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陶欣冉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75-17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一般以丹道研究为主,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的较少,不过,此书影射出深刻的哲学道理。从此书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象思维特点,"日月悬象"是表现出来的可显现象,"同类合体"是运行机制,是隐喻运行法则。隐喻之中体现出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中国的象思维就在隐喻运行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刘薇 《科技信息》2010,(29):141-141
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思维教学上,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设计思雏潮流,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保留,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思维养份传导给学生。“观物取象”是汉字造字思维的代表典范,因此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可以立足传统“象”思维。对“象外之象”的延展是现代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从汉字造字“象”思维中所要汲取民族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形式。设计造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这种造字“象”思维所体现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字方式、构型原则和意象性思维表现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象外之象”的“象”思维设计能力。把一个普通的物象的最简单的外形和设计者最内心的情感、思维相结合。创造出无限的设计造型形态。  相似文献   

5.
象似性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人类的思维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但英汉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环境中,各自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在观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效果,这些认识的差异反应到各自的语言中,表现为象似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杜雄  廖志勤 《科技信息》2010,(35):I0005-I0006,I0010
翁显良是诗歌翻译仿译派的代表人物,对古诗英译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不朽的译诗作品和文论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这一翻译理念:译诗关键在于"再现意象"、"改创声律"。  相似文献   

7.
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李白《静友思》的五种译文,尝试探讨汉诗英译的真谛。汉诗英译不应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和模仿原诗,而是在充分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将原诗的韵致、意象和情愫跃然纸上,以求译诗像诗。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以女性特有的笔触 ,在其诗中浸入中国文化的玉乳琼浆。对她诗歌英译的探讨 ,足见薛涛诗中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已经或将会怎样渗入译语国家。她诗中的“同心结”、“合欢扇”等文化内涵以及她的“松花笺”、薛涛井等所富含的文化魅力无不让译诗读者倾倒。薛涛诗英译能促进中国文化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唐国梁 《科技信息》2012,(30):220-220
《周易》中的"象"思维模型,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都是深远和重大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养生文化的发展。本文从观物取象、阴阳、五行思维模型分别探讨了思维模型对中国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汉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审美范畴,王充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王弼探讨了意象的创造过程,将其看做是意和象的统一。“立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自然涉及艺术思维。“立象”的过程是比兴思维的过程,无论是选择物象还是心理创造都离不开比兴思维。在比兴思维的调和下,意象才能真正地发挥审美作用。“兴象”从基元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意象,但它不是普通的意象,而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具有刚健壮大情思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就是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中国的"象思维"只能是"象语言","象语言"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象数逻辑"."象数逻辑"通过"取象去形",以"无形之象"追摹自然变化之序而创立推演体系,包括比类推理与太极推理两大推理法则,且深涵价值底蕴.中国"象数逻辑"较之西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更具本原性,内涵更丰富,包容性更大,其以"象数算法"为基础,但蕴涵其中,并未分化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古代数学本为体用不二之完整体系,洛书、周易之"象数算法"与中国古代数学之"机械化算法体系"一脉相承.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继承创新,不仅对人类数学史,对当今数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今天创建现代的中国语言学、逻辑学,为中国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2.
潘玥 《科技信息》2009,(31):I0184-I0184,I0094
对于中诗英译问题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从语法隐喻角度探讨尚为少见。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以王维《相思》一诗的两种译本为例进行概念语法隐喻分析,以探索语法隐喻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3.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14.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15.
陈大亮的古诗英译思维模式理论为古诗英译的鉴赏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这种理论,分析《静夜思》四种英译本的思维模式,认为运用原象思维翻译古诗词才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戴维·辛顿的十余部中国诗歌与哲学作品的英译本,管窥他对中国文化的极力推崇与强烈的中华文化情结。解析辛顿英译中国诗歌的简洁语言,挖掘其中的山水景观与诗情画意,并剖析译诗韵律与节奏的"诗形",考察辛顿笔下中国哲学的术语英译及深层哲理解读。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辛顿用简单的现代英语语言诠释中国古代典籍,其自然、清新、通俗、朴素的翻译风格让美国大众读者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辛顿为当代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从日常生活语料中取材,对英、汉时空隐喻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英、汉时空隐喻取象、认知的共性与个性。时空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思维与生活体验的共通性。而个性差异则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等。时空隐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使学生增进了解语言、文化、认知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简论许渊冲的中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中诗英译赏析,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象”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重大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这种“象”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