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58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中有钙化的血管283/586(48.29%)支;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214/586;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情况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的关系;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MSE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MSCTA及MPR、MIP、VRP等重建处理后可显示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业段肺动脉。受累动脉9支,其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4例,肺段及段以下栓塞苦8例。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FA)的直接征象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的造影质量,以期达到最佳造影效果.方法:对我院进行的147例造影病人实施全程的心理干预.结果:造影病人积极配合,图像质量佳,造影效果良好.结论:在进行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是保障病人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为10.3%;非夹层组32例,图像质量优为87.5%,良为12.5%.夹层组与非夹层组采用团注法获得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x 2=0.0977,P>0.05.结论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变螺距(VHP)技术在320排CT急性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44例采用320排CT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与54例单独行320排CT主动脉成像、52例肺动脉成像及48例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生成的图像分别进行对照,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三联组与对照组中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联组与对照组中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中段、左主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左冠状动脉旋支近段及左冠状动脉旋支远段血管强化CT值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所有血管增强CT值均大于300 HU.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结果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HP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完成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与单纯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CTA成像对比,图像质量无区别,对于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耐层螺旋CT对81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结肠镜或术后病理对照。结果CTVC检出1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中的15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CTVC检出结直肠癌37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75%;术前T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和89.2%;N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和70%。CTVC检出28例56枚结直肠息肉中51枚,敏感度为91.07%,特异度为93.75%。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全部进行128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在所选的36例输尿管病变病例中,其中肿瘤8例,结石13例,结核4例,炎症5例,外压性狭窄3例,畸形2例及囊肿1例。注射对比剂80-100ml后延迟5-15分钟进行肾及输尿管螺旋CT扫描,保存图像,重建间隔2.5mm,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建立泌尿系统立体图像。结果:所有病例病灶与输尿管的关系显示更加明确,病灶范围、形态、狭窄程度或梗阻段显示得更为全面细微。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有利于明确输尿管梗阻的真正原因,可明显提高输尿管梗阻类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克尔憩室源性急腹症的16层螺旋Cr表现,提高美克尔憩室源性急腹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科诊断的10例美克尔憩室源性急腹症的16层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10例均表现为回肠区域水肿的盲端样肠管结构,术后病例证明均合并炎症,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图像可整体的显示其全程,其中1例合并异位胰腺及肠套叠,1例合并单纯肠套叠,2例穿孔,16层螺旋CT均做出了准确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可作为诊断美克尔憩室源性急腹症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低管电压技术联合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东芝320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扫描,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对比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取量.结果 A,B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低于A组,且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72.95%,B组患者有效碘摄入量较A组减少18.29%,两组图像噪声值、左冠脉开口处强化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双低"扫描方案能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眼环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测。方法对我院28例53只高度近视眼和32例64只正视眼,采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机进行CT灌注扫描,获取眼球赤道后眼环血容量值(BV),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眼赤道后眼环BV值均值为(4.61±1.48)ml/100g,正视眼为(7.72±1.92)ml/100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该区域血管的大小、多少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眼球屈光度与眼环CT灌注BV值呈正相关(r=0.793,P〈0.01),即随近视屈光度数增加,眼环灌注BV值减少。结论16层螺旋CT眼环灌注成像BV值能反映高度近视眼眼环组织微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较好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并对其分型.结果:52例胸腰椎骨折中,单节椎骨折37例,双节椎骨折12例,三节椎骨折3例。以压缩性骨折(占44%)、粉碎性骨折(占33%)多见,骨折脱位占23%,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和前中后柱受累多见。结论: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同时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椎体骨折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对预后评价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肠道准备方法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患者152例,根据肠道准备方法分为两组,76例患者先行肥皂水清洁灌肠后口服泛影葡胺充盈肠道为对照组,76例患者口服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造影图像质量、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肠道充盈效果的有效性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造影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和泛影葡胺混合水溶液充盈肠道是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检查舒适度,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充盈效果和造影图像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操作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多层螺旋 CT在诊断胰腺癌中的价值 ,并加深对胰腺癌 CT征象的认识 ,对经证实的1 5例胰腺癌多层螺旋 CT扫描资料 ,影像证象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对双期及三期增强扫描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多层螺旋 CT( MSCT) ,快速容积薄层扫描 ,具有在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取多达 4层面图像投影数据的 3维成像系统、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软件系统 ,其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对 1 5例胰腺癌进行了正确诊断 ,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 ,对胰周血管是否受累 ,得到了更真实、准确的显示 ,因而对胰腺癌的不可切除性进行了正确的判断。结论 :多层螺旋 CT不仅对胰腺癌诊断准确性高 ,而且判断其可切除性的准确性也很高 ,对诊断和评估胰腺癌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56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头颈动脉造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进行的282例造影病人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结果:造影病人极积配合,顺利完成造影,CT质量效果好.结论:在进行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科学全面的心理护理,是保障病人造影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