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成立,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主园区初具规模。1999年,清华科技园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发展支持。  相似文献   

2.
曹一兵 《科技潮》2003,(8):30-31
1994年,清华大学注册成立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科技园为名称注册的大学科技园。9年来,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科技资源优势,由浅入深地发挥了“大孵化器”的卓越功能,打造了一支熟悉科技研发、懂得投融资业务、拥有企业管理经验、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团队。目前,清华科技园无论是在硬环境的建设还是软环境的营造,都走在了全国大学科技园的前列。园内已有SUN、斯伦贝谢、P&G等全球500强企业等国外科研机构入驻。2001年5月,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司和教育部科技司去年公布的对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结果中,清华科技园成为惟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当年在北京首开先河, 到如今硕果累累、声名远扬,近10年来始终埋头建设、默默奋斗的“清华科技园”却从未走出众人的视线,为什么? 即将走进十周年庆典的清华科技园在2003年为自己编制了一个名副其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以大学生为本的创新科技园的特点和定位,阐述了这种创新科技园的建设步骤、运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大学生通过这种创新科技园的项目训练将获得较好的职业技能。指出大学生创新科技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一流大学造就了一流的大学科技园,而一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又为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1994年创建的清华科技园,依托清华大学的品牌和学科优势,聚集了大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汇集了数百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创新、创业资源的富集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的专业区域,创新、创业文化的原生区域,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承担着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功能,并致力于探索和推动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清华科技园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将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园区发展的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用15年左右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清华科技园是通过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四聚”法则,推进产学研的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创新科技》2005,(10):5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鼓励创新,正在围绕核心技术拼命打造核心竞争力。但我想说的是,创新是需要条件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创新。”近日,在“2005中国创新论坛”上,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梅萌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需要条件的,创新的要素包括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扶持科技企业成长,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领军人和佼佼者,清华科技园在14年的发展历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富于原创性的“创新服务体系”:在聚集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必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一系列以嫁接各种要素为核心要务的高附加值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创新环境是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持续源泉和动力。创新环境建设状况是衡量一个大学科技园办园实力、孵化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开展信息数据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调研,本文对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推动区域或国家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有效形态,大学科技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硅谷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9年,教育部与科技部开始推动中国大学科技园事业的发展,并明确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一流大学凸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清华科技团总部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重视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的园区环境和园区文化,形成了企业孵化器、技术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集群,已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在全国设立了6个分园,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申报各种专利近千项,入团企业中既有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如:SUN、GOOGLE等,更多的则是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展迅、数码视讯、慧点科技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0月23日,由世界科技园协会(IASP)和亚洲科技园协会(ASPA)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园管委会协办,清华科技园承办的2008年IASP—ASPA联合年会在清华科技园举行。作为科技园领域最为高端的国际性组织,IASP、ASPA两个协会还是第一次联手在一个科技园区内举行这样重量级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在国际舞台上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强产学研结合 促进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的话题由来已久,各种全面的阐述已经非常多,我在这里就大学与产业的互补互动关系、产业自身结合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和各位进行探讨。同时结合清华科技园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实践,探讨产学研合作对于发挥中关村创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日科技》2014,(3):14
<正>金华市市级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试点的目标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打造形成中科院金华科技园为核心、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工科会和网上技术市场为纽带、驻企专家博士为补充的立体合作模式,真正让企业主体"动"起来,把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来,让创新驱动作用"显"出来。一、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建设进程中科院金华科技园是中科院首个与地级市政府共建的科技园,依托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2013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发展专项资金,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扶持园区开展重大项目引进、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科技园是我国高校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大学科技园得到了初步发展,并呈现出旺盛活力和良好前景,本文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四个方面阐述了坚持创新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从认识和实践上对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复旦科技园--凝聚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办于2000年4月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F称复旦科技园),第二年就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两部组织的联合专家组对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的评估认定中,复旦科技园名列前茅。目前,复旦科技园人驻企业约350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达20亿元人民币,上交税收近1亿元。科技园现有用房1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各类从业人员l万余人,初步形成了研发基地一孵化基地一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条,正在构筑以源头创新一高新技术孵化一产业化的支撑服务平台。这标志着复旦科技园已顺利跨越初创阶段,步人快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7.
《苏南科技开发》2005,(10):34-36
2000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科技园规划占地面积14.0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2006年可全部投入使用,已完成三期建设,总计1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建成后,可提供科技研发、科技公寓及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是软件企业,IC设计企业的专业孵化器,主要孵化和培育软件和IC设计企业。  相似文献   

18.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大学这一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系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搭建了有效平台,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华东科技》2005,(5):18-21
众所周知,我国的科技成果70%源自大学。从1999年下半年起,大学科技园建设即被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让大学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大学科技园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伴随着国家大学科技园阵营的扩大,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正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过多地集中在大学,如何解决创新源头问题,最大地释放大学创新能力?我们又当如何评价和看待当前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郭重庆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创新环境是衡量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区域基础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文化环境、园区创新环境、园区依托环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以北京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总体情况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通过政府、大学、园区以及园区企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