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山阳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界限地层——山阳组和鹃岭组地层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地层中化石特征的研究表明:山阳盆地的上白垩统和古新统构成完整的沉积旋回;古气候以干热为主,且在晚白垩世晚期干热程度尤为严重,这种干热的气候很可能对恐龙在白垩纪末的绝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赤峰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和孢粉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峰盆地是一个晚侏罗世晚期发展起来的陆相断陷盆地,主成盆期为早白垩世。盆地内沉积盖层包括了上侏罗统兴安岭群、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以及孙家湾组。作者首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赤峰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地层层序及孢粉化石组合序列,并对各地层单元的区域对比关系和地质时代归属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5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3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5.
青藏地区措勤盆地它日错深凹陷主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它日错深凹陷位于青藏措勤盆地北部坳陷中,其内发育有主含油气系统和子含油气系统。主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郎山组,储层为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盖层为下第三系牛堡组。该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为距今54Ma,有效圈闭主要是燕山运动晚期和喜山运动早期形成的构造圈闭,期探有利区为新生代地层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已经发现了多套烃源岩,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层位仍是合肥盆地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所发现沥青的常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质研究,推断出可能的烃源岩发育层位是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或下白垩统黑石渡组;利用沥青和可能源岩抽提物饱和烃及芳烃的分子地球化学对比,确定了下白垩统黑石渡组泥岩是霍山沥青的母源,解决了长期以来合肥盆地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的问题,证实了下白垩统黑石渡组是合肥盆地的烃源岩,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藏地区措勤盆地它日错深凹陷主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它日错深凹陷位于青藏措勤盆地北部坳陷中,其内发育有主含油气系统和子含油气系统。主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为下白垩统郎山组,储层为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盖层为下第三系牛堡组。该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为距今54Ma,有效圈闭主要是燕山运动晚期和喜山运动早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勘探有利区为新生代地层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赋存于胶东胶莱盆地北缘下白垩统莱阳群含碳碎屑岩系中的金矿床与金矿化,无论其地层时代还是岩石特征或沉积环境均与国内外现有的金矿有明显的差异,为一种新类型金矿。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称为六盘山群,由下至上划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其中三桥组由紫红色砾岩组成。位于六盘山盆地东部的固原炭山剖面是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重点研究剖面,该剖面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下部含有一套厚度为28.0 m的砾岩,以往一直归为三桥组,但本套砾岩的基质或填隙物为灰绿色,与三桥组的砾岩的基质或填隙物为紫红色明显不同,通过结合地震剖面地层解释和沉积演化规律研究,新确定了炭山下白垩统剖面的砾岩层位为李洼峡组边缘相,本剖面缺失六盘山群下部的三桥组、和尚铺组。  相似文献   

10.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日凹陷是银额盆地中北部苏红图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区勘探程度低,勘探效果不理想,本文综合分析其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及二叠系地层均有烃源岩发育,但二叠系地层烃源岩丰度较差,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烃源岩,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多方面考虑,苏红图组烃源岩较好,为油气勘探重点潜力层系,银根组和巴音戈壁组为次重点潜力层系,平面上湖盆中心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下白垩统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滨浅湖砂坝、三角洲砂体以及近岸水下扇砂体;盖层条件整体较好,同烃源岩特征一样,越向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的湖盆中心区域,盖层条件越好,越向凹陷边缘盖层条件越差;圈闭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中又以断块和断鼻圈闭为主。油气显示指示着苏红图组为哈日凹陷的主要目的层,其次为巴音戈壁组,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叠合成藏要素,预测苏红图组有利勘探区,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延哈参1井西部的两个陡坡带上,叠合面积为23.9km2。  相似文献   

11.
Newly discovered marine dinoflagellates from the lower-middle parts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Muling Formation of the Jixi Basin,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were identified as Circulodinium cingulatum He et al.,C. attadalicum (Cookson et Eiscnack) Helhy,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 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 and Sentusidinium sp. Most of these speci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marine Lower Cretaceous strata of Europe, North America,Africa, Australia and Asia. It demonstrates that a transgression occurred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Muling Formation, which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a coal-bearing continental stratigraphic unit.The marine dinoflagellates indicated that the Muling Formation is Barremian in age. The Palaeogeographic framework of eastern HeUongjiang Province in Late Mesozoic era should be rebuilt through systematic facies analyses of the marine,paralic and terrestrial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2个时期,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坳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构造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是在早泥盆世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谷沿勉略一线进一步发育成有限洋盆,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勉略洋盆与商丹洋盆的并存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扬子、华北及秦岭板块)共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秦岭泥盆纪盆地群.在这种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下,整个秦岭造山带出现了构造动力学成因不同的一系列盆地.在秦岭板块北缘发育了刘岭边缘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含火山岩的巨厚碎屑岩系(最大厚度超过11km).在秦岭板块内部,由于广泛发育的伸展断裂而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型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反映以陆表海为主的一套碳酸盐和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之间的勉略有限洋盆中发育了夹超基性至酸性火山岩、硅质岩的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北缘的高川一带还发育了以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总之,秦岭在泥盆纪发育了一个多种构造沉积动力学成因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集合群  相似文献   

15.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6.
鲁中南盆地内的地貌受次级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盆地中的剥蚀面—临城期剥蚀面在第四纪时被抬升。通过对这些形成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早期的临城期剥蚀面抬升程度的对比,可估计抬升量并确定地壳抬升轴。这种结论可以对蒙阴县金刚石砂矿的探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250 多年的世界油气勘探表明,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少数的大型油气田中。2010 年发现的Leviathan 和Franco 等一系列世界级大油气田,更是增强了勘探家对大油气田的勘探信心。研究新增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和成藏特征,对未来寻找大油气田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搜集2007-2012 年间新增的57 个大油气田资料,在对新增大油气田分布特征、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典型油气田实例分析,总结了新增大油气田成藏特征和对今后的勘探启示。新增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21 个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页岩是主要烃源岩,下白垩统是大油气田主力富集层位。海底扇和斜坡水道等浊积砂岩是大油气田的有利储集相带。泛特提斯域盆地的中生界和南大西洋两岸盐盆的下白垩统是未来寻找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西部相当数量的中新生界盆地中,发育半咸水-咸水的沉积,水介质条件决定了这类盆地中碳酸盐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分布.因此,对于这类湖盆古水介质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为例,利用稳定同位素、微量金属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中生界湖盆的古水介质条件.根据中生界地层古水介质相对盐度和岩性等特征,把古湖盆分为正常湖泊和咸化湖泊两种类型.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整个营尔凹陷南、北部的中生代的沉积水介质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为微咸水到半咸的水介质条件,其中偶夹淡水河流相沉积.以下白恶统中沟组沉积水介质盐度最大,这一层段也是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的层段,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