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迅波 《甘肃科技》2023,(11):27-30
常规的烟气外溢控制方法以排烟能见度为约束条件,终点温度过高,无法有效控制烟气外溢。基于此,文章进行了企业转炉炼钢过程中烟气外溢控制方法的研究。提取企业转炉炼钢的烟气流量变化特征,在转炉内气体流量不变的条件下,分析转炉汽化冷却烟道内的流动、传热状态,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外溢控制。在吹炼初期选择纯物质作为标准态,控制烟气活度低于低烟气范围内的值,从而平衡烟道内炉烟气反应,控制炼钢过程中烟气外溢的浓度。采用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烟气外溢的控制效果更佳,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针对转炉炼钢知识发现的特点,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分析,应用数据清洗、标准化及离散等方式对转炉炼钢生产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炼钢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知识发现的条件属性,以转炉冶炼终点控制目标作为知识发现的决策属性,建立了基于粗糙集方法的转炉炼钢知识发现模型,实现转炉炼钢生产知识的自动发现、获取和规则提取。以转炉冶炼终点钢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做为知识发现的决策属性,采用210 t转炉炼钢实际生产数据进行模型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提取出的铁水硅含量、铁矿石质量、氧气消耗量等影响因素对转炉冶炼钢水终点温度存在重要影响,且模型提取出的转炉炼钢终点钢水温度知识规则与现行转炉炼钢现场的变化规律一致,证明基于粗糙集方法的转炉炼钢知识发现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2010—2016年间,共举办七次全国冶金类高职院校"转炉炼钢工"职业技能大赛。根据大赛考核内容作为指导,该文主要对《转炉炼钢生产》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内容大体分9个部分:转炉炼钢工作主要工作内容、转炉炼钢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转炉炼钢原料、转炉炼钢基本任务、转炉炼钢工艺制度、炉衬维护、Q235B钢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转炉炼钢仿真模拟操作、常见钢种冶炼标准:Q235B钢、Q195钢、16Mn钢的冶炼标准。以此指导冶金技术专业《转炉炼钢生产》课程"教与学"工作。  相似文献   

4.
典型流程区段炼铁炼钢界面的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系统科学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研究方法,从时间、温度、流量、生产组织、铁水预处理效果、能耗、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六种典型流程区段炼铁炼钢界面技术特点.可以看出六种不同流程区段炼铁炼钢界面各自的比较优势,铁水预处理"三脱"只适合大高炉-大转炉流程区段,其中含转炉脱磷技术的流程更具有优势.指出取消混铁炉、采用铁水包功能多样化和"一包到底"是高炉-转炉界面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炉令是衡量转炉炼钢生产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向炉令要钢”,这就是说,转炉炼钢要高产、优质、低消耗,就必须做到炉令高。今年年初,我国工人阶级首创的氧气侧吹转炉炼钢法的炉令,连续创造了1043、1077和1257炉的新成绩,超过了国外首先投入生产的氧气底吹转炉的炉令的最高记录和氧气顶吹转炉炉令的最好水平,为我国氧气侧吹转炉炼钢法谱  相似文献   

6.
对炼钢温度下CO2与熔池元素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利用30 t转炉进行顶底复吹CO2气体的炼钢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顶底复吹CO2试验炉次烟尘量减少了11.15%,烟尘TFe降低了12.98%,炉渣铁损降低了3.10%,试验终点钢液中[N]、[P]含量分别降低了50%和23.33%.转炉顶底复吹CO2气体炼钢工艺是完全可行的,为转炉炼钢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鞍钢炼钢生产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转炉炉龄,实现转炉三吹二以至阶段性三吹三作业,把转炉炉龄稳定在1000次以上,以便使转炉稳产、高产,保证炼钢生产技术向高水平迈进。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把大型转炉炉龄攻关列为主要  相似文献   

8.
在计量领域中。流体流量的检测是各行各业加强能源管理、进行财务结算、经济核算、效益分析评价以至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监控生产过程.使其优质、高效、安全、平稳运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计量就是眼睛、就是金钱、就是效益。现代企业对流量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反映在稳定性、可靠性、准确性上。在转炉炼钢生产中的煤气及烟气流量检测就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引言 氧气侧吹转炉炼钢(包括全氧侧吹和风——氧侧吹),是我国钢铁战线上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高举“鞍钢宪法”的伟大红旗,遵照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教  相似文献   

10.
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是转炉计算机的基本控制方式,副枪动态控制以静态控制为基础。针对转炉炼钢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通过数学方法研究开发出一套转炉炼钢数学模型。静态模型包括终点控制模型、供氧模型、造渣模型、底吹模型;动态模型包括脱碳速度模型、钢水升温模型和冷却剂加入量模型。  相似文献   

11.
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是动态控制的基础,准确的静态控制对于改善动态控制质量、提高终点命中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案例推理方法建立了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计算了吹氧量和冷却剂加入量;并将因果关系分析用于案例属性的确定,增强了属性选择的有效性,降低了模型计算的复杂度.对一座150t转炉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因果关系分析能够有效地确定案例属性,基于案例推理的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LD 转炉炼钢法是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炼钢法。底吹氧气转炉问世后,由于加强了熔池搅拌,改善了转炉冶金特性,因此促使顶吹和底吹的技术合并,以兼其长。国内外已有改顶吹转炉为顶底吹转炉的趋势。但改顶吹为顶底吹亦要解决底吹介质来源、底吹构件、严格管理等问题。目前我国某些中小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一时难以达到,可探讨采用基本接近顶底复合吹炼冶金特性而设备不太复杂,操作又较简单,可改善 LD 技术经济指标的旋转氧枪转炉炼钢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石灰石代替石灰炼钢的新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石灰石代替石灰转炉炼钢的可行性,结合热力学分析,建立了CO2与[C],[Si],[Mn]和[Fe]反应的基于吉布斯自由能的分配模型.根据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不同石灰石替代比例条件下的各种物料消耗,确定了石灰石最大替代比,并重点研究了转炉煤气成分和产量的变化,最后考察了石灰石炼钢的成本.在本研究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可以在转炉中使用石灰石炼钢,石灰石最大替代比为71%;随着石灰石替代石灰比例的增加,废钢消耗降低,CO2体积分数降低,石灰石炼钢的成本逐步下降,吨钢铁水消耗提高,CO体积分数增加,转炉炉气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术川 《科技信息》2011,(8):I0331-I0331
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0%以上,转炉炼钢是我国粗钢的主要生产方式。炉渣在转炉冶炼过程中对钢水的洁净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并结合实践经验,对转炉冶炼过程中炉渣的形成、炉渣中的化学反应以及炉渣成分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用多目标规划法和炼钢理论结合建立了转炉多目标决策模型,在考虑能耗,成本和产量前提下优化转炉工艺参数。约束条件满足转炉实际情况及技术基本规范要求,其结果对我国转炉有普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勇 《科技资讯》2012,(15):90-90
转炉炼钢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炼钢技术,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全世界采用转炉炼钢的方法的企业已超过90%。因而,转炉炼钢新工艺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引言在电炉炼钢生产中,铁水热装是一道极其重要的工艺,一方面可以加快炼钢生产节奏,缩短冶炼时间,提高钢铁成品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在转炉停产检修,不能大规模利用高炉生产的铁水期间,可以在电炉中适当加入铁水,为高炉的平稳生产创造条件。铁水热装倾动装置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技术,再加上人机界面显示方式,使整个自动化铁水热装系统完全达到了炼钢生产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转炉炼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很难用数学方程精确描述的高温冶金反应过程,人工神经网络因其具有较强的非线性问题处理能力且容错性强而得以在钢铁工业中应用.本文叙述了其开发现状,并最后通过分析指出,神经网络必将在炼钢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产能力是衡量钢厂生产运营状况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通过对国内某全连铸转炉特殊钢厂生产过程的解析,确立了不同钢种在炼钢、精炼、连铸3个主体工序的运行时间参数。在此基础上探讨炼钢连铸区段中各工序产能与生产产品结构、炼钢连铸区段的系统产能与工序产能的关系,分析不同产品结构下制约系统产能的瓶颈工序,对此提出提高系统产能的相应改进措施。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炼钢连铸区段产能研究方法,为钢厂确定合理的产能和产品结构指标以及充分发挥整个炼钢连铸区段系统的生产能力提供一定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国外底吹氧气转炉有所发展,它是炼钢工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之一。据了解,国外采用底吹氧气转炉炼钢与顶吹氧气转炉比较,在钢的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还具有多用废钢百分之二十、金属收得率高、烟尘少等优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底吹氧气转炉对于现有的平炉、底吹空气转炉和侧吹转炉的技术改造有着现实意义。底吹氧气转炉的厂房不象顶吹氧气转炉那样高,利用原有的平炉或底吹空气转炉的厂房、吊车等,很容易改为底吹氧气转炉,大大地节约了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