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时代的特点和战国策派学人认识的局限性,战国策派学人的政治选择与他们的政治理念有其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世人大多认为战国策派的政治理念是主张集权政治,认为战国策派学人是典型的权威主义者。文章以史为据,解读了其政治理念,认为传统的观点是不尽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2.
《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是其能够被士大夫和广大民众阶层接受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坛经》成为中国式佛教的关键因素。孝养与修禅、行仁与证悟、为仁由己和自性能含万法三方面体现了《坛经》与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汲取,对今天中国话语的创造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复音词的统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以《战国策》的传世善本作为参照,对《战国策》电子文本进行校勘,使《战国策》的电子文本尽量接近善本。在此基础上,建立《战国策》词汇数据库,对《战国策》各类复音词进行定量统计,并分别从语法构成和语义构成两方面对《战国策》各类复音词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4.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系。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料分析;《西》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之作者。  相似文献   

5.
剖析中国民族性,离不开对作用于民族性的儒家思想的审慎考察,这是一个非常棘手又亟需解决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文化战将对儒家思想之于民族性的作用给予了全面的否定,以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大步追上西方,实现民主、科学;与此相反,国粹派则认为儒家思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佳模式,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对儒家思想之于民族性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激烈地争论。统观儒家思想对民族性的种种作用和影响,我们认为无论是全面肯定抑或全面否定都未免失之偏颇,有简单化之嫌。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相似文献   

7.
对《文心雕龙》中审美感觉思想的认识还几乎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文心雕龙》继承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审美感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和内质,同时兼取了各家思想资源,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综合和提升,试图把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当时审美“新变”要求统一起来,以“唯务折中”的态度来调和“复古派”与“新变派”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8.
惠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名辩家。他的形象在先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战国策》突出惠子的谏士风采,《韩非子》突出了其名辩家的风采,《荀子》则倾向于否定惠子的名辩主题,并有意进行人身攻击,至《吕氏春秋》,就将惠子的政治失意和善辩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会饮篇》是柏拉图的重要作品之一。柏拉图运用"显白——隐微"式的写作手法阐释了其中的微言大义。美国古典学家伯纳德特对《会饮篇》非常重视,对他的英译本《会饮篇》开篇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伯纳德特和《会饮篇》的研究。对伯纳德特英译本《会饮篇》开篇,也即该篇对话发生的大背景进行考察,认为其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图。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14,(4):73-73
<正>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这段话的原意是: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大概取象于《豫》卦。这一句,我们先逐字解析。"重门"就是厚门,《说文解字》日:"重,厚也"。"柝"是古代打更用的梆子,古时巡夜以两木互击,即今所谓"更梆"。"待"就是对待。"暴客"就是强盗,盗贼。这一句,完整地联系起来,是说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开始在房屋和城墙上安装厚门,晚上派人打更击梆,以事先防范强盗和盗贼的入侵。其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条发展脉络,黄帝之前,可谓是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财富的累积,人民居住的房屋由简单的茅草屋升级为"上栋下字"的正式木屋,并建造起了城郭,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与往来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强盗、盗贼这样的恶人。因此,就有了"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一事,这样的大事要记载、要传承,则有了豫卦。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势头可谓之儒学的"第四次浪潮".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大起大落、人们对其经典产生了多种解读模式;20世纪前期所谓的儒学"第三次浪潮"与"第四次浪潮"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上.为使儒学能够顺应时代、有效回应文化挑战和进行开放性对话与创新,应当超越专断的解构,还原儒学的真实语义,以此匡正盲点和误区.  相似文献   

12.
"册"与"典"     
我国古代用于阅读的,主要是竹书。《说文·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像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意思是说,长短不一的竹简用两根绳子编串在一起就是象形的"册"了,而"册"的作用是书写天子的符命,即诸侯晋见天子时接受册封的命令。但实际上"册"的书写内容要广得多,并不局限于天子的符命,如《战国策》就是当时用"册"编串而成的一部史书。  相似文献   

13.
《洞箫赋》和嵇康《琴赋》分别反映了"以悲为美"和"以和为美"的审美趣味。前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反映了较浓的娱乐色彩;后者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为主导,主要是抒发一己之幽情。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对于世界文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的"冰山原则",即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本文从人物对话,主题隐藏,零度结尾三方面来分析"冰山原则"在其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陈铨提出的“英雄崇拜论”是“战国策”派最受瞩目又最有争议的一大主张。关于“英雄崇拜论”,“战国策”派内部引发了一场论争,既有倡导者如陈铨,又有居中调和者如贺麟,也有反对者如沈从文。研究“战国策”派内部围绕“英雄崇拜论”展开的论争,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战国策”派内部和外界学人所谓的“英雄崇拜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安步当车     
<正>成语含义: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从容不迫地步行。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战国策》人物形象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战国策》中的人物类型,并探索了《战国策》中人物的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伴随着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它是儒家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大学》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尽管后儒围绕《大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义理上来看,对《大学》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新民"还是"亲民"以及"格物致知"的解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