银细胞分布和Gherli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灰背隼胃属单胃,胃黏膜表面有大量胃小凹,固有膜中有大量的单管状胃腺,胃肌层可分为内环、中斜、外纵行三层平滑肌.小肠肠壁由黏膜、肌层及外膜组成,黏膜表面有许多指状肠绒毛,绒毛中有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小肠肌层由内环形和外纵形两层平滑肌组成.嗜银细胞分布于胃和小肠粘膜上皮、固有膜及腺体上皮中,形态多样,分布密度呈递减趋势.Gherlin在胃、小肠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呈递减趋势,与器官的消化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乃安胶囊对乙醇致小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机制探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乃安低剂量组、胃乃安高剂量组,采用乙醇诱导小鼠急性胃黏膜损伤1 h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胃黏膜损伤指数,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胃乃安胶囊高、低剂量组的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胃乃安胶囊对小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通过建立SD大鼠幽门结扎致胃溃疡模型和药物致胃溃疡模型,并测量实验大鼠溃疡指数、胃液的p H值、胃液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来观察藏药六味木香丸对大鼠幽门结扎致胃溃疡及药物致胃溃疡的影响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六味木香丸能明显或部分降低幽门结扎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和消炎痛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同时对幽门结扎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药物能明显或部分减少胃液的分泌量,升高胃液p H值,降低胃液总酸度(均P0.05或P0.01),显示出药物对胃酸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碱化胃液效应,但对胃蛋白酶的分泌未见明显影响(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藏药六味木香丸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沙鳅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沙鳅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及亚显微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顶壁和底壁黏膜层均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食道前段黏膜上皮为鳞状复层上皮,在上皮细胞之间分布着少量的味蕾和棒状细胞.食道后段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管腔面PAS反应呈阳性.食道腺丰富,食道肌肉比较发达,为内纵外环.胃呈"V"形,可分为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黏膜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面极度粗糙,微绒毛非常发达.上皮细胞管腔面PAS反应呈强阳性.胃腺发达.肌肉层很发达,贲门部肌肉为内纵外环,胃体和幽门部为内环外纵,其间有大量斜肌.肠黏膜皱褶发达,黏膜表面平滑.在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杯状黏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增多.黏膜上皮肠腔面PAS反应呈阴性,大部分杯状黏液细胞PAS反应呈阳性.肌肉层为内环外纵.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逆泻心汤对慢性乙酸胃溃疡大鼠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四逆泻心汤组、雷尼替丁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四逆泻心汤、雷尼替丁灌胃,2w治疗结束后,取血测ET、CGRP含量。结果四逆泻心汤治疗组、雷尼替丁治疗组血浆ET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CG RP含量则明显升高。结论四逆泻心汤可能是通过增加CGR P含量,降低ET含量,改善黏膜微循环,增加胃黏膜血流(GM BF),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七彩山鸡胃肠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三只120日龄七彩山鸡(phasianus colchicas)的胃肠道结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七彩山鸡胃肠管的黏膜层、肌层和管状消化腺发达,整个消化管黏膜固有层中都有淋巴组织存在。腺胃内有较多的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肌胃肌层发达。小肠黏膜层最厚,绒毛致密且有分支,绒毛轴中心未见中央乳糜管,固有膜中单管肠腺丰富,黏膜下层缺如或很薄。大肠管壁具四层结构,有环状皱襞,皱襞上绒毛宽短稀疏,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将观察结果与其它鸟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4.
依体重对蟾蜍采用心脏浸润、静脉窦注射、胃注射 3种方法施加不同浓度、不同量的酒精 ,用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心脏搏动曲线 ,结果表明 :随着施加酒精浓度的增加 ,心肌收缩力逐渐加强 ,收缩幅度加大 ,达到峰值后 ,心力逐渐衰竭 ,振幅逐渐下降 ;心率则随着施加酒精浓度的增加略有升高后逐渐减慢 ,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酸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豚鼠模型,用于研究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并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方法豚鼠持续灌酸或蒸馏水16天后,测其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研取食管、气管和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豚鼠食管下段粘膜的pH值明显降低,BALF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显著升高(P<0.01),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食管、气管和肺组织上皮增生,炎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胃内容物反流能造成豚鼠食管、气管粘膜和肺组织的损伤,可研究GERD并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该病的病理生理情况,该制模方法成活率高、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17.
醇酸色漆挥发物对小鼠呼吸系统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急性染毒和慢性染毒方法,探讨醇酸色漆挥发物对其呼吸系统的毒性影响.染毒期间及恢复期均定期观察其行为变化,染毒后及恢复后观察其呼吸器官解剖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醇酸色漆对小鼠饮水量、食量、体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小鼠气管粘膜层出现脱落、变薄,肺中血管破裂,红细胞渗入肺泡腔内.说明醇酸色漆对小鼠有一定的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硫酸铝催化合成醋酸异戊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戊醇和冰乙酸为原料,采用硫酸铝(Al_2(SO_4)_3·18H_2O)作催化剂合成醋酸异戊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硫酸铝作为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条件:n_(冰乙酸):n_(异戊醇)=1:0.6(摩尔比),硫酸铝用量为0.5 g,反应时间1.5 h,产品收率(以0.2mol冰乙酸计)达95.2%.并且对催对剂的重复使用效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肿瘤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大鼠肝肿瘤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灌胃法构建大鼠肝肿瘤模型,按常规方法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和镜检.建模第1周大鼠肝脏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从第5周起肝窦扩张,肝细胞变性肿胀并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同时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第8周时肝窦充血,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明显的肝细胞增生.第10周时肝小叶结构受到破坏,出现肝细胞增生性结节.第12周时门管区内有不同程度的卵圆细胞增生及结缔组织增生,伴随胆管增生.第16周时肝小叶结构消失,可见典型的假小叶结构,结节内肝细胞异常增生明显,出现“结中结”,病理性核分裂相亦较多.第17周时肝肿瘤形成,且主要是肝细胞癌,癌细胞排列为索状、腺状、实片状.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用二乙基亚硝胺灌胃法构建大鼠肝肿瘤模型方便有效,肝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有规律,易于观察分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