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大青山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青山东段4件基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获得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探讨大青山现代地貌的形成。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57.7±3.8~50.4±3.3 Ma,封闭径迹长度分布在10.7±0.4~9.9±0.1μm之间。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大青山地区存在晚白垩世(约100~90 Ma)和中?晚中新世(13.5~7 Ma)以来两个快速抬升冷却阶段,13.5~7 Ma以来是本区剥露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隆升造就现今大青山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2.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甸地区三叠系的5件磷灰石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样品的热演化史,并约束研究区的构造隆升剥露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磷灰石样品基本反映了相同的低温段热演化史。所有样品在沉积后所经历的埋藏温度曾经高于最大退火温度,表明所有样品在记录径迹前都曾完全退火。磷灰石裂变径迹温度-时间轨迹表明,研究区的构造隆升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段,即10.2~5.2 Ma B.P.和5.2 Ma B.P.至今。5.2 Ma B.P.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对整个研究区剥露过程的影响相当广泛,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时期曾经历区域性的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所有样品在上新世(5.2 Ma B.P.左右)都经历了一次快速的隆升,表明研究区在上新世经历了一次快速构造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剥蚀量恢复中的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等 ,确定渤海湾盆地中生界的剥蚀量 ,并建立起初步的埋藏史曲线 ,然后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技术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 ,沿可能性最大的几种不同地质概念热史路径 ,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Q 5井等的白垩统地层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比较 ,确定了该井合理的、精确的地质演化历史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Q 5井在距今 70Ma时 ,白垩系地层达到其演化历史上的最大埋深 (35 0 0m) ;之后发生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 ,下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95 0m ,上白垩系地层的最大剥蚀量为 15 70m .研究过程证明 ,多种方法结合 ,比单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可靠 .  相似文献   

4.
自新生代以来,西昆仑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其初始隆升和末次快速隆升的时限仍是有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沿西昆仑北缘采集一系列砂岩样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了西昆仑北缘新生代的冷却历史。结合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将6个磷灰石样品分为2组。3个磷灰石样品的径迹年龄远小于所在地层的年龄。平均径迹长度为(12.0±2.3)~(12.6±1.3)μm,呈不对称单峰形态,反映样品缓慢地通过部分退火带;另外3个磷灰石样品径迹年龄与各自地层的沉积年龄接近,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0.7±2.3)~(11.4±1.3)μm,呈现双峰或混合分布的特征,表明沉积后发生部分退火。热史模拟显示,自晚白垩世以来,西昆仑山北缘共经历了3期抬升冷却事件。晚始新世(40~30 Ma),受早期印度板块向古亚洲大陆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西昆仑山北缘已经开始隆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5 Ma)是西昆仑乃至青藏高原重要的隆升时期;最后一轮强烈隆升则发生在距今5~3 Ma以来,冷却速率最高达15℃/Ma,剥蚀速率相当于600m/my。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揭示了早中新世(15 Ma)和晚上新世以来(2.6~0.63 Ma)两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热液活动,更进一步限定了西昆仑最后一期强烈隆升在2.6 Ma以来。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北淮阳地区古生界杨山煤系的构造热演化特点,探讨该区燕山运动以来构造-热历史,了解地壳浅部构造热过程提供依据,本文应用刻画温度与时间关系较好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FT),对该区杨山煤系的6个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95 Ma±以前,北淮阳地区石炭系地层处于磷灰石径迹完全退火带温度范围内,至95 Ma±才抬升至脱离完全退火带的位置,并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抬升过程,至31~47 Ma±快速抬升;较大年龄差异的存在极有可能是商城岩体异常高温所致;发生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对锆石径迹发生退火作用有一定的影响,2个锆石样品开始脱离完全退火带的时间为130 Ma±和140 Ma±,对应的锆石年龄更可能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较强烈的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6.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可进行热史模拟,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相似文献   

7.
α能谱测量是通过对放射性核素释放α粒子能量的测量来实现核素识别和定量分析的技术.α能谱易受测量样品形态的影响,存在着向低能拖尾的现象,这降低了α能谱测量的准确性.为了分析α能谱谱形特点,采用蒙特卡罗程序Geant4模拟了~(241)Am源的α能谱,并对可能造成~(241)Amα能谱峰拖尾的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41)Am源上沉积的灰尘是其α能谱峰拖尾的主要原因;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可以对沉积灰尘的粒径分布进行估计.这项工作也表明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α能谱分析可获得测量样品更多特性(如形状),有助于提高α能谱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研究沉积盆地地热史的强有力工具。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该盆地的古热作用比现今热作用强。盆地形成初期经历的热事件使其具有较高的热流,随后热流缓慢衰减;3号样品径迹长度的混和型分布说明东营组(Ed)和馆陶组(Ng)之间的沉积间断曾引起了盆地古地温的降低。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位置在2000~3400m左右,和生油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高粒度时间分辨探测器(HGTD)是ATLAS实验Ⅱ期升级的关键项目.为了应对极高的粒子径迹堆积带来的挑战(每次束流交叉对应的质子-质子对撞数的平均值可高达200),合作组计划通过精确测量粒子径迹的时间信息(径迹时间分辨可达30 ps),使得实验能够在“4维”空间中进行粒子径迹到作用顶点的关联.升级项目的传感器选择了可以提供所需的时间分辨率和良好的信噪比的低增益雪崩探测器(LGAD)技术.日本滨松公司(HPK)生产了厚度为35μm和50μm的LGAD原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也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IME)合作研发了厚度50μm的LGADs原型.为了评估器件抗辐照性能,样品在JSI反应堆设施中接受了不同剂量的中子辐照,并在USTC进行了测试.通过测量室温(20℃)或-30℃下的电流电压和电容电压曲线测量,对增益层和硅基体损伤的中子辐照效应进行了表征评估.进一步处理提取了不同辐照剂量下的击穿电压和耗尽电压,并呈现为通量的函数,最终对比了不同样品的抗辐照性能参数c系数和α系数.对辐照模型的最终拟合得到的c系数值为HPK-1.2:3.06×10-16cm  相似文献   

10.
油气藏成藏时间的确定一直是石油地质研究领域的难点。该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龄及温度-时间热史模拟技术探索了如何精确限定油气藏的成藏时间。从渤海蓬莱9-1潜山花岗岩储层裂缝带和基岩带分别获取2件磷灰石样品,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年龄和径迹分布,利用 AFT Solve 软件模拟获得了它们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2件样品相似的温度-时间热史轨迹表明,在3.8~2.6 Ma B.P.期间,由于受石油流体充注的影响,样品发生异常热扰动和温度突变,在3.2 Ma B.P.时期受扰动的温度达到最大。根据受异常热扰动的起始时间,确定蓬莱9-1潜山花岗岩石油充注时间为3.8~2.6 Ma B.P.,油气藏的主成藏期为3.2 Ma B.P.。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在高能核物理领域,人们提出了一些热力学与统计模型来描述粒子的分布特性。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可以得到高能碰撞过程的一些重要信息。文章将研究碳(~(12) C)和硅(~(28)Si)在4.5A GeV/c动量下,在与核乳胶碰撞中,末态单电荷粒子(灰径迹粒子和簇射粒子或相对论性单电荷粒子)的分布规律。在多源热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厄兰(Erlang)分布或双组分厄兰分布,对核乳胶实验中测得的灰径迹粒子和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进行了统一描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利用细丝测微计测量的停止在核——4电子灵敏乳胶中30.1MeV α粒子的径迹宽度,并与73MeV~( 4)C核径迹宽度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我们所测量的低能重离子,它们在核——4乳胶中的径迹宽度正比于Z_(eH)·β,其结论与径迹形成的敏化柱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 ,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 2 0 0 0~ 390 0m ,相应的古地温为 70~ 12 5℃ ,古地温梯度为 2 .8℃ / (10 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 ,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 90℃ ,生油门限是 2 80 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 ,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 ,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5.
精确测量14Mev中子通量密度,对基础研究、核参数测量以及核技术在工农医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安装了一套测量系统,一年内的重复测量证明,本测量系统稳定、可靠。通量测量方法 测量14Mev中子通量用伴随粒子法,即通过测量T(d,n)~4He反应中伴随中子产生的α粒子来确定中子通量的方法。在产生14Mev中子的T(d,n)~4He反应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定准噶尔南缘伊林哈比尔尕山的隆升时限.方法 测定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并进行热史模拟.结果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变化于78~51 Ma之间,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结论 伊连哈比尔尕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3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晚白垩世(97.1~68.8 Ma),视隆升速率为0.062 mm·a-1;新生代早中期(59~30 Ma),视隆升速率为0.023 mm·a1;新生代晚期(13~5 Ma)为山体隆升的峰期,其隆升速率为0.127 mm·a1.白垩纪以来的北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隆升史模拟能够定量恢复盆地四维动态热隆升剥蚀过程.根据四川盆地93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定量热史模拟表明,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了广泛的阶段式抬升剥蚀作用,即晚白垩世(~65 Ma前)快速隆升剥蚀、古近纪(65~23 Ma前左右)缓慢隆升剥蚀、新近纪(23 Ma前至今)快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至今盆地范围内隆升剥蚀总厚度普遍大于2.5 km,新近纪快速隆升剥蚀幅度普遍大于1 km.进一步结合31组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校正剥蚀量数据,编绘阶段性(晚白垩世以来和新近纪)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等厚图,综合表明晚白垩世以来四川盆地隆升剥蚀量等值线展布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即早期主要以NE向展布格局为主(具近NE向和E-W向特征),新近纪则主要以近E-W向展布格局、盆地南北分异(北部地区隆升剥蚀量普遍小于2 km,南部地区普遍大于2 km)为主.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空间分布与晚中生代-新生代低剥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方法,探讨分析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发生的径迹年龄(AFTA)和长度(AFTL)分布特征,并通过反演法建立热史模型,恢复构造热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能至少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期((138.0±10)~135.8 Ma)、早白垩世晚期((116.0±8)~109.3Ma)和古近纪中晚期(52.0~29.4 Ma)。在时间演化上,新河组下段(J2x1)地层在盐场次凹和小湖子次凹具有相似性,但后者地层温度普遍高于前者,尤其在早白垩世,拥有更利于油气生成的地温环境。发生在180.0~146.7 Ma和130.5~100.0 Ma期间的2次增温过程与烃源岩热演化关系密切,地层温度可加热至72.0~135.0℃,是影响油气生成的关键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研究为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马鞍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2000-3900m,相应的古地温为70-125℃,古地温梯度为2.8℃/(10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90℃,生油门限是280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