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孙中山的宪政纲领,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广大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锤炼了广大民主人士,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已经胜利行进了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经验。今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如一地认真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同时要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引导干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经历了三大战役,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积极发挥第二战线的作用,并妥善处理好同美苏大国的国际关系,这些对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提出了改组国民党政府,成立由各党、各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和设想,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的赞同和拥护.虽然后来联合政府由于国民党的破坏而未能建立起来,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真诚及由此付出的努力,赢得了人民,赢得了真理,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新联合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试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王前进本文探讨的是抗战时期中共对外政策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历程和特征,以及这一政策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关系。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不仅是促成中华民族抗战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新中国对外...  相似文献   

6.
张勉励 《世界知识》2011,(13):18-21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越南民主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继宣告成立。自此,共同的命运和历史任务,将这两个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0年,应越南的要求,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不顾自身困难重重,毅然作出援越抗法的决策。随之开启的对越援助,几乎贯穿了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援助的全部历程,并长期占据着首要地位。对此,越南领导人曾多次评价说,越南人民取得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的胜利,“是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兄弟的中国人民的强有力支持和巨大援助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我校广大师生信心倍增,决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昂首阔步奔向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历来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两个里程牌。第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革命。“两次革命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两次革命,产生两个伟大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 :在新的世纪 ,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  相似文献   

10.
孙浩男 《科技信息》2013,(21):293-293
遵义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开始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先河;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军事路线;为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坚强后盾;而且是伟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开始。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拯救了红军,并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全新发展。帮助红军从危险逆境中得以生存,顺利地完成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使命,进一步开创了中国危难时期抗日战争的新起点。遵义会议的成功坚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体制,引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成熟,领导了工农红军的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来解决,在各个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以农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为改变边区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破除陈规陋习,促进农民积极投身革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政策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战争热情,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救亡为基础,把争取民主作为抗战胜利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提出党的工作中心是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又率先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实现彻底的民主制度;抗战后期,又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号召,得到广大人民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为抗战后政治民主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新形势下,组建创办了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等三所大学,三所大学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政治理论强、专业水平高的各类人才;其办学实践实现了西柏坡精神与大学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西柏坡时期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领了新中国新文化的新风尚,从而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坚持走群众路线,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更为复杂的局面,面对新时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新时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成就与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民主专政有机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创造了彪炳史册、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伟大生动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紧扣党的建设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实到位,扎实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急难险重问题,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抵制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时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第二次宪政运动,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以及日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各校广大师生员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群众运动高潮,积极投身或支援抗日武装的斗争,坚持抵制奴化教育,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为战胜侵略者和实现人民彻底解放精诚团结的精神和跟着中国共产党就是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应该从辛亥革命开始;辛亥革命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张俭松  姜燕 《科技信息》2008,(9):399-400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适时地调整和发展了宗教政策,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3)
1998年12月1日,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人民币发行50周年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在中国人民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用"人民"命名的新货币诞生了。随后50年,人民币也走过了风雨沧桑的路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