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是世界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材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桉树人工林,使全球桉树人工林的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近15年来全球桉树人工林面积年平均增长110万hm~2。面对可利用林地资源的限制、立地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的胁迫、社会对林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社会舆论博弈的影响,世界桉树人工林必将在营林制度、经营策略和经营途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营林制度上由短周期纯林连作的林分经营转变为短中长周期循环混交轮作的景观经营,经营策略上从注重桉树造林面积扩张转变为人工林单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提升,经营途径上更加重视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将成为未来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由单一的木材经营转变为多目标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桉树人工林仍将保持以木材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发展格局,这是桉树人工林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决定的。但有效权衡和协同桉树木材生产主导功能与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是今后经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阐述工业人工林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桉树工业人工林发展中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桉树工业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减少林地养分流失,保持和提高林分土壤肥力,保护和恢复林地植被,提高工业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强化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管理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等措施,实现桉树工业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发展和连栽方式的全面推行,桉树人工林的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凸显。通过对桉树造林后林地内水质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维持和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桉树科学认知、科学判断、科学发展的能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桉树人工林引种发展历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章旗 《广西科学》2019,26(4):355-361
本文通过回顾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引种发展历程,对桉树人工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论述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广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解答桉树的社会争议提供科学客观的分析评述,为科学制定桉树种植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P、MEC、MEP的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是135.78,154.75,155.24t/hm~2和197.89,225.45,227.37t/hm~2。方差分析表明,珍贵乡土树种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显著提高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比纯林提高13.97%—14.33%,而碳储量比纯林提高13.93%—14.89%。说明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属于促进(Facilitation)或竞争减弱(Competitive reduction)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提高,因而促进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提高。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可以实现桉树木材生产与其他生态服务的平衡,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对华南地区3种重要的用材林(桉树(Eucalyptus sp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A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A、B层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p<0.05); 3种林分土壤(A、B层)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各林分A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含量显著高于B层,A层全磷、全钾和有效铜含量与B层无显著差异。土壤综合评价系数在A层以桉树人工林最高、杉木人工林较小,B层则为杉木人工林最高、桉树人工林较小,马尾松人工林在A、B层均居中。  相似文献   

8.
海南不同桉树人工林微量元素(Cu、M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仅开展对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含量的研究来揭示微量元素(铜、锰)在按树人工林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有可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桉树人工林土壤中铜的平均值为38.3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mg/kg),锰的全量水平较低,平均值为518.6m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0mg/kg).铜、锰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基本是呈自上而下增加的规律.在海南的西北部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高于海南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微量元素铜的含量和北部地区微量元素锰的含量是最低的.以海南西部海尾地区为例,在相同的土壤类型上,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均低于对照样地(灌木林)土壤微量元素铜、锰的含量.第一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铜的含量高于第三代桉树人工林,但锰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我国桉树人工林的分布状况,分析了桉树木材、叶、花等的利用现状。并对我国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较合理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为桉树适生区,有着良好的林业产业发展条件,是国家速生丰产商品林基地的主要区域。本文试图对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就广西发展桉树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对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林业发展战略和桉树引种生产现状,提出了重庆西部发展速生桉树人工林的有利自然资源、引种培育与规划设计、分类经营与定向培育等可持续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方法对滇中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进行肥力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生态脆弱带种植桉树人工林,4个生长季节中,由于人为干扰,桉树人工林群落表现出在雨季对养分的特殊需求,土壤肥力水平由旱季0.274±0.027变化到雨季的0.256±0.018,全年表现出对土壤养分的持续耗竭,与邻近区域群落比较,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贫瘠化而影响植被的正常恢复,需要对桉树人工林群落进行人为养分管理来实现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总结重庆桉树引种栽培历史、发展情况及在科学试验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分析重庆桉树人工林的产业前景,并对今后重庆桉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桉树人工林区水体泛黑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桉树人工林区水体突发性泛黑的形成机理,参考国内外关于缺氧性黑水事件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从桉树人工林区泛黑现象的表征,致黑物质特性及来源,水体突发性泛黑的驱动因素,模拟预测及适应性调控等5个方面,讨论了桉树林区水体泛黑机理的研究进展。研究认为,桉树人工林区的黑水是一种出现在林区洼地、溪流、水库等不同规模水体的颜色如墨的水,其致黑物质主要为桉树茎叶残体浸出液富含黑色溶解性有机碳(DOC)、单宁酸等,单宁酸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黑色络合物,以及当水体缺氧时形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气象条件骤变,水文情势突变,沉积物的累积与运移等因素驱动了水体泛黑:对受水温分层结构影响的大中型水库等深水水体而言,致黑物质累积在水体底层,当气温骤降,水温分层结构失稳,水体内部多种化学反应及物质的运移过程发生变化,此时水体变黑。水文情势突变时,以潜流形式进入水库的径流将林区大量DOC、植物残渣、泥沙携带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泛黑。沉积物中微生物分解及氮、磷等的释放加重了水体底部缺氧,为致黑物质形成创造了环境。为了更好地预测和调控黑水,建立黑水运移模拟模型及对黑水进行适应性调控也尤为重要。目前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小规模水体(如溪流、河道等),而对会发生分层现象的大规模水体(如深水湖库等)的黑水发生机理仍不完全明晰,流域层面上的黑水模拟与预测还需进一步研究,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泛黑机理研究是未来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闽南山地桉树种质资源有限的状况,从丰富闽南山地桉树造林树种,提高桉树人工林遗传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角度,开展尾叶桉优良家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27个尾叶桉家系中,尾34、尾22、尾6、尾3和尾18等5个家系与其它22个家系相比,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主干通直、尖削度小、分枝细小、均匀,而且抗风性能强.这5个家系可进一步通过优良单株选择,然后采用无性途径繁殖应用于生产造林.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本质,并从Solo模型出发,分析在碳税、财政补贴以及排放贸易(ET)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作用下,气候变化对于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碳税与排放贸易(ET)这两种应对机制在执行成本和效果上有区别,并指出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合作,需要各国积极承担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因此人们对于桉树如何改变生态环境有了关注与期待。文章根据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及其在工艺流程中的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从森林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桉树的生态效益及生态林经营进行总结;从桉树生态林定义以及桉树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建立以桉树为主的桉树生态林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按照桉树的特点和生态林建设的条件,对桉树生态林经营进行论述与分类,对于如何科学经济地经营和管理生态林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究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对科学了解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压力,防范外来植物入侵风险和土壤质量退化,保持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桉树低代次(第1~2代)、中代次(第3~4代)和高代次(第5~6代)连栽林分为对象,比较研究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下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低代次林分林下以乡土木本植物红背山麻杆、木姜子和白背桐为优势种,乡土木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67.46%;在中代次林分中,以乡土草本植物小花露籽草和蔓生莠竹占绝对优势,乡土草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78.69%;进入高连栽代数,则以入侵植物鬼针草、飞机草和阔叶丰花草占优势,入侵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占86.25%。研究发现,中、高代次连栽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8种肥力指标及土壤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脲酶、β-1,4-葡糖苷酶、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等6种酶活性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8个土壤肥力指标和5种酶活性(土壤酸性磷酸酶除外)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除土壤酸性磷酸酶外,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β-1,4-葡糖苷酶和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均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桉树高代次连栽导致林下乡土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的显著改变,引起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降低,导致严重的外来植物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