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对青海旱地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和常用不同类型地膜对青海高寒冷凉地区旱地春油菜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覆膜和露地栽培方式对比试验及常用地膜对比试验,并在互助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开展了机械化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示范验证。结果表明:覆膜穴播栽培技术比露地栽培缩短了春油菜的生育期,明显提高了春油菜的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等经济性状,春油菜增产21.44%~32.06%;黑膜在春油菜增产上明显高于白膜,白膜不同厚度之间春油菜产量无显著性差异。黑膜穴播栽培技术明显提高了青海高寒冷凉地区旱地春油菜的产量,适宜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2.
选用2个饲用春玉米品种,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动态变化和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株高增大,单株绿叶片数和次生根数减少。春玉米叶面积系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快。春玉米群体鲜重因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同时密度的增产效应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春玉米群体干重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75000株/hm^2时,群体干重出现下降现象。随种植密度的提高,春玉米空秆率增大,穆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籽粒产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空间分布特点的影响,2014年于新疆兵团第四师71团6连试验地种植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先玉335(XY335)、登海618(DH618)和KWS1568,设置了15000株/hm2(D1)、60000株/hm2(D2)、120000株/hm2(D3)、180000株/hm2(D4)4个密度水平,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玉米叶片叶面积空间分布特点、单株玉米叶面积最大值及其所在的叶位、产量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各玉米品种单株叶面积空间垂直分布呈单峰曲线,在植株的基部和顶端叶面积较小,中部叶面积较大;不同密度条件下,中部叶片叶面积较其他部位变化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垂直分布越来越紧凑;随着密度的增加,3个春玉米品种DH618、KWS1568和XY335的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D3处理下获得最大产量。因此,合理密植通过调控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使得冠层获得最适的空间结构从而产生最多的光合产物,可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干旱区春油菜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进行滴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春油菜产量、水分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2K1处理下,株高、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籽粒重明显提高;在N2P2K1处理下春油菜产量达到最高,为5 215kg/hm2;N,P,K肥在春油菜上的增产效果为NPK;施N量186.3 kg/hm2(N2P2K2),N肥利用率最高为36.58%;施P量158.7 kg/hm2(N2P2K2),P肥利用率最高为15.32%;施K量18.75 kg/hm2(N2P2K1),K肥利用率最高为55.97%。N2P2K1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8.75 kg/(hm2·mm);最佳施肥(N2P2K1)较推荐施肥(N2P2K2)处理下的土地生产率、水分生产率、净收益和单方水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杂交油菜“秦油2号“主序及各分枝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主序产量占单株产量的比例逐渐降低,施氮量过大则又略有回升.主序籽粒约占产量1/4时,单株产量最高;在不同氮肥用量下,上部分枝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类似于主序,而中部分枝则与全株一致;在分枝产量构成因素中,氮肥用量对分枝角果数的影响最大;主序及上位分枝中氮素累积量受氮肥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而中下位分枝则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阐明双子叶植物响应栽培密度变化的规律,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设置不同栽培密度(1×1、2×2、3×3、4×4、5×5、6×6、7×7)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拟南芥不同生长时期的形态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栽培密度处理下,随着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其株高、茎长和根长逐渐增加,莲座叶直径逐渐增加直至稳定,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顶部分枝数和基部分枝数逐渐增加或逐渐增加直至稳定。在同一生长时期,拟南芥个体大小随着栽培密度增加而减小,且高栽培密度下抽薹和开花时间提前。(2)不同栽培密度对拟南芥株高、茎长、根长、莲座叶直径、顶部分枝、基部分枝和叶面积均存在显著影响。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拟南芥株高、茎长总体呈降低趋势,根长呈逐渐增加趋势,莲座叶直径、顶部分枝数和基部分枝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叶面积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或逐渐减小趋势。本试验从形态上初步阐明了拟南芥响应栽培密度变化的规律,栽培密度对不同生长时期拟南芥各形态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该结果可为通过合理密植调控双子叶植物形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在少竞争和竞争环境下小麦个体表现和群体表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考察的40个性状都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性状的稳定性不同。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得到一些对群体产量作用较大的性状,他们大多又是稳定或较稳定性状,可做为早代产量选择的主要指标。这些对群体产量作用较大的性状分别属于生育期(A)、生理(B)、产量(C)和形态(D)性状群,低密度下这四个性状群与中、高密度群体产量的典范相关系数大小顺序都是B>D>A>C,生理性状群与群体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稀植下所有农艺性状对密植群体产量逐步回归分析的最终入选性状是每穗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再次证明:高产育种在保证适宜亩穗数的前提下,主攻每穗粒重的方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种密度对株型紧凑的矮秆蓖麻(CSR6.181、06矮蓖1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籽粒产量减小,群体籽粒产量则是先增加后减少.不同密度处理间群体籽粒产量呈显著性差异,两品种均在39798株/hm2的密度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0.05 kg/hm2和2278.83kg/hm2,主穗和一级分枝穗对群体籽粒产量的贡献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渭源县地处定西市南部,辖有16个乡镇、217村、1506个社、82800户、34.93万人。有耕地5.33万hm^2,境内海拔1937~3941m,年平均降雨量520~620mm,年平均气温4.5~6℃,无霜期110~135天,≥0℃的有效积温2370~2667℃,≥10℃的有效积温1583~1900℃。境内有11个乡镇属高寒二阴区,土质肥沃,雨热同步,海拔高,低气温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春油菜生产提供了便利,全县历年春油菜种植面积在2000hm^2以上,春油菜占全县油料种植总面积的49.1%,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15.4%,占粮油作物总面积的3.6%。  相似文献   

10.
油菜是我市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333hm^2-6666hm^2。油菜是需硼作物,尤其是高产、优质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对硼缺乏特别敏感,苗期缺硼发根慢.根系不发达,叶片暗绿、皱缩,生长受阻;蕾苔期缺硼,根茎膨大,皮层龟裂,叶片肥厚,叶色由暗绿转紫色至兰紫色,花蕾发育不正常;花期缺硼,植株矮化、次生分枝丛生,花粉发育不正常,结籽少,“花而不实”。生产实践证明,缺硼地区施用硼肥一般增产油菜籽15-30%,在严重缺硼地块,施硼可成倍增产。而我市土壤无论水田还是旱地有效硼含量大多低于0.5mmg/kg(临界值),普遍缺硼,因此施硼是我市实现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秋发栽培,是9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推广的一项有效高产新技术。试验证明,秋发比冬发和春发要增产30%~50%。因为秋发栽培比冬发的传统栽培油菜多带3片叶越冬,体内营养物质含量较多,从而使春节后早发猛发加快。秋发油菜的具体指标是:秋末(11月底)开盘发棵,单株绿叶9~11片,越冬前(12月底)单株绿叶12~14片,不抽薹,最大叶片长40~50cm,最大叶宽15~17cm。要达到这一指标,必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适时早播。适时早播是油菜秋友的基础,争取冬前有充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种植密度对中麦30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450,600和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中麦30总茎数动态、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和蛋白质质量分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种植密度,但不同种植密度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说明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穗数而影响籽粒产量。3个种植密度下,中麦30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及籽粒蛋白质量分数以60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最大。3个种植密度相比较,中麦30在冀东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在该密度下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能实现高产目标,并通过促进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实现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氮磷钾肥对春油菜养分吸收规律及养分效率的影响,在春油菜主产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5个处理分别是不施肥CK、NPK、缺氮PK、缺磷NK、缺钾NP,研究其对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青杂12号的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氮磷钾肥后籽粒产量显著增加(P0.05),平均增产107%,平均增加产量1 365 kg/hm~2;氮磷钾肥施用后对养分累积量有显著促进作用,以NPK处理累积量最高;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0.5,5.8,4.5 kg/kg;养分利用率分别为43.8%,5.3%,14.9%;对春油菜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8.8%,13.4%,10.5%。在本试验条件中,对春油菜籽粒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氮肥及磷肥,其次是钾肥;且氮磷钾肥共同施用才能达到高产目标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能为春油菜区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相似的施肥和管理水平下,攀西春烟前期的植株高度矮地夏烟,单株叶片数较夏烟有所减少;春烟前期植株干物质积累慢于夏烟,中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夏烟,中期干物质迅速积累,其积累速度快于夏烟,最终积累的干物质量有所增加;春烟不同部位叶片与夏烟对尖部位叶片,在叶面积增长速度和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烟群体叶面积高峰勘交夏烟滞后20天左右,生育期有所延后。  相似文献   

15.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 ,它既是构成作物体内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同是又以多种方式参与作物体内的生理过程 ,对作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产量与品质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壤缺磷已成为一些地区夺取作物高产的限制因子。为此 ,2 0 0 0年对稀土磷肥在大田油菜进行肥效试验研究 ,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设于武威市白云村 ,属井水灌区 ,土壤为灌漠土 ,海拔 15 0 4m ,无霜期 15 0天 ,前茬作物为春小麦 ,基础土壤 (0 -2 0cm)农化性状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春油菜开花时间QTL的精细定位,本研究基于前期早花QTL初步定位的结果,采用连续多代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NN DH群体中含有目标位点的1个DH系与晚花亲本No.5246杂交获得F_1,构建目标位点的近等基因系分离群体。结果表明:筛选出2对前景选择引物和8对背景选择引物;利用2对前景选择引物对BC_1F_1和BC_2F_1世代材料进行筛选,得到的目标基因型单株分别为34株和87株;利用8对AFLP引物对BC_2F_1代材料进行背景分析,该世代背景回复率的平均值为83.9%。本研究为油菜开花时间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具有高产潜力的优异种质资源,多室油菜正在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普通的二室油菜相比,多室油菜通常具有3~4个果室.由于角果果室数目的增加,多室油菜的角果粒数通常高于相同遗传背景下二室油菜的角果粒数,从而具有更高的产量.本文从多室油菜的性状表现、解剖学研究、遗传学研究、多室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等方面综述了多室油菜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青海甘蓝型春油菜对施用不同用量氮肥的肥效响应程度,以青杂2号为材料,在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氮素含量、氮素累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60~240 kg/hm~2,油菜籽粒产量可提高13. 7%~25. 6%;茎秆产量可提高1. 1%~8. 6%,角壳产量可提高16. 7%~30. 4%。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油菜植株不同器官内的氮素含量及氮素累积量(P 0. 05),氮素总累积量可由不施氮时的93. 6 kg/hm~2增至143. 1 kg/hm~2。油菜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分配规律为:籽粒茎秆角壳,分别占总累积量的73. 0%,16. 8%和10. 2%。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农学效率(AEN)、氮素表观利用率(REN)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在青海省甘蓝型春油菜区以120 kg/hm~2作为推荐施氮量,可达到高产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杨树树冠结构与溃疡病的关系进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杨树一级分枝粗度和冠层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病情指数与 密度呈显著正相关(0.631),与冠形率呈显著负相关(-0.54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树冠结构指标 对病情指数的综合作用均为负,从大到小依次为:冠幅、单株总叶面积、冠长树高比、叶面积指数 、枝下高、树冠表面积、冠层密度、一级分枝粗度、冠形率、一级分枝角度。其中以冠幅和单株总 叶面积的综合负向作用最大。因此,杨树溃疡病密度调控的树冠结构指标选择应着眼于冠幅和单株 总叶面积。在调查的5个林分中,株行距为2.0 m×3.0 m的林分密度最为合理,林中溃疡病病情最轻 。  相似文献   

20.
0 前言太阳光能是一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物生物产量的90—95%以上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产物的多少,是作物高产最根本的生理基础.因此,设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而且,随着水、肥、土壤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问题,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关于油菜的干物质生产,日本稻永忍有所研究,但他没有与高产途径结合起来.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我们自1979年以来研究了油菜秋发高产栽培,其基本点就是充分利用秋季的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